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闻采访价值要义

2018-02-23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8期
关键词:包月柴静疫苗

傅 燕 万 璇 郭 龙

(作者单位:吉安广播电视台)

拿破仑曾经说过:“记者的笔可抵三千毛瑟枪。”在理想状态下,媒体也就是记者掌控着社会话语权,主导社会舆论。因此,记者在社会生活当中拥有一种特殊的“隐形”权力,虽然他们不是政府官员,但他们手握的权力却不一定在官员之下,也因为这项权力,记者拥有一顶无冕的王冠。作为新闻报道的把关人,受众看见什么,体会什么都源自记者的报道,记者的观点往往成了受众的观点。记者在新闻现场,代替受众去看、去听。可以这样说,每一个社会人对于自己生活的世界所拥有的全部了解,其实就是各媒体记者选择后报道出来的世界。

1 直播--身临其境的新闻现场

电视媒体之所以能够迅速超越百年报业和广播,成为龙头老大,靠的就是以眼见为实为基础的现场,它消除了时空的距离,让观众身临其境。而数字技术的发展,使现场报道和直播成为了可能,依托强大的技术力量,受众与新闻现场真正实现了零距离。其实,现场新闻最早运用于突发事件报道中,当时这么做是因为事件时效性使得采编人员不得不为了缩短报道周期,而尽量将一些现场的东西不经后期太多的加工直接展示给观众看。时至今日,现场新闻更多地运用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在这些大量的细枝末节中舍末逐本,捕获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许多知名记者在战地报道中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

2010年,泰国爆发红衫军武装暴动。街头的枪击不断,子弹嗖嗖的声音在街上乱响,尖叫过后,央视记者张萌用颤颤巍巍的声音说着:“我现在已经到了政府军这边,我目测了一下……”这是一条非常成功的现场新闻。在长达2分22秒的时间里,记者一个人做现场解说,当红衫军自制火箭炮向着记者所在方向发射时,记者在表达本能惊恐之余,还是继续向着政府军方向前进,颤抖的声音并不是怯懦的批判,而是面对生死时人的本能,这种人的本能反应恰恰展现出了张萌作为一名优秀出镜记者对现场新闻的把控能力。

当然,有优秀的出境记者,自然也就有拙劣的个案。出于应付形式的需要,迫于现场新闻潮流的压力,不少现场新闻是为了出镜而出境。在“伪现场新闻”中,记者早已预设了“我在现场”的场景,没有客观记录“我在现场”,很难获得受众认可和共鸣。现场新闻不能简单等同于记者在现场镜头前的一番解说,记者出境并不是现场新闻的唯一衡量标准,它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只有综合运用现场、环境、同期声等语言手段,才能无限缩短新闻现场与观众间的距离,把新闻事件中的真人、真事、真感情传递给观众。

2 调查--透视现象背后的故事

细致和多角度观察能够展现出事情的原貌,让黑暗撕开伪装暴露在阳光下,这是不少调查栏目卧底记者行走在危险边缘的初心。例如,碧桂园为枉顾安全赶进度的做法向公众道歉,五星级酒店、周末游玩套票、高订名牌香水、不菲的车马费,如此重金,有的记者拒收礼物,甚至主动爆料。爆料记者自嘲,自己的“不合时宜”或许会惹怒一个千亿地产集团,或许会给自己惹来不少不必要的麻烦。但是,这样爱给自己找麻烦的记者,在我国的22万注册记者中为数不少。

