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程周”:构建活动育人新样态①

2018-02-23刘宁杨东亚

中小学管理 2017年12期
关键词:跨界模块育人

刘宁+杨东亚

摘要江苏省南京市拉萨路小学每学期集中利用一周时间,整体规划设计“学程周”课程,构建了活动育人的新样态。一是课程内容注重跨界整合、多元实践及传承创新;二是课程实施由各级部自主决定,通过主题“驿站式”研究及多方主体参与,构建协同开放的学习组织;三是通过五大学习模块的组合运行,构建完整学程,重建学习路径;四是综合运用项目学习、场馆学习等方式,拓展活动时空;五是打破资源边界,为课程实施提供保障。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程周;“驿站式”研究;学习方式变革;场馆学习;跨界学习;《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图分类号G62

文獻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7)12-0019-03

假如你走进江苏省南京市拉萨路小学(以下简称“拉小”),问问这里的孩子,他们最盼望的学习是什么?他们可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当然是学程周啦!

“学程周”,是拉小为本校学生量身定制的课程,是指每学期集中利用一周时间(6学年共12周),以项目化的组织方式,引导儿童走进各种现场,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多种学习方式,亲历知识发生和应用的过程,并综合运用自己的知识、能力、智慧,加工信息、解决问题、建构意义、升华情感。从2015年8月开始调研论证、局部试点,再到2017年6月,学校六个级部完成全部12个学程周的三轮试验,如今,拉小已初步建构起学程周的学习模型,并形成了活动育人的新样态。

一、基于育人目标,整体规划设计课程内容

拉小学程周的内容设计聚焦学校“慧学、慧玩、慧生活”的育人目标,围绕“亲近自然”“认识社会”“触摸历史”“学会生活”四个领域,结合六个级部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进行课程内容的整体规划和设计研发,并凸显以下几个特点。

1. 突出跨界整合,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能力

跨界整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跨学科性,即学程周的课程内容并不单指向某一学科知识,针对具体领域的具体问题,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聚焦于人的全面素养的提升;二是整合性,即打破学校与社会生活的界限,强调对学生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三是指向问题解决,即培养学生快速行动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四是面向未来,即通过课程实施培养学生面向未来所需要的素质和本领。

2. 开展多元实践,让学习在真实情境中发生

多元实践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从课程设计的角度出发,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学程周中体验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既有到南京大学等科研院所实验室里的“操作活动”,也有到桂花鸭集团等现代企业的“参观学习”,还有走上街头的“调查访谈”等。二是从课程实施的效果来看,学生所要完成的学习项目以及要解决的问题都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而社会情境本身就是复杂多元的。

3. 转变学习方式,真正落实“以学为中心”

学程周所有课程的实施都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身体和头脑,让每个孩子都时刻处于主动、深度的学习状态,因此在学习方式的设计上,更加强调打破时空和身份的界限,引导教师、学生及家长志愿者的共同参与、互动和共享,真正落实以“学”为中心。

4. 注重传承创新,彰显地方和学校特色

学程周的主题一是对已有校本课程的完善与创新,如“成长体验”“我是小小兵”“希望的田野上”等;二是对学校周边乃至南京地方课程资源的重新挖掘,如“读城”“非遗”等;三是对国家课程“留白”部分的梳理和补充,如“工业4.0”“世界,你好”“开开心心上学去”等。

二、级部自主实施,构建协同开放的学习组织

拉小学程周的开展自始至终都由学校各级部自主决定和实施,学校行政领导和科室部门只提供专业引领和服务保障。在此过程中,级部真正实现了“由被动执行到自主决策、由实施课程到创生课程”的转变,也使得国家课程、学校课程真正成为“教师的课程”和“学生的课程”。

