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大剧院:十载匠心 传承经典

2018-02-23杜婕

中国名牌 2018年1期
关键词:国家大剧院歌剧艺术

杜婕

在长安街畔,天安门广场西侧,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建筑以其独特外形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让人不觉驻足欣赏。有人说它像一颗水上明珠,在水波的烘托下格外亮丽;有人说它像一枚金蛋,在太阳升起或日落时分,熠熠生辉。

奥斯卡影帝凯文.斯派西在谈到对国家大剧院的第一印象时说:“还记得途经长安街时,我远远就看到了这个充满未来感的银色球体建筑,感到非常不可思议,同时也心生向往。”诞生十年,“充满未来感”的国家大剧院无论在北京的建筑领域,还是在文化领域,都已是极其醒目的存在。

筑巢引凤:打造表演艺术的“中国极”

十年前,这座雄伟的建筑揭开神秘面纱时,迎来的既有世人对建筑之美的啧啧称赞,也有不少怀疑的目光。这个总面积22万平方米、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的“庞然大物”该如何运转?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怎样的文化服务?

十年后,它以傲人的成绩向公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售票930余万张,平均销售率达到82.9%,为观众呈现了8722场精彩演出;共制作推出包括歌剧、话剧、京剧、舞剧等表演形式在内的剧目76部,其中原创剧目25部。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团、指挥家、芭蕾舞团以及著名歌唱家卡雷拉斯、多明戈、弗莱明等接踵而来。大剧院用一组组数据和事例,述说着自己的奇迹。

如今,大剧院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艺术生产非常活跃的表演艺术中心,是世界表演艺术领域重要的“一极”。汉堡芭蕾舞团艺术总监诺伊梅尔惊叹道:“到中国国家大剧院演出已经成为国际表演艺术领域的一种新潮流!”意大利歌剧杂志评价道:“中国国家大剧院用几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歌剧院几十年的历程。”

“大剧院成立之初,很多世界一流的艺术团体对我们都持怀疑观望态度,请名家演出不容易。”国家大剧院演出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扭转弱势地位,国家大剧院迅速调整步伐,运用国际准则,尊重国际惯例,从演出排期入手,以名家、名团、名剧为重点,建立了一套专业化的演出运营组织体系和组织流程,如今,国家大剧院的演出排期已经能够实现提前两年排定,完成的演出合同甚至被世界知名经纪公司传为范本。

2009年9月世界顶级音乐盛典——琉森音乐节首度入驻中国,登临国家大剧院,成为国内外古典音乐界重要历史性事件。世界著名音乐家谭盾说:“能将有着71年历史的琉森音乐节移师中国,是国家大剧院的一大功勋,全世界都会嫉妒北京,嫉妒国家大剧院。”2011年11月,被公认为“世界第一交响乐团”的柏林爱乐乐团主动降低费用,亮相国家大剧院。当国家大剧院以“NCPA速度”迅速成长成为世界剧院版图上的重要成员时,一股难以抗拒的向心力便自然形成了。

从“谁来过”到“谁还没有来”,如今,中国观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全世界最优秀的节目,这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据悉,十年来,共有819家中外艺术院团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维也纳爱乐乐团、德累斯顿国立交响乐团、马林斯基剧院、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美国芭蕾舞剧院等世界顶级院团,以及捷杰耶夫、阿巴多、西蒙.拉特、艾森巴赫、马泽尔、多明戈、卡雷拉斯、巴托莉、里奥.努奇、蒂勒曼、祖克曼等众多世界一流大师纷纷到访,大剧院日益成为举世瞩目、汇聚世界艺术精品的宽广平台。

以人民为中心,讲好中国故事

“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是国家大剧院自开幕伊始便创立的宗旨。为此,国家大剧院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为谁制作,给谁看”的创作理念,抓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方向不偏不离。在创作题材上,大剧院一手抓中国原创,一手抓世界經典,不断推出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从“轻生死、重然诺”的《赵氏孤儿》,到关照现实、歌颂奉献的《山村女教师》,从浓缩百年沧桑、展现北京人精神底蕴的《王府井》,到传唱千年、饱含人性大爱的《运河谣》,从展现人性尊严的《日出》到弘扬民族团结的《冰山上的来客》大剧院不断探索着题材的丰富性和风格的多元化,用中国本土作品展示民族风采、传唱时代精神、抒发大爱情怀,让传统文化和民族经典在当代重新焕发生机。

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国家大剧院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文化需求心心相印,一部部“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原创中国作品更是备受瞩目,广受好评。

2015年,方志敏英勇就义80周年之际,国家大剧院策划推出原创歌剧《方志敏》,用革命浪漫主义展现英雄爱国主义情怀。随后歌剧《方志敏》赴英雄的故乡江西进行巡演,观众反响热烈,演出结束后迟迟不忍离去。

2016年,时值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国家大剧院历时四年精心打磨原创中国史诗歌剧《长征》两度热演,每轮演出,售票都提前十天告罄,上座率高达100%。作曲家印青将自己的情感完全投入到作品之中,当写到剧中人物平伢子牺牲前那段《我舍不得离开红军》时,更是边写边落泪、不止一次泣不成声。比利时著名导演吉尔伯特在没有英文字幕的情况下,看完整场演出,激动不已。

2017年,为纪念建军90周年,国家大剧院推出中国红色经典民族歌剧《金沙江畔》,讴歌“军民鱼水情”。和《长征》一样,该剧的全部演出票在首演日之前均已售罄。中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感慨:“这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让我们回忆起曾经的峥嵘岁月。能把一部革命励志的主旋律题材写得这么丰满,情感这么饱满,不容易!”

