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大学排名系统特点及启示
2018-02-23郭立强
郭立强
摘要:2015年印度尼西亚开始了自己的高等教育机构排名,在此之后,国内高等教育生态有了明显的改善,全球竞争指数也有了一定程度地提高。排名指标主要关注“师资队伍”“学校管理”“学生管理”和“科研活动”四个方面,有着国家战略与多元发展并重、分层聚类和改进优化并行、国内需求和国际潮流紧跟等特点。排名运作有着政府主导平台建设、利用制度进行数据收集、倡导结果的全社会共享等特点。该排名系统的发展性评估理念、标准化评估工具、全员式结果共享的模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印度尼西亚;大学排名;发展性理念;标准化工具;全员共享
一、引言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人口第四大国家,人口超过2.6亿人。[1]与中国相似,印度尼西亚政府也十分重视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直致力于通过教育带动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的快速发展。在全球创新力指数的报告中,近年来印度尼西亚整体创新指数和世界排名均呈现出上升趋势。除高等教育入学率外,还包括高等教育系统质量、数学和科学教育质量、学校管理质量等,也都表现出上升的态势。[2]显然,这同印度尼西亚高等教育的改革密不可分。其中,印度尼西亚大学排名系统就是新近引入的一种改进工具,该系统分别在2015、2016、2017年对该国3000余所高等教育机构进行了量化排名,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部分高校的管理绩效,提升了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鉴于此,本研究拟对印度尼西亚大学排名系统进行介绍和特点归纳,以期能为我国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国家高等教育系统质量的整体优化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二、印度尼西亚大学排名系统的介绍
受长期极权统治的影响,印度尼西亚政府之间条块壁垒、职能不清等问题十分严重。特别是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较小,其与科研部门、经济部门的协调作用不强,已经严重地掣肘了印度尼西亚社会的发展。为了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印度尼西亚政府将高等教育部与研究、技术部进行了合并,成立了研究、技术和高等教育部(Kementerian Riset,Teknologi,dan Pendidikan Tinggi)[3]。新成立的部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紧接着就展开了印度尼西亚大学排名系统计划。[4]至今,印度尼西亚大学排名系统已经进行了3次全国范围内的大学排名,每一次的排名结果都在固定的网站上进行公示,以便多方利益相关者的获取和问责。
印度尼西亚大学的排名系统有着动态生长的特征,在实施完2015年的评估后,研究、技术和高等教育部就根据多方的反馈和自测效果进行了评估指标的修正,形成了第二轮的指标体系,在2016年之后,又对上一轮进行了修正。
整体而言,排名系统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学校管理、学生活动情况以及科研表现四个方面,分别占比30%、30%、10%、30%。具体如表1所示。
上述四个模块均可以获得量化的数据,依照一定的标准,每个模块都会得到一个相应的得分。每一个模块满分为4分,之后汇总加权形成总分。同时,印度尼西亚大学排名系统按照分值区间形成了5个层次的高校层级体系。其中,0、0-1、1-2、2-3、3-4,分别对应第5、4、3、2、1层级。2015年进入第一层级的有11所高校,2017年增长到了14所高校[5]。排名系统在结果公布上不仅标注加权总分,也会对单独项得分进行显示,以便院校、公众和其他的利益相关者能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查阅。
此外,印度尼西亚政府认为“大学自治是有限的,是在完成大学使命前提下的自治”。[6]因此,其较早地就建立起来了相对完善的信息收集系统,通过相应的法律制度[7][8],要求各高等院校按要求提供相应地数据,以此确保高等教育的基本质量。同时,该排名系统的目的并不是要使大学同质化,相反,该系统的排名鼓励大学按照自己的特点、需求和办学目标进行各具特色地发展。可以说,印度尼西亚大学排名系统是针对多样化高等教育系统改善的一个有力工具。
三、印度尼西亚大学排名系统的指标
印度尼西亚大学排名系统的指标设计有着鲜明的特色,它围绕“国家战略”与“多元发展”“分层聚类”与“改进优化”“国内需求”与“国际潮流”实现了一个较为适应自身系统的指标体系构建。
