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家的女儿:有才情的过去是林徽因,现在是她侄女林璎

2018-02-23林乔木

博客天下 2017年21期
关键词:越战林家纪念碑

林乔木

美籍华裔建筑师林璎出身于耀眼的中国家族,然而在很多年里,她对此并不知晓,甚至10年前她才从外人口中得知姑姑林徽因的名声和成就。

2017年10月,《时代》杂志发布年度最具影响力女性榜单,入选者都是在某一领域获得最高成就的女性(Firsts)。58岁的林璎(Maya Lin)与差一点成为美国首位女总统的希拉里、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Facebook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等比肩,她是榜单中唯一的华裔。

1

3米高、黑色的花岗岩墙体,像打开的书向两边延伸,又像两张深邃的镜子,雨水流在上面时,和泪珠一样闪烁。墙面镌刻着57000多名1959年至1975年间在越南阵亡的美国军人的名字。“当你沿着斜坡而下,望着两面黑得发光的墙体,犹如在阅读一本叙述越南战争历史的书。”林璎如此描述自己的创作理念。

那时,这名耶鲁大学建筑专业的学生才23岁,全美共海选了1400多份设计方案,其中不乏名家、前辈,终究还是没能遮住后生的光芒。

林璎一战成名。越战纪念碑给了她一个很多人难以企及的高起点。“全美各地大大小小数百座纪念碑中,再没有比越战纪念碑更能体现美国的政治性和政治力量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这样说。

纪念碑落成后的几年,荣誉潮涌而至。林璎接连获得美国建筑学院设计奖、总统设计奖,一度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与“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袖”。2010年和2016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先后两次为她颁发总统自由勋章。

林璎的名字近年开始频繁在媒体出现。她在建筑界的业绩有目共睹,不过她在中国被人关注,更多时候是因为她是林徽因的侄女。但她10年前才从外人口中,得知姑姑林徽因的名声和成就。

林璎来自一个耀眼的家族:祖父林长民是清末民初政治家;族亲林觉民以荡气回肠的《与妻书》名垂于世;姑妈林徽因是知名才女,在文学、建筑、建筑史学诸领域多有建树;父亲林桓是俄亥俄州立大学美术学院曾经的院长、知名陶瓷艺术家;母亲张明晖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任终身教职。

乌衣门第,书卷相传,那些没有给林璎留下任何痕迹的往事,被政治风云中无可奈何的别离,隔绝在大洋彼岸。

林璎不会说中文。甚至,在2007年《纽约客》杂志主笔路易斯·梅南德访问之前,她完全不知道姑妈林徽音的名声和成就,以及自己家族的显赫名望。

相对于家族,她更乐意谈论自己的作品。“纪念碑永远是我重要的作品,我将永远为它感到骄傲。”林璎说。

当时,她和几个同学正在研究如何通过建筑形态来处理“死亡”的主题,无意间发现美国政府发布的征集越战纪念碑设计的海报,便把它当作毕业设计来做。她从“死亡也是一种荣耀”的角度设计了这座纪念碑,过滤了政治乃至越战。收到作业时,导师仅仅给了个B+。

这有点像越战纪念碑落成后,美国人最初的反应。她的设计遭到保守派和越战老兵的围攻,被称为“一道黑色伤疤、令人羞辱的阴沟”。

“你不觉得这很可笑吗?越战发生在亚洲,而你恰好是亚裔?”在越战纪念碑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这个问题被当面抛过来。对林璎来说,这是一场微型种族战争的第一枪。

纪念碑入选和落成期间,她被争议和中伤缠绕。在批评者眼里,这个有着东方面孔的女性是“其他人”而不是“美国人”。他们毫不留情地指出一个亚洲女性没有权利设计他们历史中的光荣和伤痛。

批判之声太过猛烈,主管方不得不妥协,在纪念碑旁边加了3个越战军人雕像。

然而,随着时间的沉淀,越战纪念碑越来越被认为是建筑界的经典,被评价为“美国的精神”。

此后,林璎陆续设计了民权运动纪念碑、耶鲁大学“妇女桌”、非洲艺术博物馆等享有盛名的作品,进一步奠定她在建筑界的地位。

2

越战纪念碑对她造成的伤害和给她带来的荣耀一样明显。因为身份问题,这种荣辱交织的体验,曾长期陪伴着她的人生。

林璎没有试图去解读印刻在眼睛和皮肤中的血统密码,即使它们在某些片段中显露出来:“一个完全陌生的人……问我是哪里来的。我小声咕哝了一句‘又来了或者我回答说‘俄亥俄州,然后那个陌生人就会说:‘不,不,你究竟是哪里的人?……我几乎会同这个人陷入争吵,因为我坚持说我就是从俄亥俄州来的……但后来,为了避免冲突,我就说‘我来自俄亥俄州,不过我的母亲来自上海,而我的父亲来自北京。”

