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面孔亮相国际赛场 回顾2017F1自由飞世界杯(蒙古站)比赛
2018-02-23高原
高原
2017年7月12-18日,F1自由飞世界杯(蒙古站)比赛如期而至。由于本届赛事与第十三届全运会航空模型项目决赛的时间恰巧重合,原本预定参赛的国内高手无暇分身,因此我组建了一支完全由年轻人构成的中国队。回顾整个比赛过程,可谓意外不断、惊喜连连。
参加这次F1自由飞世界杯(蒙古站)比赛的中国队成员包括:来自新疆克拉玛依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两位老师——卢洋、高旭昀,以及同样来自克拉玛依的15岁中学生李清华。我作为其中唯一参加过蒙古站比赛的老队员,兼任领队一职。4名运动员中,高旭昀参加了F1A项目,卢洋和李清华加入到F1B的竞争中,我则报名了F1C的比赛,也借此机会为即将在匈牙利举行的自由飞世锦赛热身。
因为连日高温少雨,所以蒙古赛场的条件是多年来最糟糕的一次——地上的草又稀又矮,一起风就尘土飞扬。好在组委会对赛程做了相应调整,比赛开始时间由以往的7点提前到6点,在大风还没刮起来前就能结束。
7月14日,比赛拉开帷幕,首先进行的是“亚洲杯”F1A和F1H项目。在起飞区,至少有4个号位服务于F1H,可见蒙古的牵引模型普及活动搞得非常好。参加F1H比赛的运动员大部分是孩子,有的看上去就是小学生,但他们比赛时都非常认真。而场地上所有的蒙古裁判、教练员、运动员,都会给F1H选手指点动作,并为他们加油鼓劲。一眼望去,F1H竞赛区更像一个科学大讲堂。这样的竞赛气氛不由得让人感叹。
因为蒙古、朝鲜、俄罗斯等队的参赛运动员都要在两周后赴匈牙利参加自由飞世锦赛,所以场上竞争格外激烈。尤其是朝鲜队,他们不仅克服困难研制了电子控时器,还研发了新式模型。该队的参赛机一改以往整体机翼在中段(翼尖处拆卸)的结构,使用了欧洲流行的双梯形机翼(LDA翼型)。这样使原本竞赛水平就很高的朝鲜队如虎添翼,其竞赛机无论是爬升高度还是滑翔性能都近乎完美,顺利挺进决赛。在次日早上5点举行的决赛中,他们击败了实力强劲的俄罗斯选手,夺得了F1A项目金牌。
初次登上国际赛场的高旭昀,凭借普通翼型的老式模型在预赛中稳扎稳打。不过他毕竟是第一次参加国际大赛,经验不足。9点过后,蒙古草原上烈日当头,刮起了阵风,预示着气流转换期到了。这是整场比赛中模型最难飞满分的一段时间:气流周期甚至只有短短的几十秒,稍纵即逝;即便脱钩时模型进入气流之中,也可能在滑翔一段后遭遇强下降气流,所以出手时间的选择非常考验人。高旭昀就遭遇了这种复杂的气流,最终该轮飞行距满分仅差几秒,遗憾无缘决赛。
7月15日,F1B、F1C、F1P同时开赛。由于这一天我队4人中有3人参赛,因此高旭昀和担任翻译的蒙古小伙子Anar需要在两个场地间来回奔走,协助观察回收模型。不料刚开赛就出现意外:不远处的草原因高温干旱起了火,虽然离场地很远,但是很多烟雾飘了过来。到早上7点,场地的能见度骤然下降。此时卢洋率先起飞,虽然他的模型爬升得很高,但烟雾使因裁判看不清模型,未能获得满分。小选手李清华则幸运一些,他的模型转到了能见度高的空域,顺利拿下满分;不过因看不清落点,未能成功回收主机,只能用备机完成比赛。在这样不利的天气条件下,我的F1C模型上安装的红色闪光灯发挥了作用,虽然有时裁判看不到模型,却能在烟雾中清晰辨认到一团闪烁的红霭。8点左右场上开始起风,烟雾虽被吹散了,但场上高达6米/秒的风速给模型飞行带来了不利影响。尽管天气条件欠佳,首次参加国际大赛的小将李清华仍一路过关斩将,获得了F1B青少年组冠军,大家由衷地为他高兴。
