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大学生党员教育发展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以温州大学“四个一”大学生党员教育发展工作模式为例
2018-02-24夏春雨
夏春雨
(温州大学 党委组织部,浙江 温州 325035)
注重自身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一以贯之的原则。管党治党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优良传统和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新时代世情、党情、国情的新特征,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开创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新常态下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走向民族复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全面从严治党,基础是“全面”,关键在“严”,核心是“治”。大学生党员是党员队伍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事关党的建设全局,事关国运前程。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按照“严”和“治”的方略,构建“一门课、一把尺、一项目、一载体”的“四个一”大学生党员教育发展工作模式,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对于夯实高校党的建设,履行立德树人使命,永葆党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全面从严治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全面从严治党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新时代命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1]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始终把自身建设摆在优先重要的位置。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号召全党将严肃地、坚决地保持共产党员的共产主义纯洁性作为重要任务,使饱受压迫的中华民族赢得了解放和独立。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带领全党上下,一刻也没有放松党对自身的建设,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并将其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代国际共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为世界政党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崛起的中国需要一个坚强有力的执政党作为主心骨
党的十九大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国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这个历史新方位的内涵就是:中国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经济总量跃居居世界第二,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综合国力来看,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不仅要在2020年和2035年先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开启民族复兴伟业的新篇章,同时肩负着为世界各国发展和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的使命。站在中国崛起的历史新方位,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世情、党情、国情的新变化,围绕着“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把“从严治党”提升到“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高度,源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人民、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主心骨;源于在新时代党所肩负的新使命,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曲折艰难的发展历程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个主心骨,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执政党作为领导核心,党、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就很难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三)党在新时代所面临的风险和考验需要全面从严治党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一个拥有8 900多万名党员、450多万个党组织的、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并且要长期执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核心地位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但是这种选择不是一劳永逸的,是要靠党的先进性和凝聚力,靠党的领导能力、执政水平和执政成就来决定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使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必须实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因为,党在新时代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其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使命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一个政党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缺乏严明的政治纪律,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消极、腐化、堕落,一定会被送上历史的断头台,更谈不上执政和长期执政了。因此,在新时代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既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能有效抵御各种风险、迎接各种挑战的需要,也是成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新贡献的需要。
二、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高等学校历来是党的建设重要的前沿阵地。作为基层党建的责任主体,高校党委在推进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过程中,面临着从严治党进入新常态,大学生群体特点代际更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内涵改革等“三重变奏”叠加的新形势。根据对某省6所本科高校、15个学院党总支(分党委)、30个学生党支部发展大学生党员工作调研表明,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导致教育发展大学生党员工作呈现出了入党教育内容泛化、吸收党员过程把关不严、预备期教育“过渡”化倾向明显、党员教育实践的载体不够稳固等一系列共性问题。