“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方志敏》《长征》《金沙江畔》“红军三部曲”的“一票难求”,不仅体现出观众对极具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优秀文艺作品的需要,更彰显出大剧院铸就文艺高峰的勇气和决心。

培养中国力量

讲好中国故事,经营好全球规模最大的剧院,其背后的奥秘全在于人才的储备和培养。

“国家大剧院的歌剧演出中,除了外邀国外演员之外,还必须准备一组中国演员,因为我们制作的歌剧如果没有中国演员的参演就等同于巨大的资源浪费。中国的青年歌剧演员也会失去历练与学习的机会。这也是我们作为国家表演艺术中心的责任。”院长陈平有感而发。endprint

在“三步走”的制作策略中,国家大剧院坚持替代战略,即不论与谁合作,大剧院都要参与其中,从舞美制作到配置中国组演员,不断培养中国力量。

2009年,国家大剧院与意大利帕尔玛皇家歌剧院联合制作歌剧《弄臣》,400余人的乐队、演员、合唱队、舞台监督均由帕尔玛皇家歌剧院负责,大剧院仅负责舞美服装等硬件制作;2010年《弄臣》第二轮演出,乐队交给了中央歌剧院;2011年《弄臣》第三轮演出,除了外国组三个主演以外,合唱团、管弦乐团、舞美、服装、舞台监督都是国家大剧院自己的队伍。通过替代战略,大剧院不仅成功实现歌剧“本土化”,更让一批批中国歌剧人才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对于女高音歌唱家迪里拜尔来说,截止到歌剧《冰山上的来客》,她已经17次与大剧院合作。而此前的20多年间,这位优秀的歌唱家一直在欧洲大陆徘徊,绝少有机会在中国演唱歌剧。

驰骋世界众多顶级歌剧院的女高音歌唱家和慧多次回国参与大剧院歌剧制作,她说:“这些年,我开始听到很多艺术机构在谈论国家大剧院。作为一名中国人,回到中国唱歌剧,实在是太幸福了,大剧院的团队很专业,在这演出很舒服。”

从首位以第一女主角身份进入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的中国歌唱家张丽萍,到国际歌剧界正当红的男低音歌唱家李晓良一批批常年扎根海外的华人歌唱家陆续回国,本土艺术人才的培养和回流渐成规模,“世界经典、中国面孔”也逐渐成为一种常态。

在国家大剧院与马林斯基剧院联合制作的俄罗斯经典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田浩江、金郑建、柯绿娃、翁若珮等几位中国歌唱家还凭借在剧中的精彩表现成功登上俄罗斯白夜艺术节的舞台。通过中外演员组的设置,剧院既收获了市场的良好反响又培养了中国力量,参与演出的中国艺术家也在与世界级歌唱家的对话中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自信、得到了历练。

精耕细作,打磨金字招牌

世界经典,中国版本,体现的是一种实力和由内而外的自信;而国家大剧院,不断以精益求精的质量打磨着“NCPA制作”的金字招牌。

大剧院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坚守着一丝不苟、精雕细琢的创作态度,“讲品质、讲格调、讲责任”,沉下心来搞创作,将艺术质量视为生命,力求打造经得起时代和历史检验、能够穿透时间的艺术作品。

为了谱写歌剧《冰山上的来客》,作曲家雷蕾三次登上帕米尔高原,翻山越岭,在塔吉克人民中间浸染最淳朴地道的民族音乐,最终创作出一段段深入人心的咏叹调。

今年推出的中国歌剧《兰花花》,自2011年启动剧本七易其稿、召开创作研讨会20余次、举行音乐试听会10余次,创作周期更长达6年。这份执着让编剧赵大鸣深深折服,他感叹“大剧院的每部剧都走在打造经典的路上”。

在舞美设计制作方面,大剧院同样是高品位、高质量、高性价比。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京剧《天下归心》走节俭路线,在保证艺术品质的前提下,舞美力图简约朴实,通过艺术创意与新技术的巧妙融合呈现精巧制作。

国家大剧院与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联合制作的歌剧《奥涅金》舞美制作中,大剧院舞美团队摒弃空心塑料苹果,而用3000余个色彩鲜艳的特殊材质实心苹果铺满舞台,形象逼真又不乏诗意。俄罗斯著名歌剧导演斯捷潘纽克惊讶道:“造型、重量、手感都很逼真,这确实是道具而不是真的苹果吗?这样一个细节也能考虑得如此周到,说明大剧院的制作水准够精良!”

