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搅动金融业品牌变局
2018-02-23方问禹
方问禹
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科技金融成为关注焦点。近年来,国内科技与金融加速融合、产品应用全面兴起,形成了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创新力量。与会者认为,科技金融利于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但也需扎紧风险篱笆。
国内金融科技在应用中持续发展
“现代金融一个核心的要点是普惠,即能够使金融范围的广泛性向下沉覆盖到中小 微、服务到商农。要实现现代金融,除了需要制度上面的一系列的建设之外,实际上最核心的点在于技术。”京东金融集团首席执行官陈生强说。
企业界人士认为,金融与科技加速融合,對于企业来讲,我们可以更好地去洞察这个企业经营情况,以及它存在的风险和机会,并将金融服务无缝嵌入企业日常经营中。而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原先大量需要人去做的活全部转为机器去做,对企业成本下降也是有很大帮助,还可以把整个服务的体验做得更好。
“金融科技行业兴起,与传统金融机构广泛运用金融科技,这在浙江省是交相辉映的。”浙江省副省长朱从玖说,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一批新兴金融科技企业在浙江省兴起、发展和不断地壮大,正在对这个行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也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在浙江省金融经济版图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与此同时,浙江传统金融行业在金融科技的氛围当中,也加快转型、重构传统业务,包括浙商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杭州银行等,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
“我们过去一年多借助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方式,建设了中国金融科技企业的数据库,从数据库情况看,金融科技在中国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清华大学教授寥理说,金融科技持续地推动普惠金融和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发展的创新力量。
科技助力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科技金融是世界性、历史性的机遇,虽然在刚刚开始,但是中国的科技金融在各方面确实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蚂蚁金服总裁彭蕾说,蚂蚁金服的观察和实践表明,科技金融与应用场景的深度结合,也利于金融回归实体经济。
北京昆仑万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集团董事长兼CEO周亚辉说,科技正在帮助金融机构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对实体企业而言,融资成本、时间成本也能随之下降。
数字信息技术在发挥普惠金融工作中大有作为,我国与互联网快速融合,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弥补传统金融服务模式的短版,大大增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使边远地区的农民甚至游牧居民就能就地享受金融服务,争取在外务工子女的汇款,领取小额贷款等,不再需要爬山越岭去等待,金融服务主管部门和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大力推进征信体系建设,提升了信用服务的覆盖面。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行长助理刘国强说,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立足服务实体经济是中央对金融工作的要求,金融业既要把这个要求当做方向,也要当做操作指南,当做自己的生存之道,如果没有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如果不能为实体经济提供优质、高效、成本合理的服务,金融业创造的利润不但不可能持续,而且很可能形成泡沫,最后化为泡影。
立足服务实体扎牢风险篱笆
业界专家认为,金融科技由于技术和网络的属性,使得风险的波及面更广、速度更快、溢出效应更长,会产生业务风险、技术风险和网络风险的“三重风险叠加”。
“这些年出现P2P、现金贷等不良现象,正是由于风险甄别能力和机制的缺失造成的问题,这种行业乱象必须要坚决打击。”蚂蚁金服集团董事长彭蕾表示,保护消费者和甄别风险是立身根本,多大程度上具备这个能力是衡量这个行业健康与否的关键标准。
在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过程中,受各种利益驱动的误导性金融信息杀伤力越来越大,因此有必要规范金融信息在互联网上的发布秩序。“权威、客观、及时的金融信息服务以及科学的金融知识传播,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金融信息消费需求,而且有利于促进金融安全。”新华通讯社副社长刘正荣表示。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说,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热潮中,金融机构宜加强三个方面的能力建设:
需求适配能力,服务实体经济不是单一式的提供资金支持,也不是被动地提供金融服务,服务实体经济应该是多元的、多层次、主动式的,金融从业机构应该找准服务实体经济的着力点,既然做到适,也要做到配。
风险管控能力,金融从业机构必须将风险管控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到风险管控安排与产品服务创新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有效地完善风险管理、合规管理、应急处置、内部控制等业务管理制度。切实筑牢数据保护、运行监控、灾难恢复等保障防线,使金融科技创新带来的各类风险始终处于可管、可控、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创新管理能力,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正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金融市场快速变化,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复杂等新的情况和新的挑战,金融从业机构应该与时俱进地对治理结构、管理模式、技术合作方式进行适应性的调整,逐步地完善金融科技创新,有效地解决当前存在的管理机制问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