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路管养浅议道路病害防治
2018-02-23杨玉坚
杨玉坚
摘 要:本文就常见道路病害及其成因、道路管养困局及道路管养中的病害防治措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道路病害;管养困局;道路养护
中图分类号:U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24-0080-02
随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道路路网得到很大程度的完善,基本实现四通八达,然而因早期道路建设标准低、承载能力差、后期改造施工不规范、自然条件影响等原因造成道路病害层出,极大地影响了车辆出行的舒适感,严重的甚至会引发安全隐患。
1 道路病害及其成因分析
随着交通流量和荷载不断增大,道路长时间处于极限运行状态,加之降水的影响,催生出的各类道路病害,呈现种类多,数量大,发展快的特点。常见道路病害主要有以下几类:
(1)路面沉降。主要由路基填料处理不到位、压实度不达标,地下管线回填不密实或路面结构层强度不足等原因导致,轻微的路面沉陷会影响行车的舒适感,严重的则会引发颠簸严重甚至车辆倾覆的安全隐患。
(2)路面裂缝。路面裂缝主要分为两种,一是筑路材料在温度作用下热胀冷缩形成不可避免的规则裂缝,二是由基础沉陷、承载力不足或规则裂缝未及时进行封闭处理而导致的龟裂。
(3)路面松散及坑槽。路面松散是由于路面集料含泥量超标或混合料密实度不达标导致的路面结合料粘性降低或丧失,加之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出现的路面集料松动脱落的现象,局部集料脱落严重的就会发展为坑槽。
(4)路面车辙。路面车辙是指沥青在行车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永久性带状凹槽,根据产生原因可分为三类:沥青面层压实不均匀,局部压实度不足部位在车载作用下被压实,造成压实性车辙;沥青砼高温软化,抗剪强度降低,在行车荷载作用下产生较大的侧向变形形成流动性车辙;机动车超载对路面结构造成损害,引发的结构性车辙。
(5)路面壅包。施工面层时,基层表面清扫不够彻底干净,或透油层撒布不均都会导致面层与与基层的粘结力不足,在路面负载量过大时,行驶中的车辆产生的横向作用力极易导致路面在纵缝处发生推移,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壅包。
(6)道路冻胀和翻浆。道路冻胀是北方地区特有的道路病害,它是由于在寒冷的冬季,路基内的水结冰后体积变大,使路基隆起造成的面层开裂的现象。而春季转暖时,结冰融化使路基上层湿度增大,承载力降低,此时道路如反复承受重载车辆碾压,路基泥浆就会从冻胀形成的裂缝中冒出,形成翻浆。
(7)道路塌陷。道路塌陷是较为严重的,危害性较大的一种道路病害,多由地下管线破损等原因催生,是指道路向下陷落,并在路面形成塌陷坑洞的现象。因其具有突发性,极易给行车造成安全隱患。
催生各类病害的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因素导致各类道路病害频发。北方地区一年期内温差大,冬季低温寒冷,夏季雨热同期,对道路的损害程度极大。一是水在冬冷夏热的温度作用下循环冻融,冬季结冰时,水通过毛细作用下渗,到春融时期,聚集在路面层的融化水就会降低沥青的粘附性,严重者会出现掉粒、松散,最终形成沥青混凝土路面坑槽;下渗至道路基层的水则会软化路基,加速整条道路的破坏。二是温度作用下筑路材料的热胀冷缩特点,导致我市城市道路普遍存在裂缝,此类规则横向或纵向裂缝如不及时维修处理会发展成为龟裂。
(2)老旧路面反复损坏。早期建成的道路标准低,加之当前经济高速发展,出行车辆剧增,重载甚至超载车辆逐日增多,老旧路面承载能力差,出现反复维修,反复破损现象,一些建设年份早,建设标准低,承载能力差,如今又承担着繁重交通量的道路,基本陷于坏了修、修了坏的恶性循环,劳民伤财还难以彻底解决问题,常年积累下来经过多处补修,道路整体性损失殆尽,承载压力时更容易损坏,造成恶性循环。
(3)城区改造施工不规范引发各类道路病害。一是道路改造工程本身质量问题。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多处路段采取了将原有中间隔离绿化带去除,改造为机动车道,或向两侧拓宽道路的方法来缓解交通压力,然而改造后的道路本身就存在整体性差的问题,加之施工过程中出现压实度不够,层间搭接不规范等问题,造成道路接茬处极易出现不均匀沉降,产生裂缝,裂缝会导致路表积水向下渗透进入道路内部,软化基层甚至路基,导致道路承载能力减弱,加速道路破坏。二是城区内其他改造工程对现有道路造成破坏。如各类新建小区、办公楼等施工时,大型重载车辆出入,对城区内道路造成极大破坏。
(4)地下管线问题导致路面塌陷时有发生。城市道路地下是错综复杂的各类管线,管道施工时基层回填密实度不够,或经过长年累月的使用,管道出现破损渗漏造成泥土流失,都极易引起的道路塌陷形成空洞。道路塌陷往往是突发性时间,危害性大,给车辆通行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5)地上检查井成为病害频发地点。检查井自身多采用强度不足的黏土砖作为建筑材料,以水泥砂浆为粘结材料,基础大多为15cm左右混凝土垫层加砂垫层,承载力不足,经过长时间的荷载作用,会出现检查井的基础沉降大于路面沉降的现象;而对检查井周围的回填,因工作面狭窄,夯实机具无法工作,极易导致压实度不足,导致井周围土体下沉。上述两大因素导致井口周围塌陷频发,进而引发井周啃边和裂缝。
