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而教之,不绝薪火
——师德建设及问题分析
2018-02-23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职业技术学校 124200)
引言
我国关于师德问题与师风建设的历史悠久。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在,师德与师风建设始终是关系到师生互动机制,并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作为学生学习阶段引导其形成价值观的重要主导力量,良好的师德与师风成为影响学生终生的重要因素。但是,现阶段我国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重要问题,如何对现有问题进行合理归因,促进各个阶段教师转变自身认知并提高师德师风建设水平,是值得集中探讨的关键问题。[1]
一、素质教育和师德发展关系辨析
素质教育发展使得师德与师风建设成为对学生主体动机和主体行为具有关键导向性质的问题。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主体性和自我思辨能力的发展趋势,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对教师进行反向认知。该发展趋势转变了以往以单向授课为主要教育传播机制的发展路径,而打破了僵化知识传播路径的现代素质教育使得学生树立了对师德的主体认知,这成为影响学生自我发展和知识汲取的重要因素。具体阐释来看:
其一,由于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必须树立良好的师德与师风,进而形成对学生人生的引导效果。学生主体性的觉醒使得其能够运用自我思辨的力量对教师的行为进行辨证性思考,而当前信息爆炸的媒体发展环境也使得学生具有更为多元化的价值判断方式。教师谨言慎行以对学生形成良性的人生引导,成为素质教育发展阶段的当务之急。
其二,素质教育中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关系面临着全新的格局。双方的双向评价机制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动态发展的特征。师生主体平等化发展趋势使得教师应提高自我要求能力,这既是学生对教师形成反向监督机制的必然要求,更是对教师提出更高发展要求的内在原因。
其三,素质教育使得学生学习的渠道多样化。学生利用信息化发展媒介提高信息技术数量的程度不断加深。但是,学生年龄阶段和受教育阶段的局限使得其并不能对大量的信息加以判定和衡量,教师以师德师风引导学生建立体系化的价值观,则成为信息爆炸时代提高学生价值判断能力和事实判断水平的必然要求。
综上,素质教育是一柄双刃剑。在给予了学生识别能力和主体性的同时,信息爆炸以及师生主体的互动发展机制也使得教师提高自我要求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影响师德师风建设的因素及归因分析
教育发展阶段性的限制与师德师风的发展呈现出了高度的非平衡性与非同步性,这是造成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因素,也是其整体背景:
其一,教育产业化的发展使得教师不能对主体身份进行正确认知。补课成风、行贿受贿、差别对待等问题是目前师德中存在问题的集中体现。教师一方面是教育教学主体,另一方面也逐步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主体构成之一。身份的转变师德教师以社会人和经济人的角度看待自身,进而导致其缺乏使命感。
其二,量化要求学生成绩的教育衡量方式使得教师片面追求教育教学成果,而对于树立教师形象、提高师德发展水平、提高自我反思能力等内容则缺乏关注。衡量标准的单一化和粗放化导致教师判断自身与学生的标准相对单一,重视教学业绩而忽视道德素质。这也是我国在教育产业化环境和市场主体发展复杂的现实境遇中无法规避的问题。[2]
其三,学生信念感的缺乏也是师德师风建设中的局限因素,更是当下社会复杂化发展对教育教学的深层影响。信息爆炸导致学生掌握的信息数量较多,而处于青春期发展阶段的学生面对爆炸的信息和娱乐精神,对于传统的师生关系和教育教学伦理模式嗤之以鼻,价值观的多元化导致部分学生信念感崩塌,在青春期的叛逆阶段表现更为彻底,这是整体社会环境对师德师风建设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也是对师生互动机制产生深层影响的显著方面。
综上,多重因素影响师德师风发展。如何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提高师德与师风的建设水平,以下将具体阐述。[3]
三、优化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与路径
提高师德师风发展水平并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机制,应当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路径。
在宏观方面看,浮躁的社会发展环境中,就是应当被学生树立良好的教育教学榜样,做到以下三点,提高学生对教师的认知水平:
其一,教师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提高自我思辨能力,提高使命感和职业认同感,不断监督并反思自身的行为,对自身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改正,并建立学生对教师的监督机制,促进师生双主体在良性的互动机制中提高双方的发展水平。
其二,教师提高职业素质,以良好的业务素质迎接定量考评机制的挑战,将良好的业务素质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内容,提升教师信念,提高职业使命感。
其三,教师坚持道德判断和价值判断并行的衡量模式,以多元价值观衡量自身,不断学习,迎接现实挑战,与时俱进提高与学生协同成长的水平。在互动机制的作用下,提高师生互动性,在彼此监督中提高双方道德素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语
综上,良好的师德与师风是学生与教师成功的关键。素质教育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更是对师德与师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当与时俱进,严格要求自身,不断学习,积极思辨,抵制市场经济的诱惑,树立核心价值观,充分挖掘主体性。引导学生承认,促进学生成功。明而教之,不绝薪火;学生秉持尊师重道,薪火相传。师生协同进步,共同成长。
[1]林崇德.基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师德观[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0(01):43-51+174.
[2]王凯.近年来我国师德观念发展的三大趋向[J].中国教育学刊,2013(01):49-52.
[3]陆道坤.师德“失范”现象折射出的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与思考[J].教育科学,2013,29(04):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