2018年7月,吉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的一纸行政处罚决议让万千父母担忧不已,免费接种的疫苗出了问题。于是,一则8年前的疫苗报道和两名老新闻工作者——王克勤、包月阳,再次进入公众视线。2010年3月,山西近百名儿童注射疫苗后或死或残,被称为山西疫苗事件。当时,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王克勤深入山西进行深度调查,从最北部的天镇县到最南边的运城市,纵横奔走,调查了解到近百名儿童不明病因致死、致残或引发各种后遗病症。“导致如此惨剧的病源何在?”“接种了疫苗怎么又得了病?”“是接种疫苗违规操作,还是高温暴露导致疫苗失效?”……矛头直指用来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疫苗!采访结束后,王克勤采写的《山西疫苗乱象调查》在总编辑包月阳的支持下顺利见报。但是他们的报道成功引起了公众特别是山西省对疫苗事件的关注。在2018长春长生和武汉生物的“毒疫苗”事件中,山西省幸免于难。可以这么说,王克勤、包月阳用自己的前途为山西千万适龄接种儿童换来了一支安全的疫苗。王克勤、包月阳的选择看似执拗,实则简单,这也是一个有良心、有底线、有道德的记者的必然选择。不忘公正与客观,更不避讳自己的善良与人性,这是优秀记者的共性,1994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获得者凯文·卡特的自杀正说明了这一点。

3 倾听--返璞归真的采访艺术

顺利撬开采访对象的嘴,是不少记者采访最为忧心的,有的时候,采访对象比记者更加客观、睿智、冷静。

2003年的非典中,大家记住了只露一双大眼睛的采访姑娘——柴静。柴静说:“采访的时候,我总是习惯性地身体前倾。”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倾听者的姿态,身体前倾不仅是为了缩小跟被采访者的距离,获得最佳的交流效果,更是体现了记者想走近被采访对象心里的姿态。周星驰是无厘头艺术的鼻祖,然而近十年来,他并不常出现在荧幕上,采访难度可想而知。面对褒贬不一的评价,柴静在《旁观者周星驰》这一期节目中用倾听式的采访,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周星驰。面对年过半百一头白发的周星驰,柴静用潺潺细语让这位巨星放松了很多,之后采访他多了些笑容,提起了儿时诸如练铁砂掌、拍蟑螂等有趣的经历。节目播出后,很多网友对柴静的表现表示赞赏,认为星爷的这期访谈让人们看到了辉煌与苍凉的比对,这种悲凉放在喜剧之王的身上,让人忍不住落泪。

同样,央视著名主持人朱军也是倾听的高手。2005年春晚一个以《艺术人生》为蓝本的小品被搬上了舞台,冯巩在节目中爆料朱军采访的绝招就是十二个字——套近乎、忆童年、掏照片、把琴弹。这看起来简单的四招,不仅成就了《艺术人生》访谈类节目的领军地位,也成为了主流访谈类节目的模式风格。其实,无论是套近乎、忆童年还是掏照片,首先记者必须十分熟悉采访对象,甚至有时比采访对象本人更了解自己。其次,在熟悉的基础上,进行细致剖析,寻找细节,直入被采访者的内心,最后通过现场音乐烘托气氛,自然潸然泪下、水到渠成。无论是西游记剧组二十年再相聚,还是余秋雨、单田芳这些平时不太擅长情感表达的老艺术家,无一不被捕捉到触动灵魂的细枝末节,让记者以倾听的姿态和名义,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希拉·克罗内尔说过:“我们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新的技术,而在于古老、传统的价值。”确实,技术的进步能更好地服务媒体发展,服务于公众的知情权。但是,更重要的是价值。记者古老而又传统的价值就是让社会公众看到黑暗背后的光明。记者是什么?这不仅是一个群体,一种谋生职业,更是一种理想和精神所在。不论是冒着生命危险的战地直播,还是夹缝中努力求存的曝光卧底报道,抑或是镁光灯下高端的访谈,不论哪一种姿态,都是一种荣光,一种无冕的荣光。

猜你喜欢

包月柴静疫苗
HPV疫苗,打不打,怎么打
战斗英雄包月禄:“白虎团团旗是我扯下的”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包月禄:奇袭白虎团的战斗英雄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在通往梦想的路上一路狂奔
鲜花包月
生意
柴静:有一种日子穷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