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促进核心素养形成
2018-02-24田吉玲
田吉玲
(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二十里铺中心校)
综合性学习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式、多元性的知识供给和渗透,拓展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空间,开阔学生学习的视野,满足学生不断探究新知的欲望和需求。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综合性学习的广阔教育领域,学生吸收语文知识的多样途径,运用语文知识表达的无限创意,夯实文化素养,促进核心素养形成的多元聚力。核心素养的形成就是听读说写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形成,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语文学科来说,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够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三结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大环境,这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才能促进核心素养形成呢?近年来,笔者结合实践经验,谈几点心得。
一、挖掘素材,拓展内容
“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教师要遵循新课程标准,在不断提升自我综合素养的同时,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不断开发课程资源,改变观念,设计灵活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将学习知识的能力运用于实践之中,从而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可以以课本内容为中心,通过课前延伸、课中实践、课后拓展等方法,挖掘语文教学素材,拓展课本内容,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实现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开展。如美丽的春天来临,小草探头,柳枝发芽,这时指导学生进行《春天来了》的综合性学习,让学生注意观察自然中动植物的变化,并收集材料,发挥各自的想象,和美术、音乐等学科相整合,或拿起画笔画出春天的桃红柳绿,或收集有关春天的歌曲等音乐素材,唱出美丽春天,或者是整理描写春天的优美词句,开展朗读会感悟春天。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不断提高了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
二、重视实践,拓宽渠道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必须以实践为基调,这也符合新课标中关于语文的实践性描述。其强调的是学生感同身受的直接体验和亲身经历,学会观察、学会分析,自主产生疑问,自主探究去解决问题,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高。语文课堂的延伸就是课内与课外的衔接与延伸,课外语文知识的外在体现更加注重的是实践运用。因此,语文知识的外延和延伸,需要教师搭建起实践的桥梁,教师根据语文教学所需,集家庭、社区等力量共同打造教育渠道,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与此同时,实践中学习渠道的拓展,还包括整合各个学科知识,聚合多种渠道,引导学生投入到实践学习之中,从自己的观察、体验、感悟中,激起情感认同,形成独特富有个性的思考方式,认识现实生活中语文的实践运用价值。例如,学生识认汉字的渠道不单单是课堂授课这种方式,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识认汉字,从每天上学的街道两旁的广告牌上,从途经的商铺名称,或者是从少儿报纸上、电视影像中等,都是学生不断增加汉字认知量的渠道。汉字运用正确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针对一些汉字的不规范使用现象,教师组织开展了“用字调查活动”,首先让学生从自身运用汉字是否正确开始,学生之间互相纠错,对理解汉字意义不明、使用模棱两可的问题进行讨论,必要时寻求教师的帮助,以获得正确的解释,促进学生理解汉字、懂得如何运用汉字的能力。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小小调查员,从生活中纠错,寻找店铺名、广告语、招牌词等中不规范的用字,设计记录方式,拿到课堂再做交流探讨,谈调查感受,教师教学调查报告怎么写,让学生写简单调查报告,向相关部门递出建议书。也有的班级建立了微信群,学生在群里表达自己的调查感受和发现的错误用字,学生集思广益,网上搜索调查报告模板及写作方法,认为最便捷的投递建议书的方式是发送到相关部门的电子信箱里。语文活动的开展融合了多个学科的知识,还使用了现代科技,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运用语文,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精神世界,锻炼了语文实践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凸显个性,开放学习
综合性学习需要学生主动投入,发挥自我的才能,去设计活动和组织开展活动,才能达到综合性学习的教育目的。只有学生倾情、聚力去实施、去感受、去体验,才能从中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掘学生的潜能,张扬他们的个性,丰富阅历的同时积累知识,参与中提升能力。例如,教师安排高年级学生阅读中国的四大名著,为检查阅读效果,教师开展了以“四大名著故事会”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将这一故事会的实施方案设计权利下放到学生手中,学生拟定具体的实施环节,为公平起见,以抓阄形式确定讲述故事的学生的出场顺序,生生之间相互协作,在活动启幕后收到了良好效果。讲述故事的学生表现的大胆而有自信,对自己感兴趣的名著人物了然于胸,讲起故事更是眉飞色舞,有的学生还自做道具,自编自演,将自己的感受与人物形象融合到一起,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不仅需要教师打破传统的壁垒,注重实践,还需要教师不断拓展活动渠道,挖掘素材,多元评价,让学生凸显个性,获得多元文化,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