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创新,文艺传情润边疆不忘初心,文艺融情聚民心
2018-02-24党委宣传部
党委宣传部
(新疆艺术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新疆艺术学院作为区内唯一的高等艺术学府,多年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院秉承“传承创新,德艺双馨”的校训,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国家治疆方略和新疆工作总目标,依托艺术教育优势,狠抓人才培养质量,始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文化艺术研究、中华文化传承创新、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各项工作,有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边疆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培育培养充满智慧、富有才情、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可靠的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人才
(一)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艺术院校是要培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高素质文化艺术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多年来,新疆艺术学院始终坚持“弘扬丝路文化精神,构建民族艺术教育”的办学思路,构建出特色鲜明的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始终为培育文化传播使者以及文化传承创新进行不懈的努力,现已成为培养德艺双馨、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二)创新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建校以来,学院以服务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为目标,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院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符合不同历史时期的培养模式,从最初的注重专业教育、培养专门人才,到如今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各教学单位也依据不同学科的特点,积极探索出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如:舞蹈系采取“4+X”的模式,通过打造第二课堂,使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四年本科教育全过程。美术系、设计系构建了“通识平台+学科基础+专业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打牢学生专业基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艺术系的文化产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行了“3+1”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不同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三)突出优势,构建多学科的专业结构体系
为培养出既博又专的艺术人才,学院立足于新疆本土艺术文化资源,注重提升文化艺术特色教学质量,构建特色突出、适应性强、学科专业合理的优势专业结构,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如以培养民族乐器演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为主的音乐类表演及研究专业;以发展民族工艺美术为特色的民族装饰艺术产品设计专业;以保护原生态舞蹈艺术传承与发展的舞蹈学和舞蹈表演专业等,都取得了丰硕的建设成果。民族器乐表演专业方向被列入“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舞蹈学和动画专业被列为“自治区重点专业”,动画专业被列为“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等等。
(四)传承与发展新疆各民族文化艺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新疆艺术学院一直非常重视新疆本土艺术资源的挖掘与整理、保护与传承、开拓与创新,现已成为新疆艺术专业门类最齐全的教育机构,也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持,充分发挥了“自治区级智库”作用,使得新疆各民族艺术薪火相传,享誉天山南北。
(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
习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多年来,我们结合高校的实际,把创作作为中心环节之一,不断推进文艺创新,提高文艺创作质量。经过多年努力,学院设有音乐、舞蹈、美术、设计、传媒、戏剧影视、文化艺术、思想政治教育等8个“研究创作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成立了木卡姆与麦西来甫研究所、西域佛教艺术研究所、新疆石窟艺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建立了万桐书木卡姆文献馆、新疆少数民族乐器陈列馆等特色馆藏。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学院在积极参与、共同起草联合国“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维吾尔十二木卡姆”项目申报书并成功获批的基础上,积极申报了自治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研究中心”。2015年以来,该中心立项科研项目共23项,项目普遍结合新疆文化艺术发展与教育需要,对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应用对策性研究,对新疆文化艺术发展与教育的繁荣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有着深远的意义。
多年来,新疆艺术学院承担着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优秀文化艺术人才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学院培养了数万名艺术专业人才,遍布天山南北、长城内外。培养出了佟丽娅、迪丽热巴·迪力木拉提、古力娜扎、蒋敦豪等一批全国知名的青年文艺工作者。近三年来,学院学生获得了文艺体育竞赛类国际级奖项13项、国家级奖项31项;学科竞赛类国家级奖项23项;创新活动技能竞赛类国家级奖项2项。学生水政的《我的疆》、郜文辉与民汉学生合作的《两个民族一家亲》《巴扎边上》以及买吾拉尼江·热苏力导演的《吐鲁番男孩》等作品获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并取得了一定的荣誉。文化育人虽然不能像其他民生项目那样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润物细无声中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长远的、双向的,如今,经过60年的不断努力,这些艺术人才已成为促进先进文化走入基层、走向民众心里的重要力量。
二、弘扬丝路精神,促进文化交流互鉴,推进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新疆艺术学院秉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丝路精神,注重发挥自身的地理优势及文化传播优势,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强与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传播与交流,促进国家和地区间文化交流互鉴,同时也为新疆的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机遇,削弱了极端势力的生存土壤。
(一)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建立艺术教育交流与合作机制
近三年,学院先后举办了第十一届中日音乐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中亚艺术教育论坛、第三届全国区域少数民族舞蹈课程展示暨课程建设研讨会、全国综合性艺术院校第二十一次协作交流会、第十二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与影视创作创新研究研讨会、全国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论坛等多次交流会议。加入了“一带一路”音乐教育联盟、欧盟艺术院校联盟、俄罗斯艺术院校联盟、东盟艺术院校联盟,增强了不同地区院校教育教学合作,在办学经验、创新理念和办学特色,艺术遗产传承和创新发展研究,艺术人才培养,保护、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拓展国内外合作交流,促进中华文化传播推广
新疆地处中西文化交汇的地方,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对中外艺术者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为国内外艺术者提供了强大的学习和交流平台。学院一直以来发挥自身优势,借助文化交流的手段,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快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通过中华文化对外交流互鉴,对促进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增强我国对西北周边国家的辐射力、影响力,贡献力量。近年来,学院与加拿大西部大学校(院)长代表团、日本私立大学教育代表团、哈萨克斯坦文化部代表团以及中国香港教育基金会考察团、中国台湾地区舞蹈交流团等进行交流演出100余次,参加了多场外事接待演出。同时,组织师生近100余人次赴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地进行演出、讲学和艺术交流。与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20多个国家,以及国内多所高校建立了长期交流协作关系,从互派学生、合作研究、联合办学到引进人才,不断拓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有力促进中华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传播。
