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特色德育模式构建对学校师生影响研究
2018-02-23郭春燕
郭春燕
摘 要:《构建特色德育模式,提高我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是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依托课题研究,引领全省中小学在地域、校本、班本三个层面进行特色挖掘与文化的培育工作。通过专题培训、论坛大赛、网络教研、课题研究等形式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升了教师特色文化的创建能力和行动研究能力。同时特色德育模式的构建,引领学生价值取向,体现主体内化,注重道德实践,挖掘学生潜能,促进了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
关键词:特色挖掘;文化培育;构建;影响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1-0078-03《构建特色德育模式,提高我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是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依托课题研究,学校德育特色的挖掘与文化的培育成为黑龙江省德育教研工作“十二五”的重头及主推部分。
时代的发展需要学校教育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学校必须提升内涵品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而德育教研又有别于学科教研,涵盖的范围涉及到学校工作、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只有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才能达到以点带面实现教研全覆盖的效果,因此在教研工作的推进上,我们首先以挖掘德育特色为切入点,典型引领,名优示范。学校德育特色的形成与深化离不开学校文化建设这一母体,德育特色化创新本身是一种学校文化创建活动的一部分。学校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最高境界。因此,我们从特色的挖掘逐渐推进到学校整体文化的培育上,将德育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追求隐性的涵育的德育效果。学校的德育理念与德育目标反映着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价值,而学校文化的形成又是基于学校的、历史的、地域的,本身就具有校本化和特色化的特质,内含潜在的、独有的、优质的德育资源。学校德育特色的挖掘过程实质上是将学校隐性的德育优势转化为显性德育优势的过程,是对学校原有文化的选择、提炼与重构的过程[1]。学校德育特色的形成最终都是以学校文化的形式巩固和稳定下来,并以文化的形式彰显其独具的特色。发掘学校特色德育资源,培育特色学校文化,对增强学校立德树人功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校内涵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几年来,我们以《构建特色德育模式,提高我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为牵动,以挖掘德育特色、提升内涵品质为宗旨,以探索文化建设路径、提升育人功能为着力点,通过专题培训、论坛大赛、网络教研、课题研究等形式引领全省中小学在地域、校本、班本三个层面进行特色挖掘与文化的培育。通过一系列研培活动的开展与推进,黑龙江省中小学在德育特色的挖掘与文化的培育上形成了可喜的局面。在地域层面上,追根溯源,凸显地域特色。如红兴隆分局局直中学根植于北大荒,对军垦文化、知青文化、黑土文化的特色进行挖掘,形成“和谐共处,同心协力;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于探索,奋发向上;追求卓越,永立潮头”的学校文化核心;在学校层面上,传承创新,凸显校本特色。如以红色经典《红岩》命名的哈尔滨市红岩小学校,在新时期将“塑造梅的品格,成就生命精彩”确定为办学理念,从管理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育人文化“四个维度” 构建“梅品凝香 红岩玉成”的学校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哈尔滨市兆麟小学校紧紧抓住“兆麟小学是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学校”这一优势,深入挖掘李兆麟英雄事迹,将兆麟将军的精神内涵进一步时代化,概括为“探索、责任、求真、必胜”等四项品质,以此作为德育活动课程文化建设的支撑,在培养与塑造引领德育活动课程文化的建设上,立足于打造具有兆麟特色的德育活动课程文化。在班级层面上,融合创生,凸显班本特色。如鹤岗市育民小学的杨美艳老师,把班级特色的创建立足于学校的科普实践活动,把科普实践活动和德育实践活动有机整合,确立了“走爱迪生路,做诺贝尔人”的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主题,形成浓厚的“求知、探索、合作、创新”的科学文化氛围。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将课题研究与日常研培工作紧密结合,围绕特色德育模式的构建,开展省级教研活动,通过国家级、省级教师培训,国家级、省级网络研修平台,下基层对课题实验校的跟踪指导,使教师掌握挖掘德育特色,培育特色文化的实践策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身德育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一、对学校教师的影响
1.依托教师培训,专家引领,主体参与,更新了教师的现代教育理念,夯实了专业知识,提升了专业技能
2012—2015年我们共举办了10次班主任、德育管理骨干教师、班主任培训者省级培训;举办了11次班主任、德育管理骨干、班主任培训者国家级培训。每次培训的方案都设计了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模块,使班主任教师在德育理念上,从工具性向主体发展性转化,从知识化向生活化转化,从物化向人本化转化,从专门化向整体化转化。在专业知识上掌握相关的政策法规、德育常规管理与方法等;在专业技能上,我们设置了学校特色德育创新专题,让参训教师明晰学校德育特色创新理论、掌握学校德育特色创新的实践策略,为学校特色德育模式的创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2.依托教研,典型引领,名优示范,提高了教师特色文化的创建能力
2012年10月,我们举办了黑龙江省第二届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活动,参赛与观赛教师达到近500人。活动分个人赛和团体赛,在个人综合能力竞赛中我们将“班级建设方略展示”作为选手竞赛的一项内容,旨在通过大赛让班主任教师梳理班集体建设的经验,总结个人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方略,并做展示与推广。我们从班级文化建设的分析与定位、过程与方法、特色与能力几方面进行考核,其中重点突出班级特色文化的构建,要求选手能结合班本实际,挖掘班级的特色德育资源,找准班级发展的关键点,确定发展主题,特色鲜明,并具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在团体赛中,我们将“学校德育特色展示”作为竞赛的一项内容,要求参赛学校就学校德育工作的某一方面或某主题活动进行展示。其中着重考查学校特色德育的定位是否准确,主题是否鲜明、学校文化是否彰显特色,實施策略是否科学可行。最后进行决赛展示,我们组织大赛中的个人一等奖获得者进行班级建设方略展示、团体一等奖获得者进行学校特色德育建设展示,通过名优的示范引领,对黑龙江省德育工作者对于学校及班级特色德育文化的构建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2013年7月,我们举办了“黑龙江省中小学学校文化与德育”高级论坛,论坛以提高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为切入点,总结我省学校文化建设的特色经验,探索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增强文化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本次论坛活动特邀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于建福教授做学术引领,台北市立松山高级中学名师周薆玫现场报告,结合省内地域文化、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特色经验,开展系列教师论坛及成果展示汇报活动。