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出版社如何做活学术出版工作

2018-02-23

新闻传播 2018年16期
关键词:学术著作出版社学术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重庆 400715)

大学出版社的学术出版工作目前处于两难境地,尤其是2017年以来,随着环保去产能工作的持续进行,部分技术指标不合格的造纸厂关停,纸张价格一路上涨,到2017年底为止,上浮了近40%,导致纸质图书生产成本越来越高,这对大部分是小众图书的学术著作来说,出版更是举步维艰。我们也应该看到,有一些出版社在学术出版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国外,牛津大学出版社位居2017年全球出版企业第20名,2016年的销售额接近10亿美元,每年出版的学术著作高达5800余种,可谓国际学术出版界的翘楚;在国内,南京大学出版社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不仅收入文史哲领域的名家评传,还包括医、农、兵等领域的学问大家的介绍,全面反映了我国各历史时代取得的学术成果,发行近4000套,还销售到日本、韩国以及欧美国家,为该社带来极高的知名度。由此可见,学术出版工作不是不可做,关键在于如何做,就此本文提出以下看法,与业界各位同人商榷。

一、在选题上创新和通俗并举

自明朝末年以来,我国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之路,在政治学、社会学、物理、化学等诸多学科领域,都以接受西方学术思想和成果为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越来越重视自主创新。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应用等。近年来,我国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诸多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如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所创造的成果为我国带来很高的荣誉,也带动了学术著作的出版,2015年12月10日,人民出版社推出《屠呦呦传》,2017年《屠呦呦传》英文版在伦敦首发,该书输出英语、日语、法语、阿拉伯语等6个语种的版权,成为近年来在版权输出方面最为成功的人物传记,她的研究成果还以多种形式、多种版本新版或再版,像化学工业出版社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阿U漫说诺贝尔奖获得者故事:屠呦呦与青蒿素》等等,不仅让社会大众认识了科学家的成长事迹,也让我国取得的科技成果被世界所知,对推广和传承科技文明、激发万众创新的热情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全社会贯彻执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出版创新型的学术著作是出版社的必然追求,而出版社作为文化单位,学术应是其存在的基石,很难想象一家没有学术根基的出版社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出版一部反映某个学科最新发展方向并产生广泛影响的学术著作,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术界和社会大众对出版社的认可,例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重大出版工程项目的图书——《域外汉籍珍本文库》,收录了来自日本、韩国、越南、美国、法国等海外百余家馆藏机构所藏的汉文古籍,以及国内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所藏的作品,总计800余册,珍稀汉字文献2000多种,该文库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极高的科研价值和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评价。

我们也应该看到,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开始,到风靡一时的“百家讲坛”,学术活动尤其是文史哲类学术著作开始以一种浅显易懂的面目接近大众,虽有求学的、理性的一面,侧重点却放在雅俗共赏的追求上,这些书和节目一经推出就为大众所喜爱,它不像专业的学术著作那么高深,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充分考虑了阅读对象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尽管学术界对此褒贬不一,但它对学术出版的强劲带动是不争的事实,出版界由此掀起了持续很久的国学热,这对大学出版社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启示。笔者认为,充分调研当前社会大众感兴趣、有需求的学科类别,在相关领域选择基础学科的基础内容,组织有较强影响力的高校教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打造一批通俗易懂的学术图书,不仅能给出版社带来经济效益,也能促进学科的普及。

二、在内容上,坚持打造精品,形成品牌优势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目前我国的学术出版工作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存在差距,推出精品力作的任务依然繁重,为此《规划》提出,加大扶持力度,集中优势力量抓精品,着力推进对文化传承具有深远意义、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国家水平的重大精品工程,鼓励生产反映人民主体地位、现实生活的,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延展并提升内容产业价值链。

