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华语电影的同质化和反同质化
2018-02-23张铭芳
张铭芳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1 电影的同质化
同质化是指话语电影自诞生以来形成的在融资渠道、生产方式、类型方面相对固定的现象。典型特征是重复相同类型的出版产品,内容高度可替代,即差异不易区分,差异小。在管理方面,它指的是产品和服务的趋同。可指某一领域中传播的类型、生产方法、生产过程和相同类型的信息大致相同的现象[1]。
就中国大片而言,在美学表现上的总趋势为古装动作类型,都是将中国电影的民族性和全球电影的现代性完全联系起来。中国电影的民族性指的是华语电影中经典的武侠文化,现代性是指高科技的表现手段[2]。美学的同质化制约了中国大片的发展,其表现出的主题意义缺失以及娱乐化,商业化和盲目跟风已经使观众对中国大片的原创性和人文性失去了信心。古装大片扎堆,《战国》《赵氏孤儿》《王的盛宴》《鸿门宴》等,都大量运用大全景大场面镜头,人物打戏,精致的妆容和豪华的布景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但却缺乏内涵。华语电影需要有厚度、纵深度的故事。
与大片创作不同,中小成本的电影同质化主要以重复主题、单一类型、单调的表现手法为主。有些电影把学习借鉴国外电影演变为简单的模仿。原创意识薄弱,黑色喜剧、穿越剧之类的喜剧被反复克隆,喜剧类型的价值被稀释。悬疑类使用的悬疑手法也突出同质化现象,缺乏对人性的猜疑,削弱了影片的悬疑价值。
为打破同质化,中国中小型的电影开始走清新路线,人文电影注重表现都市人对情感的感受和渴望已经成为一股重要的力量。人文、情感清新写实风格的影片无论在口碑还是票房上都很出色。从《失恋三十三天》开始,小清新电影在华语影坛开始占据一席之地,票房远远领先于好莱坞大片,为华语中小型电影制作起到了榜样作用。
2 当代华语电影存在着很明显的同质化问题
2.1 同类型影片盲目跟风
经过《失恋三十三天》后,一系列青春剧似乎从未间断,类似的故事,相同的人设,不变的桥段,甚至观众已经开始总结出青春剧的套路:相爱—堕胎—分手。再如,警察成为合拍片中的主要角色,在警匪片这类电影中,跟风的现象也最为严重。在警匪片中无不是“卧底”“枪战”“窃听”“叛徒”等这些桥段和人设,导致观众已经明白了其中的套路。
值得一提的是冲出同质化类型片氛围的国产影片《全民目击》,并不具备与好莱坞来抗衡的外相。作为庭审片,在国际舞台上是经常出现的,但在话语电影领域确是稀客,从热门事件的视角切入,通过影片主人公对影片的暗箱操作来制造悬念和推进故事。主题切中要害,人物形象刻画鲜明,镜头节奏紧凑,叙事结构具有文学底蕴,让观众犹如坐上过山车,在淡市突然杀出来,实属黑马。
2.2 翻拍片和IP改编成风
华语电影市场,由于大陆银幕数量激增和投资人大量热钱的投入,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一方面是票房纪录不断被刷新;另一方面,在大多数观众无法看到的幕后,实则是创造力的缺乏,拍摄的主题越来越少,投资人固执地只愿意将有限的资源注入翻拍、续集上。
翻拍,指的是把前辈拍摄上映过的电影重新诠释,拍摄成为一部新的电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原作电影很精彩,但是没有取得应有的知名度。翻拍并不意味着重复,经典的作品总是会吸引翻拍。但是如果形成一种风气,就非常值得人们深思了。
时隔多年的经典影片翻拍凭借观众源仍能吸引大量的观众,而有些影片则打着翻拍旗号蹭其热度。新版《倩女幽魂》为了与旧作有所区分,将故事的重心放在捉鬼道士燕赤霞身上,虽找来了古天乐、刘亦菲扮演,但还是难以复制出当年王祖贤的古典气质。观众难忘经典,其间的落差就是无法接受的。
有些翻拍影片为了吸引电视观众,片名直接与电视剧同名,如《将爱情进行到底》《奋斗》《武林外传》等,然而改编显然并未给出新意,票房成绩也不尽如人意。
IP改编方面,成功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得不说一下《小时代》这三部IP改编电影,是实实在在的粉丝电影,虽然批评如潮,但7个亿票房难以阻挡他将三部作品完整呈现,用闺蜜来构架影片,相比女主角的线性叙事,男生们显得更加花瓶。郭敬明的镜头语言本来就是只有欣赏性的,而不是交流性的,这么多粉丝的买账也难确切地说这部电影成功与否。
2.3 技术与影像呈现方式同质化
在《阿凡达》热映之后,3D技术开始弥补了华语电影中的薄弱环节,但是,很多大片在投资合拍了3D电影之后,并没有实现票房预期。
2.4 儿童剧同质化
儿童剧创作题材的单一化倾向较为普遍,大多为神话剧、童话剧,如《赛尔号》《喜洋洋与灰太狼》《巴拉巴拉小魔仙》等。优秀的现实题材、科幻题材、喜剧题材较少。创新不足,故事薄弱,艺术性欠缺成为这类影片的短板。
3 华语电影同质化现象的原因
电影学学习有一个法则,就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电影作为一个高度协作和综合的艺术来说,学习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国内的导演大部分是科班出身,不是北电中戏就是上戏北广,这些人占据国内影视的绝大多数资源,不是科班出生的人,要吃这碗饭是非常困难的。这种资源一面倒的情形让更多来自民间的导演难有立足之地,很难得到更多实践的机会,大多数人和电影只是露水姻缘,中国电影的同质化也就避免不了。
电影是一个高风险高投资高回报的产业,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商跟风影片投资电影拍摄,商人的投资都是希望有回报的,他们并不在乎影片的质量,而是一味地追求明星、导演的影响力,这使得影片只有噱头而没有内涵,追逐利益而忽略品质。
观众的兴趣导向使得华语电影不断出现“娱乐至死”的影片,那些娱乐性强、带有搞笑元素的跟风之作不断涌现,满足观众的需求没有错,但是一味地迎合却会使广大受众的审美趣味日益模式化、单一化、低俗化,使华语电影向畸形方向发展。
