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不自信的三大根源

2018-02-23董振华

人民论坛 2017年25期
关键词:文明历史文化

董振华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历史自信实质上是文化自信在实践层面的体现。对自己的历史不自信,就不可能有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中国历史走向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继往开来,开创新的发展境界。

在古代中国,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文化水平,我们都处于世界前列。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些人对自己的历史产生不自信?

西方新兴工业文明和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冲突与对抗

19世纪中期,伴随着工业革命的顺利完成,西方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是比农业文明更高一级的文明阶段,极具活力和創造力,它以工业革命带来的现代科技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为动力,注重追求效率和效益,极大解放了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而农业文明是一种相对稳定和被动的文明,在经济上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要特征,在政治上表现为高度集权化,在社会领域则表现为等级化和封闭化。此时的中国正是农业文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文明与西方社会以大工业化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工业文明发生碰撞。在科技领域,中国仍然停留在古代传统的科学理论层面,主要运用手工工具生产,应用范围偏重于农业,工业技术的落后成为了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经济领域,由于西方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西方国家的社会财富得到极大增长。而中国近代资本主义进入缓慢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落后于西方。在政治领域,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阀混战、政治局势动荡。而此时的西方已经基本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普遍建立起代议制民主。在社会层面,国人普遍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有识之士积极向西方学习,探索救亡图存之路。在西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促使西方向现代文明迈进,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民智得以开启。在军事实力上,近代传统的手工业和连年的战争使得政府财力匮乏,加上缺乏技术型人才,因而造不出先进的军事装备。以配备老式的武器来战胜强大对手的炮舰、火炮,几乎是不可能的。近代中国饱受各国列强的蹂躏,甚至是处于丧权辱国的境地。在这场综合国力悬殊的对比中,高低立见分晓。

屈辱挨打的历史使国人逐渐丧失了自信心,从器物层面到精神层面动摇了国人的信心。这不仅是一场物质实力的较量,从文化角度看,也是中西方不同社会形态下的一场文明较量。在这场较量中,由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具有活力的经济以及多元化的社会政治推动西方成为世界中心,西方文明也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主流文明。中国进入近代,要想与世界同步,必定会对农业文明进行批判。随着社会的剧变和新文化运动对西方思想的宣传,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开始被解构,“科学”“民主”“自由”等来源于西方的价值观念,经过新文化运动后开始深入人心。

当然,这些价值观的树立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但是对于传统价值观中的合理因素,我们却未能充分挖掘和吸取,在精神层面又始终缺乏话语主导地位,这使得我们对自己的历史产生了认知误区。当时有不少人认为,产生于农业文明的儒家经典不适合工业文明,相对落后的农业文明必将被工业文明所取代。然而,若不是中国人在精神上对自身的历史产生了质疑和动摇,这种不自信的心理也不会影响如此深远。

历史不自信的内部根源:对自身历史发展没有客观正确的了解

历史自信的前提是对自身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历史自信的建立也必须建立在对历史有客观正确了解的基础之上。对自身的发展历史无知,就谈不上历史自信。如今,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是存在一定偏差的,复古主义或者全盘西化都是对自身历史的不正确认识。从内部根源剖析,历史不自信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当下历史教育的原因。

中国有识之士发起的新文化运动,针对儒教纲常进行了猛烈批判。这一运动对国人思想的启蒙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对儒学进行批判的过程中,他们对儒学的合理因素却缺乏正确对待,由此挤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意识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影响着我们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建立。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国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国民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当前,我们的历史教育存在一些问题,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小学的历史教育方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民众对历史知识缺乏了解、历史意识淡薄,以至于一些人难以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等负面思潮的侵蚀,在历史不自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历史不自信的外部根源:一些西方国家歪曲和否定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主义运动作为一大世界潮流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如何颠覆和消灭社会主义政权,成为一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同愿望。他们开始通过意识形态领域的和平演变,歪曲和否定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混淆民众视听,通过多种手段,加强文化渗透。这些都成为“和平演变”的根本策略和思想武器。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就指出,要在苏联内部找到赞同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人,找到资产阶级的同盟军。他们通过捏造事实、丑化领导人的形象、否定十月革命道路、抹杀苏联社会主义成就等手段,混淆是非、颠倒黑白,造成了思想混乱,使很多人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和信心开始动摇,对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苏东剧变后,中国成为了西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重点。冷战结束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扩张,我国在文化领域也不断面临新的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虽然民族民主运动出现蓬勃发展之势,殖民主义体系逐渐土崩瓦解,但是一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主义文化和立场并没有彻底改变。他们通过舆论宣传、学术活动、文化交流等各种形式,大肆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扩张、文化入侵和文化渗透。美国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推行霸权主义的同时,也在竭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宣扬所谓的“普世价值”。在强大舆论的影响下,一些人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盲目崇洋媚外,丧失了对自身历史的自信心。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是影响一国兴衰的关键因素。过去、现在与未来是紧紧相连的,有历史才能成就现在。历史中存在着我们民族成长的印记,一个民族的气质、性格和精神都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练就的,其中蕴含着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必须对自身历史与他国历史均有充分了解,才能取得主动权、占据有利地位。

历史的天空中闪烁着民族的智慧,隐藏着兴衰的规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需要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满怀历史自信地书写未来的新篇章。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导;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2016级战略哲学硕士研究生温凤毛对本文亦有贡献)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明历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谁远谁近?
对不文明说“不”
新历史
文明歌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