出版业是以内容为王的产业,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内容,大学出版社要想在学术出版方面取得成绩,就必须出版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并想方设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而强化内容的打造是做好学术出版工作的关键。在这方面,牛津大学出版社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自成立以来,牛津大学出版社走过百年历史,至今屹立于国际出版界,所秉承的出版理念就是以内容为本。目前,牛津大学出版社拥有300多种学术期刊,有专业化的细分市场,涵盖社会科学、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它还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机制,通过明确编辑角色、同行评议和学术委员会决策,保障出版物质量在较高层次。而我国目前的学术出版工作存在较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创新型的学术图书因为受众范围狭小、出版成本较高、难以实现经济效益,很多出版社对其望而却步,再加上一些不良社会风气,时有不严肃的学术著作面世。笔者认为,大学出版社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条件和优势,加强学术出版工作。

目前,有实力的出版社采用规模扩张的方式占有市场,中小型出版社则必须在特色上做足功夫,以精品化和高质量提升学术出版工作的影响力。笔者认为,大学出版社要善于采用集零为整策略,充分利用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依靠所在高校的优势学科,积极推进学术出版工作。一方面,即使是同一学科的高校教师,也会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点,会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学术著作,大学出版社要善于将同一学科不同作者的作品,按照特定的主题整合成一套具有较高含金量的文丛,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形成品牌效应,如商务印书馆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打造了久盛不衰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2010年又筹备“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全面展示近百年中国学人成果,而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结合本校优势学科——教育学,打造了“教育大百科全书”和“名师工程”两个系列的教育学术著作。“教育大百科全书”是引进版权图书,由欧洲著名教育出版集团——爱思唯尔科学出版集团出版,作者都是世界教育界的顶级专家,全书约1200万字,分22个专题,收录了1262个词条,内容涵盖与教育相关的领域,是当今世界各种教育思想与理论的汇编,是具有权威性、全面性的教育领域的工具书;“名师工程”则是面向中小学教师群体的通俗的教育学术著作,以适合一线教师职后培训的方式编写,目前已有接近400多种,广泛应用于全国各省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中。

三、在资金上,多渠道争取出版资助,降低成本

从读者方面来说,无论是馆藏图书还是家庭藏书,人们对学术著作的装帧和纸张的要求都非常高。从作者方面来说,往往会经过多年呕心沥血的科研才会取得成果,将它撰写成书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对出版方的要求和期望会很高。然而,学术著作大都属于小众图书,难以实现经济效益,因此学术出版的成本是比较高的,大学出版社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政策,多渠道争取出版资助,同时降低成本。

当前,我国有多种支持学术研究的政策,《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就明确提出,“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新闻出版领域重大项目的资金支持”,以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民族文字出版工程、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工程等,资助专业学术著作的出版。《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要打造国家学术出版工程:依托专业出版机构,培育若干国家 学术出版中心,建设3—5个国家学术出版基地,搭建国家学术出版网络平台,实施国家学术出版奖励计划,健全学术出版评价机制,提高学术出版质量。除此之外,我国还有各种社科基金和各类课题,在这些资助中也有一些经费可以用于出版资助。大学出版社可以协助作者把国家政策中对于学术出版的支持经费用好,共同承担高校学术创新的社会责任。

降低成本不等于放弃质量。在书籍设计上,我们要尽量争取改变学术著作的砖头形象,力求把书做薄,简明扼要地把知识传达出来,为学术著作瘦身。大部头、精装的学术著作看上去固然高大上,但仅仅适合收藏品,其成本决定了价格的必然走高,难以为更多人接受,而且内容高深的纯学术著作也超过了普通读者的需求和接受能力。因此,学术出版不仅要做得尖端,也要适合大众、适合市场。

总而言之,学术著作的出版,于社会进步、学术创新而言是有着积极意义的,身居高校的大学出版社,在当今大力提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应积极策划学术著作的出版工作,这既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要求,也是提升自身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切不可只顾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学术著作出版社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我等待……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学术著作及教材目录
学术著作及教材目录
石油工业出版社
学术著作及教材目录
一、学术著作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