魔幻片、功夫片、穿越片的涌现,远离当下时代、远离社会需求,在电影中看不到人们思想的变化,反映不出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仅仅是围着市场转,市场上什么影片火就拍什么,什么电影赚钱就赶紧制作什么,远离生活的电影势必不能够引起共鸣。
缺乏创新思维,思想陈旧,虽然资金充足、市场活跃,却缺乏破冰利剑,没有办法提升影片高度,拔高思想价值观念,有的叙事本身就存在价值观的冲突与消解,更有的传播庸俗低俗的思想,是万万不可的。
4 华语电影的反同质化
数字的广泛使用和新媒体的出现,电视、电影和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的融合,带来了传播新的形式,微电影、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等媒体涌向观众,人们观看节目和制作节目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样的文化技术语境下,作为重要内容产业的华语电影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其美学和产业层面的同质化与时代的个性化。多样化诉求格格不入,必将被置换。所以反同质化是华语电影发展的一大步。为此,一代又一代的电影人在为电影的健康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反同质化的作品也越来越多。
首先要提出的是“陌生化”的概念,这是由俄国形式主义文艺批评家维克多
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他认为,艺术的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审美感受,所以可感性好是艺术存在的前提,但是人们的感受总是趋于习惯和自动,成为“自动化”,为了克服“自动化”,他提出了陌生化[3]。
在华语电影反同质化的进程中,也充分运用到了“陌生化”。
对最初形成美学定式的各种元素做新的安排和组合变化,产生“陌生化”效果而出现新意。也就是说,只要稍微打破一点同质化的倾向,加入一点“陌生化”的东西,立刻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1)类型的陌生化,将现有的影片类型进行改造,贯通糅合,进行新的组合与变形,使大众本来熟悉的套路发生改变。将不同类型的动作和悬疑进行嫁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悬疑类型片,获得了“陌生化”美学品质,有效抵消了同质化倾向。故事变得复杂起来,观众不可能在影片开头就猜到结尾,不再单线叙事,观众也会随剧情行进下去,一起探寻。《武侠》《剑雨》等因此深受观众喜爱。
(2)跨类型融入一个很成功的影片。《让子弹飞》就成功地融合了喜剧、英雄、黑帮、悬疑、功夫、战争等类型片的元素,考虑到商业性与艺术性,是类型融合成功的典范。姜文导演拒绝广告植入,给观众带来了高质量的华语电影,在同质化电影中脱颖而出。
(3)人文因素的大量加入,人文类电影在华语电影中也不少见,但是在大片中却很缺乏,商业大片注重场景和对打,缺乏情感内涵,在反同质化的作品中不再完全遵循古装动作类型,给了观众不一样的审美感受。
值得一提的电影《桃姐》,在坚持写实的基调和记录的镜头下,从细节入手,大量引入浓浓的生活情趣。有节制地使用喜剧元素,主题方面侧重在时代的冷光下寻找丝丝游离人性的温暖,在爱的主题下,彰显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看过《桃姐》,觉的这世间还有纯粹的人,纯粹的爱,尚有真情温存,这部电影像一碗鸡汤,宽慰着这个已经迷失的社会。两位主演对人物出色的表达和诠释也为这部电影奠定了获奖的基础。
(4)反同质化还体现在技术层面。合理使用3D技术,不一味追求实用3D,比如《让子弹飞》,片中依然有动作、喜剧、悬疑等华语观众熟悉的类型形式,电影没有专注于用高科技手段来呈现独特的试听效果,而是利用传统视听表现手段,在叙事和人物刻画等基本层面来获取艺术和商业价值。
(5)形态、产业的多样性
非普通话的汉语电影越来越多,方言以难以匹敌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让观众觉得生动亲近,以其自身独特的腔调讲述草根的生活。源于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强烈情感和表达诉求,也出现一些民族母语电影,这种电影能够进入特定的民族记忆源头和情感深处。我国台湾在2011年出品了台湾史上投资最大的“原住民”电影《赛德克巴莱》,采用民族语言和内向视角,尝试进入特定民族记忆源头和情感深处,寻找延续生存的精神信仰和文化内核,对人文精神逐渐淡漠、文化形象较为模糊的当下华语电影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养分。
全球华语电影的产业复杂性,决定了华语电影的跨文化性进一步增强,与其他海外地区的互动也逐步增强,合作形式也多种多样。一方面,电影语言超越了国家层面;另一方面,华语电影也需要传达国家形象,民族精神[4]。
5 结语
避免同质化首先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电影人在出品影视作品时,应该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要增强对电影审美的洞察力,让电影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创新思想是电影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因个性而独特,华语电影只有秉持文化属性,不断创新才能同质化发展,也为地方文化传播和中华文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实现从数量众多到优质品质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