(一)兼顾国家战略和多元发展的指标体系设计
印度尼西亚大学排名系统的指标体系设计有着十分明显的“国家战略”色彩,印度尼西亚高等教育系统一直存在着师资匮乏、科研积极性差等问题[9],在这种情形下,勿用说与世界强国竞争,即使是同周边的新加坡、泰国等相比,其也将失去竞争的能力。这已然成为印度尼西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了提高教师数量和质量、激发教师科研动力,排名系统特别将“师资队伍”和“科研活动”赋予最高的权重,两者权重相加达到了60%。同时,排名系统将“师资队伍”划作“教师数量”和“教师质量”两个部分,分别赋予18%和12%的权重,以此希望能够吸引更多、更好的人才补充到教师队伍中来。在“科研活动”中,排名系统强调高等教育服务政府和社会的能力,其权重值达21%,希望借此能够突破原有体系之间束缚,进而互联为一个整体。此外,两项索引权重为9%,显然,这与政府激发高校教师国际竞争力和科研积极性的意图是分不开的。因此,可以说,排名系统指标体系的设计有着浓厚的“国家战略”色彩。
对“多元發展”的倡导同样也融入到了排名系统的设计之中。高等教育领域的评估同生产领域的评估有着明显的差异。相较于工业生产领域,教育有着成果不易衡量、受众丰富多样、评判立场各有偏好等特点,因此,教育领域的评估往往需要采取多角度理解的方法[10]。除“师资队伍”和“科研活动”外,排名系统为了能够适应不同类型高校目标选定与不同利益相关者对同一高校的不同维度评判的需要,还着重强调了“学校管理”和“学生管理”两个方面,两项指标权重相加共计40%。在“学校管理”中,排名系统充分肯定了教学型大学的地位,通过“机构认证”数量来测度大学办学水平,通过“学生成绩A和B的比例”来测度学生学业的基本水平,通过“学生学费比例”来考察高校对新生的吸引能力,即其社会评价,通过“实际学习时间和计划周期之比”来考察大学在教务管理、课程管理上的能力,通过“平均GPA与最高GPA”来考察高校对于教学整体水平的把控情况。在“学生管理”中,则主要通过“学生竞赛”来考察个体的各方面能力,以期从侧面印证各高校教育质量的真实状况。因此,可以说,排名系统指标体系的设计也兼顾了“多元发展”的色彩。
(二)兼顾分层聚类和改进优化的分数体系设计
印度尼西亚大学排名系统不仅按得分总分进行高低排名,并且依据相应节点将高校划分成了不同的聚类群,具有明显的“分层聚类”特点(如表2所示)。排名系统中指标得分将以两种形态出现:一种是以分数形式出现的指标得分和加权总分;另一种是以层次类别形式出现的聚类结果。排名系统将会对每一模块的得分和加权总分进行排序,以此排定各高校在整个印度尼西亚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名次。这种层级式的排名有利于激发各高校相互之间的竞争,也有益于充分发挥大学作为办学主体的能动性,切实地提升大学绩效。排名系统依据加权总分所处区间,以聚类的形式划分出了5个分数相近的高等教育机构群落,分别为Q1、Q2、Q3、Q4和Q5。[11]这样一种划分方式有利于各自高校基于自身状况开展竞争和改善活动。[12]可以说,这种排名系统为各聚类群中的高校划定了各自专属的标杆范例,明晰了各高校所要选定的目标,方便了各高校采取更加适合自身的策略。
排名系统不仅仅是一个“分层聚类”的工具,为高等教育体系提供一个能够实现自身改善的参照体系也是其目的之一。因此,排名体系的设计就必须要考虑“改进优化”这一功能。这一功能主要利用每一模块的单独得分和单独排名,其具体方式又有两种,一种是基于“聚类+模块”的,一种是单独基于模块的。就“聚类+模块”而言,排名系统通过聚类为各类型高校提供了一个衡量自身综合实力的基本参照。无疑,进行“改进优化”需要借力排名系统中各个模块的单独得分和排名。通常而言,同一聚类内的高校在综合实力上表现更为接近,这时高校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排名系统所提供的得分情景进行相应地策略选择。例如,一所高校的目标是在类内提升50名,那么,该高校的策略就可以选为仅仅就模块分数最低的内容进行改善,以此最大程度地提升排名。此外,就“单独模块”而言,其策略往往是获得在某一领域的领先优势。由于排名系统对各模块进行了单独的分数、名次排定,这就为特色高校或有特殊战略需要的高校提供了参照标准。一般而言,具有独特战略需要的高校会优先考虑模块分数和排名,而非总分和聚类结果。在这样的高校里,即使回报率较低,其也依然倾向将有限资源投入到其专注的领域里。可以说,无论是何种类型的高校,无论有着何种的战略需求,排名系统都试图为其提供一个“改进优化”的参照体系。换句话说,排名系统在得分设计上较为恰当地考虑了“改进优化”的需求。
(三)兼顾国内需求和国际潮流的指标调控设计
指标体系的确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需要通过相应地评估程序来对其适切性进行考量。印度尼西亚大学排名指标的调控有着“国内需求”和“国际潮流”两个特色。“两种需求”融合在每一次指标体系的确定和调整之中,这样一种融合发展的指标体系调控过程,使得排名系统具有了更强的包容性和发展性。