在教师论坛中我们将大庆精神与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北大荒精神与师生文化的精神构建,学校文化与德育活动课程文化,班级文化建设与教师文化内涵提升,养成教育、理想教育与学生文化价值引领作为论坛的主题,从班级文化、学校文化、学生文化、教师文化、活动文化、课程文化等不同维度体现特色文化的创建过程及操作示范。最后我们推出了农垦二九一中学、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局直中学、风华中学、鹤岗逸夫小学、鸡西市第九中学、牡丹江平安小学、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全福小学、绥芬河第四小学、鸡西市跃进小学、哈尔滨阳明小学、林口实验学校、牡丹江第五中学等17所学校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成果汇报展示和12名班主任教师进行班级文化建设个人成果汇报展示。通过展示汇报,进行文化建设成功经验的交流与推广,反思与探讨班级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核心问题,引领全省教师通过特色学校及班级德育文化的建设,创建品牌,提升文化的育人功能。endprint
3.依托网络平台教师互动,提高了教师的行动研究能力
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形成解决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德育模式研究是跨越理论与实践界限的实践运动。德育模式的建立与实施过程是推动德育实践发展的行动研究过程,是中小学进行德育研究和实现德育改革的重要实践方式。依据学校构建的特色德育模式,指导德育实践,并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完善模式,使其更趋于专业、合理、实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网络研修平臺召开课题经验交流会,课题阶段性总结与成果发布会。在网络平台上,实验学校的教师交流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调整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下一阶段的实验过程,并在不断的反思交流与调整中,使创建策略日趋完善。将行动研究变成一种工作常态,为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化发展助力。
4.依托校本教研,提升了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
课题研究是校本教研的深化。在学校德育特色创建过程中,要实现特色项目向整体特色发展,形成特色文化,促进德育特色的形成和深化,校本科研是关键所在。学校特色建设过程也是其教育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并为学校的特色建设提供重要保证。在推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校教师积极参与实验,学习德育特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强化教育科研意识,围绕研究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活动,逐步攻克德育特色创建过程中的难题,形成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把“课题研究”作为推进学校德育特色建设、提升育人实效的主要推手。引领教师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实现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教改,提高学校教师的科研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对学校学生的影响
1.引领价值取向,促进了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特色德育模式构建的核心理念,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核心理念为指导确立特色主题,并围绕主题开展一系列学生和教师参与的创建活动,在此过程中,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植入学生的内心。
2.体现主体内化,促进了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在特色创建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主动思考,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反思。将各种道德规范理解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外在行动,在学生个体内部生成发展和最终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在开发各种特色德育活动中,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能力兴趣的培养、自主精神的发挥、人文情怀的塑造,促进了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
3.注重道德实践,促进了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
道德品质的形成,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必须是道德的主体通过真实的情境体验,通过学生亲历道德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和反思,形成道德情感和价值取向,促进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在学校特色德育创建的过程中,打造了系列特色的德育活动项目,充分发挥学生的道德实践主体作用。在道德实践和体验中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形成良好的品质。
4.挖掘学生潜能,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德育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主发展,满足了学生发展多样化的需求,为天赋各异的学生搭建成长的阶梯。
三、结束语
学校特色德育模式,是在德育理论和实践领域里,结合学校文化特色,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精神实质,形成学校特色。以德育课题研究引领学校特色品牌建设的过程,就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品质,促进学校内涵建设的过程。特色德育模式的构建将德育理论与实践合谐统一,实现了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大大提高了德育工作的育人功能,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同时,综合提升了德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和能力,使教师在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道德、专业能力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行动研究能力、课题研究能力方面的提升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1]龚春燕.中小学校特色学校建设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关于举办“黑龙江省中小学学校文化与德育”高级论坛的通知[Z].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