2 道路管养困局
(1)道路自然破损养护工作量已十分重,人为破坏雪上加霜。当前群众出行率提升,运输车超重等问题直接导致了市政道路负荷激增,加之道路设施老化,导致道路磨损等质量问题加重,该部分养护工作量已十分重。然而城区新建项目,如各类管线开挖、穿越等项目回填不到位,绿化项目损毁路缘石以及其他工程等均会不同程度的对市政道路造成破坏,因当前无明确法律法规来规范此类行为,加之施工人员保护意识差,经常出现破坏后无修复现象,加重了道路管养的负担。
(2)经费不足,技术欠缺。一是经费问题,在“重建轻养”管理思想的影响下,管养经费不足的问题在多数地市均比较严重,大多数地市投入的管养经费仅为国家出台的《市政工程设施养护维修估算指标》的10%-30%,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管养维修工作只得有所取舍,优先进行被动的矫正性养护,而预防性周期性养护则没有条件进行落实,这极大的影响了道路的有效养护。二是技术问题,随着管养工作量的日益增加,养护工作实现智能化与信息化迫在眉睫,当前养护工作还处于人工开展阶段,难以实现全面覆盖,人力资源捉襟见肘,急需引进道路状况以及质量的动态监控及定位系统、质量问题检测系统等高科技手段。经费和技术问题严重掣肘养护工作的开展和进步。
3 破解困局,防治道路病害的几点建议
城市道路病害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管养工作点多面广、任务艰巨,针对当前的道路养护工作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防治道路病害首先要从源头上发力。一是路网规划要具有前瞻性,尽量避免后期改造。二是新建工程结合本地自然因素等条件具有针对性设计,常年经行重载车辆的道路务必提高道路承载力标准;为避免管線导致的路面塌陷及检查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地下管线尽量避免甚至杜绝设置在机动车道下方,设置在道路两侧也应尽量留出富余空间,以防将来道路拓宽;根据气候条件合理选择温度不敏感、稳定性好的材料等。三是道路施工阶段做好质量控制,如在施工时严格控制好沥青混凝土的空隙率和密实性,加入抗剥落剂来增强碎石与沥青的粘附性,从而减轻路表水的渗透破坏;路基施工尤为重要,路基的质量会影响整个道路的使用,其压实度和强度是确保道路面层稳定的关键因素,且路基出现问题的话,维修工作量大,难度大,对车辆通行影响严重,必须严格规范施工,避免留下质量隐患。
(2)建立道路巡查监控体系,落实预养护、及时养护。根据道路建设年限、日常通行交通量等特点有针对性的安排经常性巡查及定期检测,建立道路巡查体系,并逐步建立智慧公路云平台,充分利用高科技,实现对道路全方位的监控,以便能及时进行预养护或维修,提高道路使用寿命。根据巡查及检测结果科学制定养护计划,一是对于反复破损的老旧道路,适时提出翻修新建计划;二是尽量在道路没有出现明显病害前通过微表封层等预养护的方式防微杜渐;三是在道路发生轻微损害时则要及时养护,如道路裂缝如不及时处理,加之春融损害,极易发展成龟裂,此时再进行维修,施工难度、工期、造价都会增加。
(3)人力物力给予倾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想做到预养护和及时养护,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经常性巡查,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前所述,我市当前动态监控等高科技手段的运用方面处于空白状态,要想实现全覆盖巡查,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经费完全达不到国家标准,常年处于捉襟见肘状态。为此急需市财政在人力物力方面给予倾斜,确保养护资金充足、到位,如此才能更加全面的做好道路养护工作,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保证道路使用质量。
(4)深究病害原因,针对性规范维修养护。看似道路表面问题基本都有深层的路面结构的原因,发现问题后要深挖根本原因,杜绝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维修作业,不可简单修补只求恢复道路功能即可,如有深层的基层破坏问题,路面必会再次破损,造成不断返修,须认真研究道路病害的深层原因,发现根本问题,有针对性的消除问题根源,确保合格的高质量维修。
(5)加强制度保障,杜绝人为破坏。加快现状道路养护规范的推广实施,提高各类工程施工对道路破坏的成本,增强对道路的保护意识,明确其在施工涉及空间范围内及施工行为延续期间对道路保护及破坏后维修的责任,从而减少对道路不必要的破坏,杜绝无成本的人为破坏行为。
参考文献
[1]牛贵忠.城市道路病害的防治初探[J].山西科技,2009(4):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