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8-02-24万红芳
万红芳
(江苏省东台市时堰镇后港小学,江苏 东台)
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标识。”由此可见,“对话”应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教学的途径,也是教学所依赖的最重要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对话”包括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毋庸置疑,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即是师生之间的对话。
一、立足对话,充分解读学生思维
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授予者,单纯地站在讲台进行机械式的语言传达,其思维往往是多样化的,教师也不应仅仅局限于自我思维,而是应该做好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对事物、对知识的理解。对于小学生,往往和教师年龄相差较大,思维方式不同是无可厚非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最重要的工作是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学习,而非盲目地进行知识灌输,所以在进行知识讲授时,教师有必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适时地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语言交流,并正确解读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例如,在《圆的周长》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为引导学生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提出“如何在只知道直径的条件下求得圆的周长呢?”一个学生举手只说了一个字:“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这个字只能引起他们更大的疑惑,而教师则完全可以理解这个字的含义,并且应了解这位同学只是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表达自身的想法,此时,教师的任务应是引导全班学生对这个“商”字进行解读:“‘商’是被除数除以除数所得的结果,表达的是一种倍数关系。”从而将学生引导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上。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和对学生语义的解读在活跃课堂气氛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立足对话,尊重学生思维差异
在教育教学中,学生永远是知识的获取者,而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应明确认识到自身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代沟,并对此保持尊重的态度,不可一概否定,只顾照本宣科。近年来,国家在不断调整教育教学体制时,做出了一个重要举措:开放式命题。从小学到大学,各式灵活、巧妙的命题不断曝光在人们的视野中,这便是尊重学生思维差异性的一项重大举措,灵活的非标准化命题摆脱了传统的只注重知识点应用的考试模式,更偏重于考查学生对一门学科的深度理解和应用方式,是教师了解学生思维差异、鼓励多向思维的重要方式。
例如,笔者在讲授《找规律》一课中,提出问题:按规律填数1、2、4、( )、( )、( )。有同学说:“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2倍,所以应该填8、16、32。”这是最传统最本质的思路,当然也是所谓的正确答案;然而也有同学表示应该填7、11、16,因为相邻两个数的差依次是1、2、3、4、5,这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思路;还有同学表示,可以填1、2、4,因为重复也是一种规律……这些想法都不能判定为错误,最多是与标准答案有所不同罢了,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也没有资格否定其中任何一个答案,因为这只是学生个体思维的差异性,正是我们要鼓励要发展的。课堂上,多多征求学生的想法,给每个学生发言讲话的机会。
三、立足对话,使数学知识走向生活
小学数学的学习不仅是为更高等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让小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技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小学数学教学要贴近生活、切合实际。不是任何除法都能得到一个整数;两个数相减,较小的数也并非不能做被减数……一些数学知识点能够不断刷新学生对这个学科的认知,所以学生难免会产生一系列的疑问,这些疑问或许天方夜谭,或许不无道理,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耐心的解答,而不是将一切与教材有所偏差的想法无情扼杀在摇篮里,这样才能让学生放飞思维,活跃思维方式。
例如,在《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应用题:“某班学生组织春游,去公园划船,该班共有18个学生,每艘船最多乘坐4人,则需要租几艘船?”按照一般思维,18÷4=4……2,那么需要4+1=5艘船,这时有同学提出,要不要算上老师呢?此时学生都有些惊讶,又有些懊恼。显然,学生的思维随着这个不同的声音而开阔,其实结果算不算老师都没有多大偏差,但是学生通过这道题目,真正地走入数学情境,设身处地去考虑问题,这不正是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吗?
综上所述,“对话”教学体现在现实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错综交互的对话关系构成了整个教学体系,“对话”教学在拉近师生心理距离、知识传递、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培养等的过程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话”教学应得到大力提倡,教师也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加强“对话”,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