除了注重自身的创作生产质量,国家大剧院还通过与世界知名剧院的强强联合,创造者自己的制作生产奇迹。

从2017年初,国家大剧院与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再度携手,歌剧《拉美莫尔的露琪亚》开启了新一年的观演热潮;到夏末的国家大剧院与大都会歌剧院、华沙波兰国家歌剧院、巴登-巴登节日剧院联合制作的理查德.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更是成为了京城热议的文化事件;还有年末与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共同打造的威尔第喜歌剧《法斯塔夫》则让观众提前进入了欢乐的新年气氛。这一年的丰硕成果,也体现着“NCPA制作”逐渐跻身世界表演艺术领域制作强国的无限潜力。

“联合制作最重要的是本土化在再现。这与引进一个演出有很大不同。我们不仅要让观众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是为剧院和从业人员,提供难得的学习机会,留下宝贵的制作经验。”国家大剧院剧目制作部部长韦兰芬说,“最初的联合制作,主要是为了学习,而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实现与国际同行密切交流、深度合作的同时,也为大剧院制作团队积累了宝贵经验,既能够用同样的歌剧制作语系对话世界,又在探索中形成了与世界同步的中国本土化的歌剧制作体系。”

做一部,立一部,留下一部,传开一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赢得了人民的口碑,也树立起了“NCPA制作”的世界品牌。這或许就是“NCPA制作”拥有强大艺术生命力的秘密。

走向世界舞台中心

作为首都文化形象的重要窗口和国家文化名片,国家大剧院代表中国形象,彰显处于崛起复兴时期的中国人的文化追求和使命担当。

2012年,大剧院原创京剧《赤壁》在欧洲三国掀起中国“京剧热”。中华国粹的美不胜收让有着四百年历史的维也纳城堡剧院沸腾。

2014年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首次赴北美巡演,在肯尼迪艺术中心、卡内基音乐厅、芝加哥交响中心,中国音乐家用钢琴协奏曲《黄河》、陈其刚《五行》和赵季平新近创作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等中国作品征服了挑剔的美国观众。

2015年,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骆驼祥子》在“歌剧之乡”意大利五个城市进行巡演,场场爆满。

2017年,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再次走进美国,前往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芝加哥交响中心、费城基默尔中心、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等西方音乐重镇的主流音乐厅,展开高端艺术巡演。此番巡演再次被纳入这些主流音乐厅的演出季当中,按照国际惯例进行商业化运作。国家大剧院邀请中国钢琴家张昊辰联袂演奏《黄河》钢琴协奏曲,并带来赵季平、陈其钢等中国作曲家的杰出创作。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总裁克里夫.格林逊爵士表示:“中国国家大剧院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艺术文化中心之一,而且我们都认为中国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世界音乐中心,中国国家大剧院是这方面的引领者。我们应该成为它的合作伙伴,就像今晚乐队的演出,非常精彩。”

这一切,不单是大剧院“走出去”战略的成功、“国际性”定位的印证,更是大剧院十年来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正确指引下取得的成就。国家大剧院正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走进人民心中

“一切为了人民”是时代心声,也是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建设国家大剧院正是国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的文化福利。温润滴灌,如沐春风。十年来,大剧院植根人民、面向人民、服务人民,通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普及教育活动、大力实施“滴灌工程”、让高雅艺术逐渐走入人民的心田,让人民拥有满满的获得感。

“保本微利、确保公益”是国家大剧院坚持制定票价原则。“要让老百姓消费得起,”大剧院市场部负责人介绍,“十年来大剧院商业演出平均票价也不升反降,十年平均票价300元,从2008年375元降至2017年261元。周末音乐会和艺术普及讲座的票价只有40元,其中会员购买周末音乐会只需10元,还可以免费参加讲座。”

家住北京的道路桥梁建设者赵燕云几年来已经在大剧院参加了500多场的普及活动。他一边看、一边听,一边坚持做笔记。如今,他的艺术笔记已装满整整一纸箱。多次参与大剧院普及活动的著名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这样评价道:“一方面,国家大剧院是站在国际的高度放眼世界;另一方面,国家大剧院坚持做艺术普及教育活动,降低门槛迎接更多普通观众。国家大剧院的存在不只是在演出的那一瞬间,它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

截至目前,国家大剧院已举办艺术普及教育演出共5606场,艺术普及教育活动共4993场,惠及观众近450万人次。

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艺术已经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中,十年来,国家大剧院为公众奉上“长流水、不断线”的艺术福利,不断扩大普及群体,创新艺术普及形式,将高雅艺术送入了寻常百姓家。endprint

猜你喜欢

国家大剧院歌剧艺术
走进歌剧厅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颜荷:跳上国家大剧院的女舞者
爆笑街头艺术
《骆驼祥子》被国家大剧院搬上歌剧舞台
国家大剧院 北京音乐厅 中山音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