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自发性”:构筑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场”
2018-02-23管杰
摘要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通过创建良好的管理生态、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培育教师的教育情怀等举措,推动教师的专业自发性发展,由此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诉求,唤醒教师职业生命中的专业意识、教育意识、生命意识。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在需要和潜能,从根本上促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层次发展。
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训;自发性;教育情怀;教育叙事研究;“第三空间”;教育集群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2-2384(2017)04-0055-03
传统的教师培训工作往往更注重外在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忽视了教师专业的自发性发展。这种教师培训在短期内和浅层次上可能效果较好。甚至能够使新教师迅速成为合格的教师甚至骨干教师,但无法让教师保持长久的可持续发展,很难成为名师,更难成为教育家。因此,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我们要唤醒教师的“自发性”,使教师的发展成为一种自发性行为,这样才能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诉求,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在需要和潜能,使教师专业发展回归到“生命发展”的立场上来,并且成为其生命中较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进入一种较为自由的生命状态和生活方式,从根本上促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层次发展。
一、强调自主自助,将发展的选择权交给教师
在不同时期、不同学校、不同学段,面对不同教育教学实际状况,教师发展的需求也各不相同,这就造成了教师发展的差异:在大体相当的时空条件下。教师的素质或发展期望,包括教育教学的观念与水平、知识与能力、职业道德与情感态度等也因人而异。由此造成教师专业自发性发展的相关度存在显著差异。学校管理者应该为教师的自主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和有力的支持。
1.做优教育集群,为教师成长创建良好管理生态
幾年来。以北京市第十八中学为龙头。涵盖方庄地区27所(现25所)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民办教育机构的方庄教育集群的建设步步深入。发展为以课程为中心的现代化区域生态教育共同体。我们充分利用方庄教育集群进行教育生态建设。使教师在良好的教育生态中“自发性”生长教育智慧,由此进一步推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集群内,我们要求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各学校按照学科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组成集群学科工作室,学科工作室集教研、科研、培训于一体。在固定时间、地点进行活动。与此同时。我们依托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及其丰台分院等机构。建立方庄教育集群教师发展中心。共同组织专家开展讲座培训、组织教师参与主题研讨和课题研究、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等;适时开展集群课堂开放和诊断活动,跨校开展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导师带教活动;积极开展校际间的教师交流研讨和联片教科研。由此整体提升集群的科研能力。为教师的自发性专业成长提供良好的科研生态。
2.做实校本研修,让教师自主选择专业发展方式
首先,建立选修式培训制度。我们将原先学校单一的培训改为教育科研培训、学科教学培训、班主任培训、外出学习、走访名校等多种形式。由教师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其中外出学习和走访名校也分多个方向,满足了不同教师的要求。
其次,建立教师自发性发展共同体。教师们自行推选负责人,制定章程和发展计划。例如:新入职教师自发组成“青年班”,“民选”班长在广泛征求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愿望后。形成年度计划。
最后,建立自助式“同侪互助”制度。在学校指导下,全校教师自由结合成师徒关系,不仅仅是新教师向老教师学习。还有一些老教师向青年教师拜师学习信息技术、外语等。或老教师之间、年轻教师之间互相拜师学习。
二、专注发展“过程”,让教师自发确定生长样态
个体的提升不仅是习得复杂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关键是能从精神与心灵的卷入中得到一种启悟,产生自发性的提升。因此。领导者应当留给教师更加宽松的成长环境,更多自我探究、自我纠错的发展机会,以及尽可能多的个性建设空间。
1.潜心教育叙事。让教师“自发性”建构教育经验
奠基于后现代哲学思想之上的教育叙事研究,研究的是个体的教育经验,所叙之事是教育自然情境中发生的真实事件。目的是揭示故事背后的意义,注重具体教育问题的解决、教育经验的意义重构和教育主体的发展。从2008年起,我校开始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叙事研究团队合作,运用教育叙事的方式进行教师培训,深受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欢迎,部分教师开始了自发性教育叙事的实践研究。
学校先后邀请高校、教育研究机构和教育期刊等各方面专家来我校就教育叙事研究开展讲座。使青年教师明确叙事研究的意义,初步掌握撰写的原则及方法,即所叙之事必须符合真实性、可读性、典型性。我们提出。教育叙事必须蕴含一个或几个教学事件。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有意义的“教育问题”或“教育冲突”;既可以反映教师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育事件之后获得的教学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师的教育遗憾。
