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心国学教育传承中华文化
——浙江卫视《同一堂课》节目分析

2018-02-23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8期
关键词:一堂课中华文化中华

张 悦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

《同一堂课》是浙江卫视推出的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节目汇聚了来自大陆和台湾的22名学者、文化名人,每期节目选择两位教师走进两岸三地小学课堂,为学生担任三天的语文教师,针对一个主题为学生讲授国学、经典,在不同时空诠释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作为一档关心国学、思考教育的综艺节目,《同一堂课》一经播出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好评,节目的成功离不开以下因素。

1 积极响应号召,坚定文化自信

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应积极发挥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教化社会大众的功能,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引领社会大众坚持主流价值观。电视节目的制作与播出,不能仅仅以获得高收视率、高传播度为目的,还要符合新时代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

综艺娱乐节目霸占电视荧幕多年,体验式综艺节目通过为观众带来更多代入感、参与感,在众多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此类节目通过邀请嘉宾进行真实体验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代入感,实现节目传播意图,这种体验包括某种生活、身份或工作等。当前,我国十分重视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在《同一堂课》中,嘉宾所体验的正是深刻理解、积极弘扬、用心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同一堂课》的节目宗旨也正在于此。节目所邀请的22位嘉宾是观众心目中的学者与文化名人,“文化”是他们身上共同的最显著的符号。由这22位嘉宾组成的“教学队伍”出现在教学一线——走进小学语文课堂,与学生同吃同住、形影不离,节目想要传达和倡导的是国家和社会重视传统文化,每一个人都要身体力行,宣扬、传承中华文明,使国家的接班人能够充分了解、喜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坚定文化自信。

2 洞察社会关切,回应社会心理

电视文化若要避免深度的丧失,电视节目就需要远离过度娱乐。新媒体时代,人文精神消退愈演愈烈——金钱至上、消费主义、娱乐至死的内容一点点侵蚀着媒体。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电视节目作为大众传播实现的文化工具,应该重视人文精神的重塑,关注大众关注的社会现象,关心和回应社会心理需求。

中华文化讲求“传承”,中国人注重“一脉相传”。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传承”既是保证我国传统文华得以流传的途径,也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精神内涵之一。《同一堂课》节目中,22位语文老师都在通过自己的方式传扬国学、经典。孟非为学生讲授李白和李白的诗,希望学生能够感受古诗之美;张大春更是将授课效果升级——带领学生作诗,和学生共同完成一首关于大明湖湖景的七言绝句;濮存昕当导演,学生参与出演《三国演义》经典成语故事《草船借箭》;于丹向学生学习,体验割稻,在田间地头讲述汉字的形成和由来……知识在讲授中完成传授,知识背后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授中得以传承。《同一堂课》为观众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如何用最简单的方式完成自然而然的传承,观众找到了长久以来所坚持的传统观念的来源,内心寻找到了归属与宁静。

团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是根植于中国人内心的情节。尤其在当下,我国十分重视中华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加强我国台湾与大陆的文化交流,增强人民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认同更是社会大众共同的内心诉求。《同一堂课》在节目中通过海峡两岸共上统一主题课程的节目形式,回溯同文同宗,唤醒人们的“同根同脉”意识。第一期节目中,张大春带领大陆学生学习平仄、押韵、对诗,台湾学者对于国学精华——唐诗的研究和造诣让观众佩服的同时,也打通了两岸文化的血脉;孟非在台湾给学生讲古诗,讲李白生活过的南京、重庆与西安,学生对这三所城市产生向往之情。第二期节目中,徐帆和冯仑分别在贵州与台湾教会学生要重视亲情与懂得感恩。濮存昕在第三期节目带领学生玩中理解学习“草船借箭”的智慧,第五期节目中杨祐宁用“曹冲称象”启发学生懂得面对和解决问题,而两个成语都出自《三国演义》。

3 善用传播策略,实现节目效果

3.1 传者的标准:专业性、可信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为节目《同一堂课》提供了巨大的素材。但是,什么教学内容最能代表中华文化?又应该由谁来给学生上课呢?为了实现宣扬中华文化、注重文化传承、教授语文知识、关注课堂教学的节目宗旨,《同一堂课》选择授课老师的标准是:权威性、可信性,以及较高的知名度。同《同一堂课》的授课老师以文化学者、文化名人代表为主,例如张大春、孟非、冯仑、于丹、麦家等;以品行优良的演艺界人士为辅,比如资深演员濮存昕、徐帆、王洛勇等。不少节目中的授课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大学老师,日常生活所关注的就是教书育人和传播思想文化。传者在学时与教学技能两方面的高素养,充分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和节目的可看性。节目中,22位“语文老师”精心选择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汉字、古诗、古文、现代文、成语故事等等,并通过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使学生懂得亲情、友情、感恩、归属、创新、进取、智慧等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以保证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学习更加立体和全面。

3.2 叙事场景灵活多变

《同一堂课》叙事场景之多远远超过其他同类节目,除了每位老师都采用的课堂教学,还有张大春的大明湖畔观景吟诗、于丹的田间地头分解汉字,濮存昕的短剧课堂学习成语,蒋雯丽的文庙祠堂讲授家族史对每一个人的意义。《同一堂课》第四期节目中,蒋雯丽布置课下作业,要求一年级小学生对家族历史“追根溯源”。第二天上课时,蒋雯丽把上课的地点从学校教室搬进了平遥古城最古老的文庙,岁月积淀与风雨沧桑赋予文庙肃穆感、庄重感,能够瞬间使学生和电视观众感受到中国历史文化的厚重。课堂上,蒋雯丽让学生通过作文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所了解的家史,并邀请多位学生的爷爷、奶奶到课堂上讲述家族历史。从爷爷、奶奶生动而真切的讲述中,孩子们更加了解了自己的家族历史,内心充满了对长辈的敬重和自豪感。小学生张时海在知晓爷爷收藏的医书和治病救人的重要意义后,当场表示要和爷爷一样,成为能治病救人的医生,令观众动容。叙事场景的灵活运用,不仅使教学效果得以实现,同时增强了节目的可看性、趣味性。

3.3 情感诉求

《同一堂课》除了通过有趣又专业的中华文化知识来吸引观众,还十分注重利用情感诉求触动观众情感神经,引发观众共鸣。《同一堂课》常用的情感诉求方式有诉诸感动、诉诸真心、诉诸深情。节目中,徐帆真心为留守儿童准备惊喜,实现孩子“有爸爸陪伴”的愿望,令人感动;麦家为走进学生内心、了解学生烦扰,自爆被小时同学孤立的往事,充满真心;张大春在教学结束后,感慨自己特别喜欢这群孩子,不会忘记学生,难掩深情。除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真情互动,学生之间冲突后的友情、理解后的接受,学生与家人相处时的懂事与感恩等等,都使得节目充满“人情味”,使得友善、感恩、互助、尊老等中华文化精神内涵在节目中充分流转,深深打动观众内心。

《同一堂课》的成功不是没有道理的,创新的节目形式,丰富的节目内容,真切的情感流动,专业的制作态度使得节目获得了良好的收视成绩,成为观众心目中的良心节目。

猜你喜欢

一堂课中华文化中华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申庆玉:处处留心,让每一堂课都精彩无限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怎样写好“一堂课”?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