为了满足“国内需求”,指标体系紧紧围绕“国家战略”进行设计,以此确保排名系统能够真正地服务印度尼西亚高等教育体系的优化和国家发展。作为全球化的一份子,印度尼西亚政府也有着参与国际竞争、共享发展成果的强烈愿望。[13]因此,其在进行“本土化”指标设计的过程中,也积极地融入了“国际潮流”的元素。在设计初期,印度尼西亚大学排名系统就参考了若干世界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设计,努力实现自身指标与世界通行指标的接轨。在这一过程中,排名系统不仅可以通过借鉴“国际潮流”的经验,来科学化自己的指标体系,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实现排名系统的“国际化”,将会有利于国内高等教育机构在世界舞台上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竞争。[14]例如,在指标体系建立初期其就在“学生管理”和“科研活动”上予以“国际潮流”以关照,即通过鉴定“学生国外竞赛”以及“国际出版物”来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评价。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排名系统在最近两次的指标调整过程中表现出了更多地“世界潮流”趋势。在保留原有的“国内需求”的基础上,排名系统在2017年为“学校管理”新增了“国际潮流”元素,即“国外认证”和“国际留学生”。在2015年版本的指标体系中,“认证机构”主要特指经印度尼西亚国内认证机构予以认证的专业、课程、项目等,在2017年则将可视作排名依据的认证主体扩展到了“国际组织”和“国外专业机构”;此外,在2015年版本中,学校管理指标中并未涉及“留学生”,而在2017年版本中,排名系统特别加入了“留学生”的比重[15]。显然,上述指标调整均有着鲜明的“国际潮流”。
四、印度尼西亚大学排名系统的运作
印度尼西亚大学排名系统的运作主要包括三个环节:一是要搭建起具有公信力、透明、高效且能够高质量完成任务的平台;二是要能够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三是要能让排名结果人人共享,让包括高校、社会在内的各相关主体均能收益。[16]
(一)政府主导下的标准平台建设
标准化平台建设是实现排名系统良性运作的首要环节。平台的搭建需要一定的资源支持,由于涉及众多机构和个人信息,平台的保密、安全措施也就面临着巨大的考验。通常来说,平台搭建的主体可以分为政府部門和非政府部门。印度尼西亚大学排名系统的平台搭建主要由政府负责和维护,形成了政府主导下的标准平台建设路径。[17]选择这样一种平台搭建模式,其至少有着以下三方面的考虑。
第一,沿用固有平台渠道,最大化资源的利用效率。长期以来,印度尼西亚都是一个集权式的国家,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信息沟通和控制体系,这种固有的平台和信息流通渠道就为搭建国家主导的排名系统提供了便利。
第二,采用政府主导模式,最大化公众的知情权益。政府是一种信托的机构,它由人民授意而组成。政府职责在于尽可能多地提供低价且质优的公共服务,而排名系统作为一种公共服务,由政府予以保证也就有了较为明显的合理性。由于印度尼西亚在此之前并没有国内的大学排名可供使用,因此,公众对于国家高等教育图景无法产生一个清晰的认识,这便降低了公众正确选择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学习的可能。同时,这一现状也就必然制约大学、政府关于自身和高等教育系统发展的规划。显然,无论是合理性,还是紧迫性,都急需政府为此提供相应地解决措施。
第三,采用政府主导模式,便于正确协调各主体间的关系。排名系统不仅涉及公众的知情权,同时也涉及各排名机构的潜在利益。在当前的环境下,选择政府作为平衡不同个体权益关系的主体是一个有益的选择。相较于其他主体,印度尼西亚政府近年来的公信力、透明度以及工作效率均受到了较好的认可,其制度建设近年来也获得了显著地提升。[18]受制于民主化的影响,政府作为信息平台的主导者也有能力来对所获信息进行妥善管理,包括隐私信息的保密、公众利益相关信息的公开等等。
可见,从成本、公众利益和关系协调方面,政府在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伴随着民主化的进程,来自社会的压力也使得其更加重视自己的职责,这也就有利于政府切实地为大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二)制度强制下的数据搜集过程
数据收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数据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排名的质量。为了能够获得真实、有效的数据,印度尼西亚政府通过制度化的手段建立了排名系统的数据收集流程[19]。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制性的要求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相关数据;二是建立制度化的管理手段,对其他有关数据进行规范化的搜集和管理。
