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产业的影视编剧人才培养刍议

2018-02-23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8期
关键词:影视意识创作

孙 靖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1 影视产业对编剧人才的需求

目前,影视产业发展呈井喷式的态势,仅就西安地区来说,在过去的一年中,新增的影视企业就达到300余家,面对如此迅猛发展的行业,对于行业的人才需求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为适应行业的发展,培养什么样的编剧人才、如何培养尤为重要。培养编剧人才不仅有质的要求,还有量的要求。质的需求,是因为培养的编剧人才需要服务于影视文化产业;量的需求,是因为目前的影视产业已不是只有电影、电视,还包含有新媒体、自媒体、社会化媒体的环境。万物皆媒的环境为今天的影视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对于编剧人才量的需求也是空前。

从作品的诉求出发,可以把影视作品分成三大类:一是艺术层面的文艺精品,要求作品有深刻的艺术价值和先锋探索价值;二是国家层面的主旋律作品,要求作品有突出的主流文化传播价值;三是产业层面的影视工业产品,要求突出的商业价值。从产业角度看,除了少数先锋探索性的文艺片,产业更多需要的是受观众欢迎、有市场价值的影视产品。事实上,主旋律作品要达成宣传目标,诉求也在于争取尽可能多的观众共鸣。因此,影视编剧人才的市场意识、观众意识、生产意识,以及这些方面高度相关的平台意识、类型意识、人物意识,是剧本产业化的关键。

2 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

学生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缺乏对于故事形式的把握。学生在创作剧本写“故事”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对于故事形式的把握。“故事”的形式到底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形式,学生在进行编剧创作的过程中并不清楚,学生在做剧本的过程中,难以脱离十几年来的作文模式,通常状况下,学生的写作格式不规范,没有按照“场”写,没有“场”的意识,有时会将好几个场景写到一个段落中。本子太平、惯用流水账的方式;没有戏剧冲突;写作功底太差,矛盾冲突设置得太少,不够激烈,没有悬念;没有场景构置能力,剧本通常没有故事性;线索发展不平衡;故事单调、别扭,头重脚轻,缺乏画面性,蒙太奇思维太差。以上谈到的这些问题,是学生在编剧的基本原理、技巧、格式方面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存在教学难点,但不是关键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没有培养学生作为编剧的市场意识。

目前,影视市场对于编剧人才有极大的需求,可是大学的人才供给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2.1 学生生活体验和阅历不足

生活是编剧创作的源泉,学生缺少生活阅历,做出的作品也是缺乏生活。编剧的作品内容空洞、逻辑性不强,无法打动观众,无法让观众产生共鸣。例如,学生最喜欢的题材就是“校园爱情”。理论上讲,这是非常贴近他们年龄、非常贴近他们生活的题材,但即使这样的题材,他们能做好的也是极少数。学生在进行剧本创作时常常是闭门造车,空中楼阁,象牙塔情结严重,凭着个人兴趣自娱自乐,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而一个成熟的编剧,应该是一个面向产业的编剧,应该考虑观众喜欢什么,大众文化要求什么。所以,学生编剧往往不知道时代文化的核心密码是什么,大众最重要、关键的需求是什么。学生的编剧作品往往看上去很潮,但基本把握不住时代的脉搏,创作出的作品达不到市场要求。

2.2 教师缺乏一线创造经验和创作意识

目前,高校对于教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普遍缺乏一线创作经验。另外,教师存在过度的精英意识。精英意识是好的,但是不能够掉入象牙塔中,要和产业意识相结合,要有观众意识,要向好莱坞成熟的市场经验取经,要将成熟的影视剧的市场经验注入影视教育中去。但是,当下的很多高校教师往往忽略了产业意识、市场意识、平台意识及观众意识。

2.3 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脱离产业需求

在目前的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中,很多的培养都是“空对空”式的。好莱坞作为全球成熟的影视产业领域,它完备的影视工业体系,编剧体系的配方化、类型化、故事模式化以及商业化的道路值得我们学习,值得带入我们的培养模式与实践教学体系中。

3 解决方案

3.1 市场调研

首先,可以让学生根据过去一年当中一些权威的数据媒介提供的收视率数据前三位,然后进行数据分析,分析其题材与类型,继而根据观众喜欢的题材与类型进行相应的创作。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针对影视市场进行创作,避免学生“自以为是”的创作。针对目前影视类专业编剧人才的培养遇到的问题,笔者进行了梳理总结,并提了一些解决方案。面向市场、结合当下的市场需求,探求合理的编剧实践教学相信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创作能力,也为影视行业培养编创生力军。

实践教学步骤如下。第一步,将班级里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师带领学生从选题构思开始,逐步带领学生完成编剧的每一个环节,直至最终完成剧本创作。在这一过程中,小组成员各负其责,并共同创作剧本。第二步,将原创剧本以读者剧场的方式进行演绎、品评。在课堂上,根据创作出来的剧本进行分角色表演,让小组内成员扮演剧中不同的人物,体会人物性格,即兴创作台词、对话,用情景式的方式体会对话的合理性,然后进行讨论、修改、完善台词对话。第三步,自评、互评、老师点评,每个小组通过朗读、表演将剧本呈现后,先对自己的剧本进行自评,然后按照顺序评论下一个小组的剧本作品。这样,每个小组的剧本都会被评价,学生之间可以听一听其他小组的意见。第四部,教师点评,教师会从不同的角度对小组创作出的剧本进行评析,比如剧作角度、导演角度、制片角度等,以期学生能够从全方位的角度进行思考。

