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

2018-02-23

关键词:校园文化思政环境

(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 天津 300370)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教育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使学生的知行合一,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但是,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思政教育是教师“照本宣科”的过程,缺乏趣味性,还有很多学生单纯地认为思政教育就是“动员入党”。对于教师来说,网络对学生思想发展的影响巨大,使思政教育工作难度提高。因此,讨论互联网环境下思政教育工作的特点,以此为基础讨论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策略,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1]

一、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特点

互联网环境是介由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以网络应用为主要途径的一种“虚拟环境”。随着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互联网环境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环境。大学生在互联网上进行交友、沟通、购物、学习,以及利用网络进行勤工俭学。互联网环境使大学生的生活更丰富多彩,但是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发展。[2]

1.互联环境提高了思政教育的难度

传统大学生思政工作只需要通过对大学生的了解,组织学生学习国家相关政策内容,了解国家大事,加之政治课的学习就可以完成。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受校外环境较少,因此,思政工作压力相对较小。但是,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可以不出校门就参与各种社交活动,有些学生的网络社交圈子甚至超过学校内的学生交际圈子。从互联网中,学生了解各种信息,思想发展也很容易受到互联网映象。如今在大学校园内普遍存在的攀比现象,大学生网络借款行为等,实际上都是互联网环境下的产物,可见,目前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难度提升了。[3]

2.互联网环境给思政教育提供新的途径

思想的发展是通过交流、沟通以及宣传共同促进的,在大学校园内,学生社团、辅导员、教师、大学党政办公室在大学校园内进行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普遍应用的是宣传法,对于个别学生或者某一特定的教育工作内容,使用交流沟通法。互联网环境的特征之一是给信息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渠道,这意味着,高校思政工作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环境,使思政教育的宣传范围扩大、宣传内容更加丰富,也更方便相关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加强沟通和联系,了解学生思想发展状况,有目的地开展思政工作。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策略

1.利用互联网环境进行高校思政教育

互联网环境给学生带来的思想发展影响很大,因其对信息传播的效率比较高,传播范围广,且在互联网环境中,大学生与其他社会成员同样拥有话语权,网络环境相对宽松和公平,学生更喜欢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流。这就给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即利用互联网进行思政教育工作,使思政教育的内容宣传范围更大,改善思政教育的主体,使大学生充分参与到思政教育工作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自我教育。例如,使用互联网建立高校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号,在公众号中发布相关的思政教育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话题,提出讨论,根据学生的评论内容,了解学生思想发展状态,鼓励学生使用转发到朋友圈或微信群的方式,提高思政教育内容的宣传范围。这种方法会使大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在的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参与度,随着学生参与度的逐渐提升,大学生更容易形成群体性的共同思维,即乐于参与相关的讨论,乐于在交际圈子中宣传相关内容,这进一步扩大了思政教育对大学生个人发展的指导价值。互联网信息传播不需要传播者和接收者在同一个时空中,这个特征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各个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共同研究不同课程的教学方式,录制课堂上教学的内容,上传到网络形成慕课,由学生在课外时间学习消化。在课堂时间,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热点话题的讨论。比如,针对近期的美国总统大选,教育工作者可以引导和组织受教育者对希拉里与特朗普在竞选过程之中互爆丑闻的事例,与美国的民主、多党制等问题相结合展开探讨。[4]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发展的影响力始终是存在的,在网络环境中,校园文化的发展与网络的应用也纪委相关。如果一所高校不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学生之间的团结性不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少,则学生更倾向于从网络环境中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思想状况就更容易受网络环境影响;在校园文化不强调对网络思潮的批判性认知的情况下,大学生更容易对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负面思维形成偏听偏信的状态,不利于学生学习分辨信息的真假,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仍是十分必要的。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还是应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打造优质的校园文化环境,以高尚的情操、高雅的品位、高远的定位,大力发展集思想性及艺术性、文化性和趣味性、学术性为一体的校园文化,使大学生在高品质的文人环境里切身感受到正统文化的魅力,体会到学术交流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求知、求新、求上进的热情,杜绝网络环境的负面因素对大学生思想意识领域侵蚀,和避免网络舆情对社会、校园稳定造成影响。[5]

3.进行学生网络素养教育

大学生思想的发展受到网络环境中各种信息的影响,由于学生的三观仍在发展中,对一些信息的判断力尚有不足,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还有些学生存在互联网素养低的问题,在网络上随意发布他人的隐私等。这些实际上都与学生的思想状态和个人素养发展相关,应该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这也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社会发展相符合的一种表现。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媒体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趋利避害,学会甄别和利用有益信息.要积极开展新媒体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辨别能力。可以为学生开设媒体素养课程,也可以将媒体素养教育内容渗透到思政课当中,还可以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有效的媒体素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对新媒体信息形成科学理性的判断,增强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自觉抵制不良内容,养成绿色、文明、健康上网习惯。

4.重视高校教师素质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下,原本的思想教育的过程变得更加多元化,教师作为思政教育的主体,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对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互联网环境中进行高校思政教育,教师作为互联网工具的使用者,同时作为互联网信息的辨识者和加工者,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尤其是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同时要掌握对信息的处理和传递的能力,将自己吸收的知识和思政教育能够相互融合在一起,制定出针对性的思政工作计划和方法,这是当前环境下,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基础。因此,各高校应重视教师素质的发展,可以从一下三方面进行。首先,发展教师对互联网工具的应用能力,使教师能够应用网络工具参与大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发展状态;其次,发展教师对互联网信息的分析和应用能力,选取其中具有典型性的信息或者新闻,纳入到思政工作中,丰富思政工作的内容;最后,发展教师的个人修养,使教师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展示个人修养,作为学生思想发展之典范。

三、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互联网环境是一把双刃剑,进行高校思政工作,需要注意这把双刃剑的应用效果。即不能一味排斥网络,也不能过分依赖网络。将网络环境与大学校园环境、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发展的特殊性,实行人本化的教育,切忌使用网络,将传统思政教育的形式和方法“网络化”,而是应该力求使用网络进行相关的创新,只有这样,思政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得以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网络环境下,这些教育问题的特征性十分明显。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从网络的特征入手,探寻教育的新方法,充实思政教育的内容,并从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师素养提高入手,给高校思政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1]曲 菲.“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机制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105-107.

[2]李全文.“互联网+”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遇[J].法制与社会,2017(07)∶125-127.

[3]匡长用.刍议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路径[J].学苑教育,2017(06)∶101-102.

[4]陶曼丽.移动互联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06)∶123-124.

[5]孟祥瑜.互联网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策略[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9):133-135.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思政环境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