第一,政府构建了针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强制性的数据搜集措施。政府要求各高校在每学期末都要通过规定的渠道向其提供一份最新的院校信息。同时,为了防止高等教育机构错填或者故意造假数据,排名系统也构建了一个由政府机关对数据进行核查和检验的机制。在检查过程中,若出现错填或者造假行为,政府便会对相应地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处罚。
第二,政府构建了关于其他数据的搜集和管理规定。政府要求相应的职能部门要在每年评估前对数据库中已有的信息和其他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比对,例如Scopus数据库。通过比对,一是要确保排名系统中数据的时效性;二是要从侧面印证高等教育机构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
简言之,印度尼西亚政府运用制度化的手段来确保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送到排名系统之中,以此确保整个排名体系的正常运作。
(三)全社会参与的结果评估机制
印度尼西亚政府会对所有最终结果进行公布,任何一方主体都可以在其高等教育信息系统上对结果进行查阅,以此尽力满足更多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同时,各使用者也可以向政府提出有关结果的质疑,或者指标体系的优化建议,以此实现排名系统的进一步矫正与完善。
第一,高等教育机构可以依据各自的状况对自身进行调整。评估不仅是对高等教育机构的一种问责,也是对高等教育机构的一种改善。[20]评估将会对它们的师资、学校管理、学生管理以及科研进行多维度的评价,这就便利了高校对各自功能模块现时状况的了解;聚类层次的划分也为其明确目标、制定战略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框架。两者结合,无疑将为其进一步改进提供有益的启示。
第二,社会公众可以依据各自的需求对院校进行相应选择。长期以来,印度尼西亚国内都没有高等教育排名。公众只能通过新闻报道、同辈传闻来判断高等教育机构的质量,这使得公众很难选择与之相适应地院校来进行学习。排名系统改变了这一状况,这不仅是第一次对国内高校进行排名,而且是第一次以公开的形式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院校信息。因此,该排名实现了公众对于院校信息获取的迫切愿望。
第三,排名系统需要接受来自高等教育机构和社会的建议。由于排名系统已经将指标体系、权重以及结果进行了公开,每一个用户能够结合自身的使用情况对指标、结果进行更为详细的建议。建议通常有两种:一是对指标设置、类型划分或者权重配置进行建议,以此实现原有排名体系的优化;二是对排名数据及最终结果的质疑,以此实现对排名体系的问责。换言之,就是要政府对用户集中反映的结果失真进行调查。显然,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对指标设置和信息统计两方面进行的考虑。无疑,这也就又推动了印度尼西亚大学排名系统的优化。
五、印度尼西亚大学排名系统的启示
近年来,无论是全球竞争力指数,还是印度尼西亚大学排名榜上的高校得分都有了一定的提升,这表明排行榜在实现“国家战略”和推动高等教育体系优化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究其原因,研究认为发展性的评估理念、标准化的评估工具以及全员式的评估享用是其成功的关键。
(一)发展性的评估理念统摄
发展性的评估理念有两层含义,一是评估的目地是为了发展,二是评估本身也需要发展。印度尼西亚大学排名系统将发展性的评估理念很好地融合到了自身的构建之中。在指标体系上,他既重视“国家战略”,也重视各院校自己的“多元发展”诉求,进而采用多个模块、多项指标来推动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院校的发展;在评估过程中,它虽采用强制性的手段来获取院校信息,但是,在结果运用上却采取十分柔性的办法,排名系统的最终结果只作为一种代理表征,只为各院校和社会提供相应地参考,政府不会强迫任何一个得分较低的院校去进行国家改革。简言之,在这里的排名是一种形成性的评价工具,它为院校提供一种反馈,以此来表明院校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因此,也正是这样的理念保证了当地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灵活性,为敏捷高等教育打下了基础。