1. 主题“驿站式”研究,固化课程实施流程及策略

学程周每学期围绕一个主题,采取“驿站式”的研究方式,形成了“组织启动-确定主题-专业支持-系统建构-具身实践-表现评价”的六步实施流程和策略(详见表1)。

2. 多元主体参与,构建协作育人共同体

在学程周活动中,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每一位参与者的角色都在发生转变。例如:在传统课堂中,学生的角色是被动学习者,但在学程周活动中却变成了方案设计者、课程研发者和学习评价者。教师也由传统的执教者和学习评价者,变为终身学习者、学习向导者和课程创生者;有时还因为要同时承担或参与几个项目研究,肩负负责人和协作者的双重角色。此外,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也分别由传统的事务协助者和咨询顾问者变为课程研发者和学习评价者,甚至成为项目负责人。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共享领导角色、分工协作,成为协作育人共同体。

三、重建学习路径,亲历知识发生的过程

在学程周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依循“问-思-学-合-行-问”的路径进行,在呈现鲜明的个性化、多元化特性的同时,也体现出某种共性,即往往要经历“发现质疑-信息查阅-现场探究-跨界体验-活动评估”五大学习模块。这些学习模块内容相对独立,时间可长可短,地点弹性安排,通过不同的方式组合联结,从而构成一个个完整的学程。同时,五大学习模块与“问-思-学-合-行-问”的学习路径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因需组合,灵活开放,即每一模块既可以侧重路径中的某一方面,也可以综合几方面特征。

1. “发现质疑”模块:明确任务,激发兴趣

“发现质疑”模块通常被安排在学程周的开始阶段,主要功能是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儿童兴趣、提供内容菜单、组合探究路线。以四年级的“读城”学程周为例,它在“发现质疑”模块主要安排了“‘学程周的魅力”‘“读城发现之旅主题介绍”“小组分工及任务分配”“我的疑问:明城墙—神秘的浩瀚史书”等内容,并由相关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endprint

2. “信息查阅”模块:培养信息搜集及整理能力

“信息查阅”模块的功能主要是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查阅信息的地点和任务内容也不断发生变化。例如:在二年级“池塘秋语”学程周中,学生查阅信息的地点是南京图书馆和新华书店等,任务是将在图书馆等渠道查找的书籍、资料摘抄后制成读书卡或心得卡,进行小组交流;而在四年级“读城”学程周中,信息查阅地点则变成了南京六朝博物馆、南京云锦博物馆等,任务也变成各项目组依据各自分配的关于南京历史的话题和事先准备的提纲,寻求新的理解与发现。伴随信息查阅地点及任务内容的变换,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搜集整理信息的基本能力也得到培养和强化。

3. “现场探究”模块:通过“做中学”体验探究全过程

“现场探究”模块的功能主要是通过提供真实的现场环境,使学生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完成“做中学”,体验探究的全过程。以“南京老字号”研究小组的探究学习单为例,内容包括“我们最想了解的老字号问题”“我们的研究路径”“各类信息的整理”“我们的研究结论”等,研究结束后学生还要围绕研究能力、合作能力、学习成果三个维度在小组内进行自评和互评。

4. “跨界体验”模块:借助任务驱动体验跨学科学习

“跨界体验”模块通常由多学科教师协同合作,带领学生共同完成一个较大型的项目任务。以五年级的“农业嘉年华”布展活动为例,各班级分别领取“多肉联‘萌”“种子的魔法乐园”“庄稼医院”“‘有机可呈”等不同参展主题,并在多学科教师及家长的协同配合下,共同参与完成布展任务,并从中体验跨学科的学习和工作方式。

5. “活动评估”模块:多彩呈现个性化学习成果

“活动评估”模块通常被安排在学程周的最后一天,届时学校会通过搭建各种有趣的评估现场,让学生分享、交流、展示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成果,并由学生、教师、家长等多方参与评估。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各式各样的成果展示:“嘉年华活动”的设计、“阅读空间”的布展、“校园宣讲”的组织、“美篇格图”的微信推送、“项目研究报告”,等等,无不渗透着学生的心血和智慧。