于她而言,北京和上海只是一个符号。林璎对自己的华裔血统一直抱着“天真的态度”。同时,林家高等院校的社交圈子几乎不存在任何种族偏见,使她几乎从未意识到自己“并非一个白人”。

太过突然的成名,打碎了这道玻璃墙。

以求学为名前往美国的林璎父母很少和女儿提及中国的事情。

林桓的家族与政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林璎的母亲张明晖亦如是。作为海外遗子,漂泊感是永远的背负,沉默了一辈子的张明晖至晚年才在谈话中流露“父亲到死都没再见……这种后悔痛彻心扉”。林璎猜测,父母不想让孩子继承这样的创伤,为此没有教孩子们讲中文,一家人用英文对话,也有意识地疏离当地华人圈子,几乎没有参加过每月一次的华人晚宴聚会。

“我不认为这是他们(父母)的错,的确我也从未想起过问。因为那些已经不再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了——离开中国来到美国使他们从此被隔离,不仅仅从物理距离上,也是从文化和情感上——他们曾经是那个政治动荡下的中国的一部分,而那个时代已不可逆转了。”林璎在自述文章中说。

另一重原因或许是,在麦卡锡年代来到美国的中国人,通常都会经历一段困难时期,他们都曾被怀疑是共产主义者。“有些人……也许是出于罪恶感,把自己孤立起来。”与林家曾经比邻而居的童英培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说。

3

没有回忆。“这一切使童年的我形成了一种意识,那就是时间是属于现在的。”林璎说。

她度过了一个美国人典型的童年。俄亥俄州多山林,居民区像点缀在郁郁葱葱之中的飞白,鸟声清脆,偶尔有野熊经过,还有小兔子、小松鼠、花栗鼠和浣熊。林璎喜欢动物,喜欢喂熊和驯服兔子,还会伙同小伙伴沿着小溪找乌龟和蝾螈。她对大自然有一种“着迷的感觉”,一度想选择“田野动物学”作为未来职业,而父母对童年的林璎唯一的期望是“我们希望你要幸福”。

林璎的父亲曾经评价女儿与林徽因的相似之处:“林璎非常富有感情,非常敏感,她一直对艺术情有独钟。同时,林家的女儿都非常坚强,非常独立;非常有才华而且坚定不移。”但在林璎决定从事建筑之初,林恒没有向林璎说起这位跟建筑有关的姑姑。

最终林璎用更多的建筑成就证明了自己。一年又一年,她的战争远去了,她也接受了这份遗产。

1985年,张明晖带着林璎兄妹第一次回到中国,给了读研究生的林璎一次“心灵顿悟的旅程”。26岁的她惊讶地发觉,自己是那样一个大家族中的一员,并被父亲在福州的老家感动了:“一个俯瞰小河的房子,还有两到三个院子,房间没有被分隔成各自独立的部分,空间在滑动的屏风间流动,将建筑作为一个通道……它太神奇了!”

林家的祖屋亦是中国历史的一隅见证。林长民和林觉民曾住在这里,林觉民牺牲后,族人把它卖给了冰心的祖父,另一个知名的文化家族在这里埋下种子。

这一切仍然与林璎无关,即使那些亲切和感动是真实的。她的人生,她的建筑语言,并没有太多属于东方的痕迹。但她开始慢慢理解,这里就是父亲生长的地方,父亲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父亲和他代表的家族以及文化,一直这样深深地存在着,“没有回忆”地成长到了尽头。

正如当林璎站在领奖台上时,为她喝彩的不仅是美国人,还有整个华人群体——她是“华人在世界建筑界的又一座燈塔”。而后来的林璎,心里也有了“华人”的骄傲。endprint

猜你喜欢

越战林家纪念碑
《凝固汽油弹女孩》50载:越战决定性照片的故事
纪念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
林家琪、李鸿禹作品
越战中美军士兵的平均死亡年龄
林家立设计作品
有趣的发现
八月,纪念碑在闪光
二战和越战期间美国对日本及越南海上封锁作战特点浅析
《南阳解放纪念碑》失误严重
“坚苦卓绝的登陆”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