此外,发展性的理念需要评估本身也成为对象,需要评估本身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其一,发展性的评估理念需要评价指标能够适时地变换,以此适应更加多元化、发展更加迅猛的现代社会。排名系统在3次评估中两次修正原有的指标就很好地体现了发展性的评估理念,这种理念使得评估指标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也能够更好地指导大学发展和社会进步。可以说,只有能够适应社会要求的评估指标才能真正地实现与社会相适应的评估。其二,发展性的评估理念需要评估本身更具兼容性。在这里,兼容性主要指一个评估工具与其他评估工具的对话可能性。印度尼西亚政府的大学排名十分重视“国际潮流”,其在建立之初就一直取经全球知名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如QS、THE、ARWU等,在之后的改革中,其也一直关注与国际对话,以此增强其自身评估工具的“兼容性”。可以说,具备“兼容性”不仅增益了其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同时,也使得其高等教育體系逐渐具备了与世界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显然,这样一种具有发展性的评估工具将会为当地的高等教育生态带来更为广阔地生长空间。
(二)标准化的评估工具运用
标准化的评估工具运用也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使得数据获取标准化,二是要使评估流程标准化。就数据获取而言,第一,印度尼西亚政府利用制度化的手段建立起了评估机构与高等院校之间常规化、规范化的信息沟通渠道,这种渠道的建立使得政府能够在较小成本的前提下与高校进行最直接的沟通和信息获取;第二,政府所制定的量化指标及其提交标准能够将在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减少到最小,可以极大地降低交易成本;第三,建立了评估机构通过额外数据库对排名系统中所储存信息进行核查比对的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第四,针对提供虚假信息院校进行处罚的制度设计,也是一个对高等院校进行约束的机制,以此对高校形成压力,使院校所提交的信息真实性更强。可以说,印度尼西亚排名系统构建起了从数据类型、数据获取、数据核查到失真惩罚四位一体的数据获取标准化流程,也正是因为这一流程,才使得其在后续的结果公布和效能检验上获得了成功。当然,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关于难以量化的数据,研究认为也应予以标准化的获取和编码,以此形成相互之间可供参照比对的体系。
因为已经获得了较为标准化的数据,流程的标准化就变得较为简单,即需要严格依照既定的标准,对标准化的数据进行计算、转换,进而对结果进行公布,最终对整个评估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和评价。一个完整的评估流程理应包括评估设计、实施计划、结果公布以及评估反思四个部分。在流程标准化部分,应更多地强调最终的评估反思。印度尼西亚大学排名体系利用全社会的力量实现了对评估的反思。这种全员参与的反思过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搭建起每一次评估的反思机制,将评估过程中的困难、数据可能存在的偏倚、结果可能存在的瑕疵进行公布,进而结合全社会的力量对可能修正的地方进行完善,经过全社会共同反思的评估框架,必然朝着更能满足社会需求的框架前进。
(三)全员式的评估结果享用
评估结果是一轮评估成果的展示,它的作用在于传递充分的关于评估对象和目的的信息,以此为关心评估对象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尽可能全面、真实和具备时效性的信息。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评估效益可以获得极大的增值。
印度尼西亚政府通过在全社会范围内公开排名结果获益颇丰。第一,大学获得了更多关于自己的信息,特别是翔实资料的公开,使得其能够从多个维度审视自己的状态,明确下一阶段的目标以及未来所需要采取的策略;第二,社会公众获得了更多关于大学的可靠信息,这些信息将为其日后高等教育机构选择提供十分有益的帮助,而这一过程也将从侧面对大学质量改善提供动力;第三,有利于国外更深入地认识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结构、质量和水平,不仅有利于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国际交流,同时也将助力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的形成。可见,通过全员式的评估结果共享可以进一步放大评估效益,且这种效应不仅将有助于一国机构、一国人民、一国实力的提升,它也会助力全世界人类幸福的进一步实现。
六、结语
2015年开始的印度尼西亚高等教育机构排名不仅为实现自我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也在贡献着作为人类共同体一员的世界价值。当然,这一排名系统并不完美,但这并不应成为拒绝从中学习有益经验的理由。未来的高等教育必然要迈向全球化时代,那么从全球化下的参与者中借鉴有益经验将会是十分有益的。认真、审慎、积极地学习将会是我们未来更好地参与、协同,进而领导世界高等教育的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印度尼西亚统计局.主要社会指标[EB/OL].[2018-01-07].http://data.un.org/CountryProfile.aspx?crName=indonesia.