(一)入党前教育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长期以来,高校对学生入党前的教育培养考察主要是依托校院(系)两级党校开展的专题培训。传统的做法虽然有党校这个稳固的教育阵地,但在教学组织安排上存在着规模过大、批量教育、随机性安排等问题。在教学内容方面,要么是某些知识点的简单重复,要么过于空泛、粗浅,无论是对党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的学习,还是对党的政策方针路线以及时事政治的学习,都缺乏深度,缺乏系统性、计划性。党课什么时候讲、讲什么,本该取决于党课应该教什么,受教育对象应该学什么、什么时候学,但在实际组织实施过程中,取决于党校能请到什么样的老师,请到的老师能开什么样的讲座……党课内容零散、随机。这种传统的专题党课教育形式是受调研学校普遍采用的形式,在整个教学组织的层次性和规范性方面不够严谨,无法有效实现对入党积极分子深化党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教育、端正入党动机教育的有效性。
(二)入党把关的着力点不准
长期以来,大学生党员教育发展工作中,在确定发展对象环节,都要经过支部委员会或支部大会讨论、民主测评、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政审和组织审查等基本程序,这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党员发展工作的环节。但调研发现,这些“把关”工作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往往受人为的主观性因素影响较大,有时把这些必要的教育性“环节”简单化、形式化;有的不重视这些环节的教育功能,过于粗糙,对学生入党把关的着力点不准。尤其是对发展对象的政治标准把关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定程度存在着不知道把关该从何处入手,以及“无关可把”的问题。最终导致以学习成绩为主要考量标准,将“全面把关”窄化为“唯分论”、唯学业成绩论,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政治标准、思想入党、动机端正、群众基础等更为重要的标准。在党支部研究讨论的时候,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拼人脉、刷脸、“唯票论”等现象。使得学生党员教育发展缺乏一个科学、全面、客观、明确的考评体系和标准,影响了党员发展工作的权威和公信力。
(三)预备党员角色意识模糊
预备党员的预备期是保证新党员发展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党员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一个新党员能否真正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在群众中发挥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必须经过党的组织生活和实际锻炼等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考察。调查显示,一些入了党的同学对预备党员这个角色认识存在偏差,39%的受访对象认为自己还不是党员;52%的人认为自己已经是党员了,把“预备期”看成是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渡期”,其余的受访对象则表示说不太清楚。加之在实际工作中,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往往是“零淘汰”,以致大多数入了党的同学误以为预备期只是入党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环节,把预备期这个重要的入党教育培养环节简单地理解为一个时间概念,只要“坐等”期满即可转正。导致大部分预备党员在预备期内对于自己如何进一步转变党员角色、提升党员意识,如何进一步增强自身党性观念,如何培养自身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自觉性不知所措。预备党员教育培养的“搁浅”“抛锚”现象比较普遍。
(四)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载体分散
大学生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一直是高校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命题。众所周知,抓好学业是学生的天职。但对于大学生党员来讲,仅仅学习好、仅仅在学业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如何在学业以外的领域,在思想政治素养,道德品行表现,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成长成才的丰富实践中自觉、自主地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以及大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与一般的志愿服务、好人好事、三好学生等有何区别?这些都是高校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与管理服务必须破解的关键问题。可以说,学生党员模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关键要看载体和引导。如果缺乏适当、有效的平台、载体和阵地,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与模范作用要么成为一句口号,要么“英雄无用武之地”,要么简单无序,缺乏先进性和示范性。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最不容易做好、做实、做出成效。
三、以提高质量、发挥作用为着力点,创建“四个一”大学生党员教育发展工作新模式
综上所述,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教育发展工作必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为指引,尊崇《中国共产党章程》,深刻领会、主动适应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要求和“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发展党员工作总要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系统化推进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坚持政治标准为首严把党员发展“入口关”,强化预备党员党性教育和责任意识教育,创建有利于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新平台新载体等环节入手,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创新举措,求真务实,积极创建“四个一”大学生党员教育发展工作新模式,才能为打造一支讲政治、勤学习、重品行、有担当,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当代大学生党员队伍提供稳固、有力、长期的机制。
所谓“四个一”大学生党员教育发展工作新模式,即整合校内外党员教育资源,创建以“一门课、一把尺、一项目、一载体”为主抓手,行之有效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员教育发展工作的新工作体系。
1.入党前教育上好一门课: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突出党课姓“党”。开设党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课,切实解决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环节“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对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入党前的教育培养考察,是发展党员工作的基础环节,是党员队伍的“源流”。以温州大学为例,该校自2013年始,依照《中国共产党章程》,组织编写了党课校本教材《党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课》(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党的十九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该校党校又对该教材进行了改编和完善。利用该课程,面向全校已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新生开展党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教育。教材内容由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宗旨、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党的作风、中国共产党党员共六章、十八节内容构成。课程教学分12个学时,采取系统授课。通过该课程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党的性质、纲领和宗旨意识教育,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进行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作风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他们全面了解党史、党情,深刻认识党的性质、纲领、宗旨、组织原则和纪律等,懂得党员的权利和义务,端正入党动机,确立拥党、爱国、为民,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