教育叙事研究增强了教师的专业意识,促使教师“自发性”地建构教育经验。由此实现自发性的全面成长。首先,教育叙事研究增强了教师的问题意识。叙事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引导教师不断发现问题、记录问题、寻找对策、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叙事过程中,无形中更为关注课堂上、校园内、家庭里、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其次,教育叙事增强了教师的反思意识。教师在叙事过程中,通过“我做了什么”“我为什么这么做”等心理描述。对实际教育教学进行感受和体验,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己的思想、行为、价值观、态度和情感,重新审视自己在教学中的思想依据,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最终促进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2.提升人文素养,让教师自主领悟生长真谛
我校着眼于提高教师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以此培养教师的人文气质,升华其个人修养。使教师自发地将自身成长与学校“明慧、博雅”的教师文化建设相融合,从而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学校依托方庄教育集群,借助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学的艺术优势,提高教师的艺术水平和审美水准,升华教师的艺术修养。其次,学校要求教师的阅读不囿于专业书籍,要更多地涉猎人文经典书籍,与经典交流、对话,产生精神上的共振和情感的升华: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进而提升自身修养和气质。endprint
我们采取多种措施打造“爱读书、读好书”的集群文化,为教师自发性成长创设优质的阅读生态。例如:集群在北京十八中成立了以“读书塑造心灵,读书启迪智慧”为宗旨的方庄书院。积极发展书院文化。方庄书院—方面积极挖掘图书资源,组织系列读书活动,如举办读书理论研讨和专题讲座,开展阅读竞赛和读书经验交流活动,有序地策划以“读书”为主题的专家报告和学术研讨活动等,扩大教师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注重贯彻“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将阅读与实践紧密结合,进一步提高师者爱读书、生者乐读书的“致用”效果,并积极筹划创办书院半年刊《大家书斋》。
三、优化发展空间,唤醒教师的教育情怀
教师的教育情怀是一种自发存在的强烈而深沉的情感状态。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在的教育理论指导和教育技术灌输很难真正使教师产生教育情怀。所以。学校要积极涵养、培育教师的教育情怀。从而使教师自发地确立专业发展目标,产生“自发性”提升。
1.给教师更多自主支配时间,让心灵更自由
印第安人有一句谚语: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其本意是说如果人们的生活节奏太快。如果一个人忙碌得连内省的时间都没有,那么他就会失去自己的灵魂和情怀。因为情怀来源于人对客观世界的归纳、升华和主观世界的内省,是基于现实生活中的精神领域的表达。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工作负荷增加,工作压力加重。身处现代社会的中小学教师不仅不能例外。而且其疲惫的感受正日益普遍和加深。疲惫的教师心灵必然浮躁不安,久之教育理想和情怀就会逐渐泯灭。
我们通过建设闲暇文化,使教师能够自由沉淀心境,促进其专业的自发性提升。比如:我们在学校管理中没有采取严格的坐班制度,而是让教师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能够更加从容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足够的时间对自己的教育生活进行归纳、内省和升华。学校还在每层教学楼都设有一间茶吧,供教师课余休憩。使教师们有一个安放心灵的场所。
2.为教师打造“第三空间”,让身心更和谐
教师的第一空间(居住空间)、第二空间(工作空间)和第三空间(工作与家庭之间的过渡空间)之间应是一种和谐平衡的关系。学校管理者需要帮助教师协调好三种空间之间的关系,帮助教师创造丰富情感、提升智慧、强大内心、有助于促进个人教育生命成长的积极健康的专业发展空间。比如:除了加强民主文化建设,提供宽松的管理氛围外,我校在进行校园环境建设时。修建了健身房、咖啡厅、篮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草坪、花园等,使教师随时随地拥有“第三空间”,从而使教师专业自发性发展的过程能够成为一种享受和审美的“过程”,由此自发性地建设个体人格,自发性地提升专业能力。
3.彰显仪式的力量,让情感更有温度
目前学校中保留的教育仪式,如开学典礼、畢业典礼、升国旗等,大多成为例行的形式。往往缺乏深刻的精神陶冶力量,仪式的“教育性”逐渐被削弱。为此,我校积极采取措施,丰富各类教育仪式的流程,让教师在真挚而有温度的情感体验中滋养教育情怀。例如:经过精心组织,我们的高三毕业典礼隆重、热烈而庄严。在以“为人生三十岁作准备”为主题的2014年高三毕业典礼上,全体高三教师和学生都穿着统一的“学位服”,一起回顾难忘的学习和生活历程。校长亲自为每一位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并为其“拨穗”。毕业生们与陪伴了自己三年的老师们——拥抱,每一位教师都为毕业生送上殷切的寄语。鲜花、掌声、热情的鼓励声、奔涌的泪水,汇成毕业典礼最美丽、最深沉的乐章,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热泪盈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职业自豪感、责任感油然而生,心灵得到净化和洗礼,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自然会产生一种神圣和庄严的使命感,教育情怀由此自发产生、升华。
人物小档案:
管杰,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校长、北京丰台区方庄教育集群理事会执行会长。中学高级教师,兼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国家级视导员、北京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等。曾获北京市先进德穿工作者等称号,以及“北京青年五四奖章”、首都劳动类章等荣誉。发表有《集群模式推进区域教育治理现代化》《基于“过程”视角的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打通学段与校际界限 重新布局教育资源》等近20篇研究论文,主持了多介国家级、市级课题研究。
(编辑 谢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