[2][18]Klaus Schwab,Sala-i-Martin,Richard Samans.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7-2018[R].Geneva:World Economic Forum,2017:148-149.
[3][14][16][19]研究、技術和高等教育部.《2015-2019年发展战略规划》[EB/OL].[2018-01-07].http://risbang.ristekdikti.go.id/laporan/Renstra Dirjen Risbang 2015-2019.pdf.
[4][6]研究、技术和高等教育部.《2015年印度尼西亚高等教育:分类与管理》[EB/OL].[2018-01-07].https://ristekdikti.go.id/wp-content/uploads/2016/03/Naskah-Akademik-KPPT2015-2.pdf.
[5]高等教育信息系统.印度尼西亚大学排名情况[EB/OL].[2018-01-07].http://pemeringkatan.ristekdikti.go.id/index.php/.
[7]印度尼西亚教育体系法.2003年关于教育系统的第20号法律文件[EB/OL].[2018-03-29].https://www.komisiinformasi.go.id/regulasi/download/id/101.
[8]印度尼西亚教育体系法.2012年关于高等教育的第12号法律文件[EB/OL].[2018-03-29].http://unnes.ac.id/wp-content/uploads/uu-12-2012.pdf.
[9]方展画,王胜.印尼高等教育的发展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3(1):42-46.
[10]Bendermacher G W G,Egbrink M G A O,Wolfhagen I H A P,et al.Unravelling Quality Culture in Higher Education:A Realist Review[J].Higher Education,2017,73(1):39-60.
[11]Nuning Kurniasih,C Hasyim,A Wulandari,et al.Comparative Case Studies on Indonesian Higher Education Ranking[EB/OL].[2018-03-29].http://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1088/1742-6596/954/1/012021/pdf.
[12]Johnes J.University Rankings:What do They Really Show?[J].Scientometrics,2018(1):1-22.
[13]Kusumastuti D,Idrus N.Indonesia at A Higher Education Cross Road:Is WCU the Right Path?[J].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Research South East Asia,2017,15(1):81-92.
[15]研究、技術和高等教育部.印度尼西亚大学分组集群情况[EB/OL].[2018-03-30].https://ristekdikti.go.id/100-besar-perguruan-tinggi-non-politeknik-dan-25-besar-perguruan-tinggi-politeknik-di-indonesia-tahun-2017/.
[17]Nuryasin I,Prayudi Y,Dirgahayu T.Prototyp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for th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 in Indonesia[EB/OL].[2018-03-30].http://journal.uii.ac.id/index.php/Snati/article/download/3041/2797.
[20]Syahid A,Tulung J.Quality Assurance and Accreditation in Religious Higher Education:Indonesian Cases[EB/OL].[2018-03-30].http://www.ijhssi.org/papers/v5(10)/version-2/I5102052067.pdf.
(责任编辑赖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