同时,为了强化党的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学校组建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党课教师队伍,依照教材内容组建六个教研组,采取集体备课,分专题授课,定期开展教学研讨,组织党课观摩等,按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标准建设党的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课程。
通过课程的系统教育培训,使青年学生对党章、党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系统的理解,对党的认识和入党是为了什么进一步得到了升华,对什么是入党动机、怎么样端正入党动机等基本问题有了更加清晰明确的认识,从而更加坚定了学生们向党组织靠拢的决心。近5年,该校共有8 000余名研究生和本专科新生通过该课程接受党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再教育,课程覆盖面占新生总数的54%。
2.入党中用好一把“尺”:发展对象的确定突出“严把关”。实施《温州大学学生党员发展具体标准》,切实解决发展学生党员把好“入口关”“把什么关”和“怎样把关”的问题。
确定发展对象是发展党员工作的关键性前置环节,是党员发展的重中之重工作。把什么样的人吸收进党组织,事关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事关党的肌体康健。温州大学依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等,结合学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实际,制定了《温州大学学生党员发展具体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并附之以《温州大学学生党员发展具体标准参考体系》(以下简称《标准参考体系》),是学校针对在确定入党发展对象这个发展学生党员的关键“把关”环节而量身定做的一把“尺子”。该标准适用于学生党员发展对象确定环节,为全面、严格考察入党发展对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标准》对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结果运用、“一票否决制”等进行了明确,与其配套的入党标准参考体系是一把量化的“尺子”,由“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行表现、学习实践能力、群众基础共4个一级指标、25项具体评分标准组成。“4个一级指标”明确了在入党“把关”中主要“把什么关”的问题,且4个一级指标赋分均为25,体现了“同等重要”原则。25项具体评分标准和多元化的评价手段解决了“怎么把关”的问题。具体评分标准特别注重把学生的一贯表现和在关键时期的表现相结合,突出党员政治上的先进性和素质上的全面性,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评分主体上,将学生自我评价与培养联系人、党员、群众评价相结合;在评分方法上,采取自评、查档、问卷测评、组织认定、考试等多元手段;在结果运用上,主张评分结果与组织讨论相结合,对量化结果不划线、不定档,不搞“唯票论”“唯分论”,确保学生党员发展对象确定工作的科学、规范、公开、透明,党员质量持续提升。
3.入党后建好一个项目和搭好一个载体:坚持分类教育管理与服务原则,深化“预备党员50小时志愿服务制”和创新学区党建,切实解决党性观念不牢和先进性作用发挥自觉性不强的问题。
首先,在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环节,侧重强化党性教育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
基于预备党员教育“过渡化”和预备党员主体角色认识误区等问题,温州大学早在2008年就创新推行“大学生预备党员‘50小时志愿服务制’”(以下简称“预备党员服务制”),引导预备党员深入基层、了解社会、服务群众,加强党性锻炼,增强社会责任感,培育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自觉性。
经过10年的建设与完善,“预备党员志愿服务制”已由原来的分散化党员实践锻炼逐步升级为党员志愿服务“项目化”,进而升级为党员志愿服务“专业化”,将预备党员党性锻炼与责任意识强化、党员模范作用发挥自觉性的培育和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三者融合,实现了党性教育、责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有效解决了预备党员预备期教育的弱化与缺失,有效引导预备党员对党员身份角色的转换,切实回应了大学生党员“提高质量”的命题。涌现出了“五水共治——为家乡河体检”党员志愿服务队、“小家电医院”党员志愿服务队、“大罗山环保卫士”党员志愿服务队和“阳光”敬老党员志愿服务队等近百个、品牌化、常态化的大学生预备党员志愿服务队伍,把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书写在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具体实践中。
该举措得到了原中央领导同志刘延东、赵洪祝等的批示肯定;教育部专门刊发简报;学校党委受邀在全国第18次党建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在全国高校引起强烈反响;中国教育报曾两度给予专题报道。
同时,在对正式党员的继续教育管理与服务中,依托学区制党建改革,切实增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自主性与生动性。
为了破解党员模范作用发挥缺乏稳固而有效的载体这一普遍性问题,温州大学借助2012年推行的学区制改革顺势而为,将本专科学生党建工作的阵地和重心整体前移至学区,强化顶层设计,在学区设立分党委,把学生党支部建在楼栋,形成“学区党建办公室——党员服务中心——党员服务站(岗)”三级联动的学生党员继续教育与服务体系,构建了百个网格、百个党员服务站的“双百”基层党员服务架构,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党组织服务网络,倡导实施了学生党员联系新生寝室制度,强化朋辈教育与共同成长。学生党员自发组建各类志愿服务队等,在学区开展思想理论学习、生活事务服务、文明寝室督查、文化环境创建等多元化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工作,为宜学宜居学区建设和促进朋辈成长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区制改革模式下的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把新时代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地体现在“三自教育”的实践中,实现了学生党员发展、教育、管理、服务工作重心和关口的前移,有效强化了学生党建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龙头”地位和作用,把“三全育人”工作、学生“三自教育”落到了实处。
高校肩负着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时代重任。做好大学生党员教育发展工作,建设一支党性强,理想信念坚定,有文化、勇担当、有理想、善践行的新时代大学生党员队伍,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基础工程和战略工程。按照“全面”“从严”的标准,创建的“四个一”大学生党员教育发展工作模式,为此提供了重要的机制保障,也为其他高校做好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优秀、可靠接班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