3.2 平台分析

让学生将院线、电视台、网络新媒体等平台的影视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其对于题材的选择、样式的选择有什么不一样。通常学生的剧本无法区别对于平台的选题。比如,电影与电视剧就有区别,电影通常题材比较新奇,节奏比较快,需要浓缩、凝练情节;而电视剧的剧情通常比较生活化,包含有侦探、破案、都市青春等类型。学生通常不能非常准确地区别两者的创作选题,网络新媒体平台的作品又有它自身的特点,这些都可以在实践教学当中得到体现。

3.3 案例分析

目前,高校的案例分析通常是针对影史经典。经典影视剧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有很多值得学习的方面。学生可以模仿经典影视剧的场景去写自己的电视剧,提取重要元素,进行合理移植,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这种案例法的创作方法,可以让学生学会情景创作。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应面向产业,在新的教学方案中加入影视产业的成功案例,通过对于影视产业的成功案例作品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和产业贴得更近。

3.4 跨专业教学

培养生产意识,重视编剧课程教授的跨专业合作。编剧剧本是影视作品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如何在学校对学生进行编剧课程的设置变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通过编剧专业和摄影专业、播音专业、编导专业进行合作,发挥自己的优势,将原创作品进行立体、完整呈现,增加作品的可视性。进行跨专业教学,实际是在培养编剧的生产意识。跨专业,才能让编剧专业的学生理解影视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编剧的剧本能让学导演的学生导戏,能让学摄影的学生拍摄,能让学美术的学生使用。

3.5 校企合作

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产业意识培养后,便可以进入综合实践环节。校企合作可以取得双赢,具体的做法是进行“项目式”校企合作。与影视公司合作,影视公司提出他们的剧本定位、需求、收视人群、片子类型与风格。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将这些要求融入教学,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相应的创作,在课堂上进行课堂讨论,教师提出意,学生进行修改、打磨、提高。然后,每个班级选出前三个剧本送到影视公司进行审核,让影视公司决定是否采用,如果公司一经采用,将付给学生相应的酬劳。这样的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创作兴趣,也锻炼了学生面向市场的能力,并且还有一定的酬劳;而对于影视公司来说,学生的思维灵活、有热情、有创造力,并且成本较低。但学生缺乏经验与市场意识,有教师的课堂把控与教授可以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对于创作的作品较好把控,可谓一举数得。在学生中间挖掘有潜力的苗子,发展编剧新生力量,营造良好的编剧生态环境,鼓励原创编剧。

4 市场与口碑双赢的案例

一个优秀的编剧人才,很大程度上在于其作品的市场性。有些小说作者文字功底很好,可是却成不了优秀编剧,有些草根作者却成为了优秀编剧,究其原因就是市场性。对于编剧人才的培养,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面向产业,受欢迎的影视作品其实都是得益于编剧的剧情类型化、人物类型化。例如,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是2017年大热的一部电视剧,曲江影视最先买下其版权,其原型是根据陕西省泾阳县安吴堡吴氏家族史料中的一篇人物传记。对比电视剧作品与原传记文学,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那年花开月正圆》的成功,最终应归结于华娱公司的商业化改造,电视剧则完全是充分市场的需求去创作,可见小说、文学作品与受欢迎的剧本是有巨大的差异的。

2009年的电视剧《潜伏》是一部非常受观众欢迎的谍战剧,豆瓣评分9.2,《潜伏》开启了谍战剧的新篇章,对比其原著小说可以发现,原著的短篇小说非常普通,如若没有看过电视剧,绝大多数人不会将其与如此精彩的电视剧联系在一起,而这完全得益于编剧姜伟教授敏锐的洞察力。他将原著小说中两个个性并不十分鲜明的人物打造成了最终我们看到的两个极具个性的人物形象。孙红雷所扮演的余则成——小眼睛、皮肤黝黑、头发略有稀疏、心思缜密、性格沉稳、职业间谍,姚晨扮演的翠平——大嘴、不识字、粗陋、脾气火爆、口无遮拦、大大咧咧、一个农村妇女,两人的巨大反差正是人物形象的巨大看点,这两个人物放在一起十分有趣,人物形象丰满而真实。人物意识、人格魅力、人物亮点、人物类型化是此剧能够成功的关键之所在,因为人物是带领观众入戏的重要元素。

5 结语

从2014年开始,国家开始大力倡导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建设,影视传媒类专业实践性非常强,更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就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让学生在校时就掌握影视市场、影视产业的特点与运作,对于日后学生毕业、就业无疑是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影视意识创作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一墙之隔》创作谈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意识不会死
影视风起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影视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