(三)聘请多位国外专家教授来校讲学、开展学术交流
为促进文化交流互鉴,学院曾同哈萨克斯坦国立戏剧美术学院、女子师范学院进行了有益的交往,并聘请了哈萨克斯坦国立戏剧美术学院专家教授来院访问讲学。1991年又聘请了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著名钢琴家长期讲学。1989年以来,接收了美国、瑞士、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多位留学生来我院学习民族乐器、国画书法及语言文化等,并多次接待来访外宾及高访学者。与此同时,学院曾多次派出专家、教授等高访学者出访美国、俄罗斯、日本、东欧和港澳地区进行访问讲学、举办画展等艺术交流活动,有力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交流。
三、坚持正确育人导向,服务国家治疆策略及新疆工作总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新疆工作事关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院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发挥文化艺术教育在“去极端化”中的引领作用,构筑先进文化前沿阵地,为维护祖国统一、抵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始终保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
学院担负着培养政治素质过硬、能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丰富精神文化产品的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的责任,因此必须始终把建设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和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近年来,学院搭建了“主题教育”“实践育人”“校园文化”三个平台,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抓手,将其融入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年”“民族团结一家亲”“三进两联一交友”“学讲话、学通报、肃流毒、反渗透”等多项教育内容,采用假期前后学生集中教育、主题宣讲、主题演讲比赛、道德讲堂、集体宣誓大会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以堵防为主的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教育、去极端化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等思想政治育人体系,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为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16年,学院被评为“自治区区属高校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自治区高校安全稳定”两项工作先进单位。
(二)大力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教育活动
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团结联谊、三进两联一交友等主题活动,实施民汉合宿,促进各族师生之间、教工之间、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交往交流,形成紧密的亲情关系网络。
(三)发挥艺术教育优势,组织专题艺术展演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新疆艺术学院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晚会、“放歌新时代谱写新篇章·新年音乐会”、《向祖国报告》——自治区双语教育成果展演晚会、“光影盛夏”大学生影像节以及霓彩华章·大学生社团文化节等高品质的艺术展演,展示新时代新气象,展示“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弄潮儿”的当代大学生风采,给学生以高品位的文化享受,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高雅艺术在校园焕发勃勃生机,有效地抵制了极端思想向我校渗透。
四、发挥艺术传播优势,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长期以来,新疆一直是我国反分裂斗争的主战场和前沿阵地,是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内外“三股势力”渗透破坏妄图分裂的重点地区。新疆的安全稳定关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的总目标。60年来,学院借助自身优势,不断创作各类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的进步精神的精品力作,300余部作品深入人心。
(一)不忘初心,文艺戍边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我们的文艺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近年来,学院每年都会选派政治立场坚定、综合素质过硬的干部教师投入到“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南疆学前双语教育干部支教”“内地高校新疆籍学生管理服务”“南疆深度贫困村扶贫”等基层工作中。每一位干部教师都积极把学院教学、科研、实践成果以及优秀作品,带入基层以先进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其中很多事迹被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新疆电视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并拍摄为专题片、影片,为巩固意识形态领域阵地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力量。
(二)主题展演,深入人心
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一直以来,学院始终坚持艺术源于实践、源于生活,艺术要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发挥文化艺术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传播优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教育活动。将演出舞台扩展到南疆、延伸到基层,自编、自导、自演了多部以群众生活为主线的舞蹈、戏剧、话剧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节目,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积极承担自治区“妇女靓丽工程”“民族兄弟情·欢歌唱新疆”等大型文艺展演活动,并在南疆五地州巡回演出,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三)文化下乡,惠民演出
作为艺术院校,始终坚持以先进文化引领社会风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连续多年组织学生开展暑期“文化下乡”活动,坚持把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合起来,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组建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演出队,赴南疆县乡村及驻地部队进行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院先后被中央党委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授予“暑假高等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和“中国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志愿者服务队”称号;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高校工委、自治区教委、自治区团委授予“学联新疆大中学生社会实践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组织奖”和“优秀志愿者服务队”称号。
(四)文化援建,成效明显
学院党委积极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农村建设文化广场、便民服务中心,绘制了千米宣传画廊,组建了农民鼓乐队、女子健身操队,高质量完成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英吉沙、伽师、疏勒、阿合奇、塔什库尔干、莎车、岳普湖、温泉县等地的文化援建任务,极大地推进了当地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通过文化润疆工程,实施文化援建工作,学院师生化身为基层的文艺队、宣讲员,不断激活南疆基层的文化活力,打造基层文化主力军,也使当地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温暖。
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多年来,新疆艺术学院作为一所综合性艺术院校,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负着培养政治上过硬、具有忧患意识、大局意识、阵地意识、责任意识,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丰富精神文化产品的,具有创造力的高层次艺术人才的责任。学院不断发挥文化艺术在“去极端化”中的引领力,构筑先进文化前沿阵地,以先进文化对冲极端思想渗透,编创出一批又一批、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的文艺作品,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