四、拓展活动时空,设计儿童未来学习的样式

拉小学程周打开了活动育人的时空,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未来学习的样式。

1. 问题驱动的“项目学习”

学程周中的项目主题往往都源于学生对一个历史事件或社会现象的疑问,它既是项目学习的源起,又用来组织并贯串于项目学习的始终。比如:为什么孙中山在北京去世,却被安葬在南京?桃叶渡是因为桃花开得盛而得名吗?南京经历了那么多战事,明城墙为什么还完好无损?……这些充满童趣的问题,正是项目学习真实发生的标志。

2. 连接经验的“场馆学习”

场馆学习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教科书等无法比拟的信息和思维刺激,以及原汁原味、未经加工的经验。这些经验与学科课程学习相连接,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科知识在不同行业领域的充分应用,从而完成由“知识接受者”到“知识发现者”的转变。例如:在五年级的“工业4.0”学程周中,学生前往位于上海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学习,既能通过观看不同时代的工业展品获得深刻的感官体验,又能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工业给生活带来的真实改变。

3. 深度融合的“跨界学习”

在学程周活动中,学生需要在多学科教师的协同配合下,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共同完成一个较大型的学习任务,同时要跨越学科、学段、职业各种界限,真正实现了“跨界学习”。比如:在六年级“大梦想家”学程周的布展活动中,每个学习小组都围绕“梦想中的职业”,用在这一周中创作的创意作品展示团队向往的职业生活。他们打磨布展方案、测算展台空间、设计美化展台、线上线下经营,其间跨越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学科之界,跨越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学段之界,跨越不同职业之界,获得了无比丰富的跨界体验。

4. 个性选择的“虚拟学习”

拉小的学程周还积极应对时代挑战,将智能设备及“互联网+”等元素作为重要资源运用在课程设计中,促进学生的自主和个性化学习。比如:在二年级的“春日生长”学程周中,学生要学会利用“形·色”APP辨识鲜花的种类及生长情况;在六年级的“我是小小兵”学程周“生存体验活动”中,学生要借助“高德地图”规划最佳行进路线等。

五、打破资源边界,最大化释放教育资源价值

1. 整合社会资源,建立课程资源群

让学生回到知识发生的现场去学习,就要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博物馆,以及各种各样的工作场所和实践基地。为此,学校根据项目研究和儿童成长的需要建立了课程资源群,对各种社会资源进行重组,从而发挥其最大的功能价值。

2. 開放校内资源,让学习随时随地发生

学程周的开展需要学校资源实现三个“开放”:一是开放图书馆,并建立校级、年级、班级的主题图书室和图书角,让阅读无处不在;二是开放可供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的活动室,以满足拓展性活动课程实施的需要;三是开放校园网,实现WiFi在校园中全覆盖,以满足学生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

3. 重组社区资源,构建“三位一体”育人机制

学程周活动还实现了社区资源的三个“重组”:一是通过建设学习型社区,将社区学习中心、活动中心以及各类文化资源进行组合,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二是通过建设家校共同体,邀请家长进校园、进课堂、进课程,有效促进了家校间的沟通协作;三是通过建设学习型家庭,开展家庭图书室、家庭实验室的星级创建,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 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发挥线上教学的独特优势

在学程周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在“智慧学习平台”上发布学习任务,以满足学生跨时空的学习需求;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需要资源支持时,也可以通过上网或到学习资源区下载“资源包”获得帮助。

注释:

①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慧学慧玩慧生活理念下的‘智慧园课程建构研究”(课题立项号:D/2015/02/135)及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大家一起学学习生态的校本建构”(课题立项号:B-b/2016/02/15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跨界模块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跨界天才之西方篇(上)
Module 2 Highlights of My Senior Year
Module 4 Music Born in America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学霸也是人 那些跨界的大拿们①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必修模块相关知识过关训练
跨界•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