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操办百年鞋履展:这些东西不收就没有了
2018-02-23蒋平
蒋平
最让她心忧的是“传承”,手艺人逐渐老去,傍身的本事后继无人。
一条由鞋履组成的“河流”穿过展厅,顺流而下,几十米就已经走过上百年。这让马可感到沉重。
“不忘来时路——中国百年鞋履展”的公益民艺展10月28日在北京无用生活空间启幕,将持续至2018年4月。和之前的油纸伞展、土地展、手作衣裳展一样,它悄无声息开放,甚至没什么存在感。
马可也和她做的这件事一样,鲜少露面。她藏起“著名服装设计师”这个光环,或隐居在珠海工作室埋头设计,或一头扎进山间,调研民间手工艺。
展览只是数年来调研的一个小窗口,马可真正想做的,是复兴中国传统手工艺。这是一条崎岖坡路,每走一步都很难。
陈列在展厅里的450多双手工鞋,见证了她的辛劳。幽暗的空间里,灯光打在鞋面上,反倒让岁月的痕迹偶尔泛出一丝艳丽。尤其精致的刺绣鞋面,透着工业时代来临前人们对生活器物的美好寄托。
马可喜爱这种传统之美。她注意到清末时期的木屐,造型与色彩都令人着迷。
她想,100年前,人们穿这么高又这么重的鞋子,一定很不舒服吧,试一下?她蹬上去,鞋很硬,有点磨脚,于是又套上棉袜子,再穿鞋果然舒服多了。
她穿着木屐在工作室走来走去,起脚,上楼梯,适应各种地形。她以为会很容易摔跤,没想到很快就找到平衡。穿上木屐,只能小步慢行,步态发生变化,整个人的气韵也不一样了。“人自然有了一种端庄的感觉。我发现,鞋子决定了一个人的姿态。”马可说。
生活中,马可常年穿运动鞋,样式简单,也不是大品牌;如果到乡村调研,她就换上军绿色解放鞋。她对现代的东西没有太多需求,觉得古人的吃穿用度充满诗意。她经常想象,200年前的中国还是农耕社会,人们生活安逸——而这样的平静在当今太稀缺了。
在好友张玲印象中,马可2004年左右就开始关注传统手工艺了。当时她还在做“例外”,一个风格有点酷的服装品牌。一次,马可到北京后,直接拉着张玲去逛潘家园,抱着一大堆传统服饰、少数民族服饰以及手工蜡染织品回来。张玲纳闷:“你不是一直在做时尚吗,买这些干吗?”马可轻描淡写:“设计的时候找找灵感呗。”张玲后来才慢慢明白,也许那时候马可已经动了转型的念头。
转型后的马可一边整理鞋履,一边沉入历史长河。几百双鞋履从清末到当代跨越百年,形态各异,她尝试给它们分类,或按材质,或按风格,分成绣花鞋、虎头鞋、千层底等类别。更换了几种分类方法,她还是不满意。直到最后,她决定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为此,马可重读中国近代史。她要根据鞋子的样式推测它们所处的年代,了解那时候发生了什么,人们在穿什么、做什么。她透过一雙双鞋子看到时代变化,感慨万千;在展厅里设置投影仪,内容是20世纪中国社会百姓的日常生活。鞋履展的名字被确定为“不忘来时路”,她说,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过去,也就不可能真正拥有现在和未来。
做这个展的念头,3年前就萌发了。当时,北京无用生活空间刚成立,马可拿出三分之一空间作展厅。她列下日后想做的主题展览名单,鞋履便是其中之一。3年来,她按照手艺濒危的严重程度——越濒危越靠前——先后举办中国近代日用土陶展、中国百年篮篓展、滩头木版年画展、传统手作油纸伞展等公益展。
鞋履展一直在准备,却一直没有成行。
原因很简单,在手工艺范畴中,鞋是被忽视的。它不过是民间最普通的日用器物,不高雅,不能赏玩,也没有很高的价值,不会像陶瓷等艺术品一样被收藏。所以,无论是资料还是手工鞋,找起来都困难重重。
找鞋的过程一波三折。一次,几位上年纪的阿婆边做鞋,边用甘肃方言念叨:“不知道这几个人过来要搞什么鬼!”她们知道马可听不懂方言,说起来毫无顾忌。后来当地人翻译给她听,她笑个不停。
她变着法儿向阿婆解释她要干什么,不能说“展览”“调研”“保护传统手工艺”,老人们听不懂,她们一辈子没走出过山沟,对外面来的人充满怀疑。马可说:“我喜欢你们做的鞋,想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这下阿婆们理解了,马可买下鞋,把它们带到展览上。
现在的展厅里,20%的鞋是借展,80%的鞋是她数年来收集所得,其中一半是2017年集中收集的。
收集是马可多年的习惯。每年几个月去民间调研手工艺,归途中她都会携带各种木器、衣服、斗笠、鞋帽、工具等,回来后整理保存,视若珍宝。之前的传统手作油纸伞展中,一半的展品来自她平日的积累。“这些东西你不收就没有了,越来越少,越来越见不到。”马可告诉《博客天下》。
她看到有太多的传统手艺人,儿女外出打工赚钱,他们留守家乡,依赖手艺与农耕生活,日子艰难。马可向他们下订单,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增加收入。
事实上,很多手艺人制作的鞋子并不能直接流向市场,这些鞋到马可工作室后,还要进行改良——从下订单到做出成品,前后需要几个月。这是她目前能想到的办法,把手工艺品转化成城里人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的东西。
她希望用 “无用”品牌来承载这个理想。
现在,最让她心忧的是“传承”——手艺人逐渐老去,傍身的本事后继无人。
在村里,已经没有人觉得手工艺有价值。跟随马可工作10多年的袁仰涵说,每次她们带着希望去调研,收获的多是失落。做传统手作油纸伞展那次,调研刚结束5天,一位油纸伞手艺人就过世了;展览举办期间,又有两位手艺人去世。这样的事对马可触动特别大,她经常自责:如果我们早一点做展,是不是可以多挽救一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