傍晚19点30分,成人组决赛开始。此刻草原已恢复了平静,几乎没有什么风,不过气温骤降,这样的气候条件对我的模型十分不利。因为蒙古赛场海拔约1 500米,空气密度小、含氧量低,使得我的模型发动机转速降低——在国内竞赛中可达到29 700转/分左右,但当时刚刚超过28 000转/分,而俄罗斯队的模型发动机依然保持在30 000转/分左右。经过顽强拼搏,我斩获了F1C项目的铜牌。回到驻地后才发现,当天6轮飞行,为回收模型我走了将近16千米!但容不得从疲惫中缓过来,翌日第二站比赛又开始了。
7月16日是整个赛程中最艰难的一天。当天F1A、F1B、F1C三项同时开赛,中国队全员参加,这意味着所有人必须独立完成比赛并回收模型。而从到达场地开始,一个个意外接踵而至。
前一天还是南面草原起火,当天却已经蔓延到场地的东、北、南3个方向,不但赛场空域有烟、能见度低,而且所有人都能闻到草木烧焦的味道。第一轮比赛准时开始,不少运动员遭遇了因裁判员看不见模型而未获满分的情况。所以两轮过后,比赛暂停两个小时,直到赛场起风、烟雾逐渐消散。
第三轮飞行之后,组委会临时通知:为确保比赛顺利完成,第四轮飞行满分调整为留空时间4分钟、第五轮调整为5分钟,而这段时间正是蒙古草原的气流转换期,模型很難飞满。
关键的第四轮开始了,我与两名俄罗斯运动员在同一号位。一名俄罗斯队员选择第一个起飞,不料模型出手不久即遇到了下降气流,留空时间只有3分40秒。见此状况,另一名俄罗斯运动员变得异常谨慎,一边仔细观察空中其他队模型的滑翔姿态,一边读取气流仪上显示的数据,20分钟都没出手。而我在一旁等待时,察觉到草原上的风突然停了,可俄罗斯选手依然没有启动模型的意思。于是我用英语询问他是否打算放飞模型,他表示听不懂。我想起不少蒙古人会说俄语,便立刻找到相邻号位的蒙古队运动员,请他们帮我问。征得俄罗斯选手的同意后,我在十几秒内顺利将模型掷出。虽然模型的爬升轨迹不错,但是场地气流一般,它改平后就摇摇晃晃地向下风区飞去。就在这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场上强劲的风将热气流送向了下风区,只见我的模型忽然右转90°,“踩”着气流扶摇直上,并顶风笔直地向上风区飞去。在场的蒙古和俄罗斯运动员都非常不解,走过来跟我说,自由飞比赛不能使用遥控模型,我听了哈哈大笑。正是靠着这架“遥控自由飞”,我夺得了第二站比赛的胜利。
在晚上的颁奖仪式上,我才知道这站比赛是以一个去世的蒙古航模爱好者命名的,赛场上很多蒙古队运动员都是他的学生。为了纪念这位对蒙古航空模型普及和发展做出贡献的老前辈,蒙古航空运动协会特意向国际航联申请增加了这站比赛。也因为此,颁奖时他的家人作为嘉宾悉数到场,全体运动员还为他点燃了108盏长明灯。
颁奖仪式结束后,蒙古航协的负责人特意告诉我,2018年蒙古将承办自由飞亚锦赛,期盼中国队能够参加。他还说在视频网站上看到了我组织的首届自由飞联盟飞行大会,非常希望能将比赛地点转移到蒙古草原来,借此机会增加与中国自由飞爱好者的交流和学习。
作为首届自由飞联盟飞行大会的组织者,得到国外同行的大力肯定,我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从2012年首次参加蒙古站比赛,到越来越多的中国F1自由飞选手为圈里人熟知,再到蒙古航协负责人力邀我到国外办赛,是不是值得骄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