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建设新模式的探索
——以武汉市黄陂区为例
2018-02-23肖华风
●肖华风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城市化进程,城镇化率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7.92%迅速增长到2017年末的58.52%,现代城市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城市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已经成为产业集聚、财富创造和人口聚集的中心,与此同时,它也成为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中心。现代城市面临的主要考验,就是要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将更多的精力转向城市社会和文化问题的治理。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如果说建筑是一个城市的面貌、经济是一个城市的命脉,那么文化就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的文化根脉来自历史深处,它是城市的基因、灵魂和特质所在,我们只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能明白未来往何处去,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忘记初心。城市作为文化的生命体亦同此理,它沿着历史根脉走到当下,再走向未来。同时,城市文化根脉养育了人的精神,从长远来看,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就在于它深邃的文化内核,在于这种文化滋养下的人的精神状态,在于人对自己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和自信心。可以说,文化塑造着一座城市文明的高度。
2.文化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二十一世纪是“城市的世纪”,这意味着中心城市在世界范围内的崛起。未来的城市竞争也不仅仅是单一经济层面和生产要素的竞争,更包括一系列软实力的比拼,城市的口碑、宜居、文化竞争力、感召力与城市品牌的经营。文化是城市魅力的最终来源,充满魅力的城市才能不断吸引各类人才,人才是核心竞争力。理想的城市应该是各种文化碰撞、交融、交相辉映的地方,各具特色的建筑和种类繁多的文化艺术场所成为展示这些元素的舞台,众多保存完好的物质和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展示了城市厚重的历史,多样的文化为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为人们的文化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可以说,文化是纵向的内生力,也是横向的竞争力,是由外向内的吸引力,也是由内向外的辐射力。
二、我国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同质化竞争严重,忽视城市文化特色
一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追求高大全的功能设计,忽视了对地域历史文明和自身独特基因的考量,在相似的城市面孔中,看不到历史和文化对城市性格的塑造。城市有产业而无生活,有生活而无气质。一些城市热衷于以最高最新最现代的建筑作为标志性建筑,使得城市文化的辨识度降低,城市之间同质化现象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全中国有183个城市提出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全球在建的摩天大楼中有87%在中国。一些城市在文化主题定位上缺乏个性,诸如“学习型城市”“绿色城市”“创新型城市”,不能说这些主题不积极,但是有多少因地制宜、有多少合理性就很难说。太过普遍抽象的论调,别的城市也能用,不能凸显城市的精髓与韵味。
2.注重文化场所建设,忽视人文精神培育
关注城市化,不仅要关注产业增长、硬件升级,更要关注城市文化在城市社会变迁中对人的塑造。城市化作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重要的在于其进程中“人的城市化”。“人的城市化”是一次跨越生活生产方式和固有人文理念的转型之旅,那些“走进”城市而不能“融入”城市的人们所面对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适应,还有更为深刻的文化适应。长期由农业生产和农耕文明陶塑的文化心理不得不通过改变来适应支撑都市运转的二三产业社会组织方式。相对于轰轰烈烈的经济与社会现实变革,文化观念的生产和塑造是长期的深层次的变革。传统的共同体日益瓦解,邻里生活渐趋消失,进而导致人际隔膜、阶层隔膜、人心隔膜,社会信任难以建立;青年人缺乏信仰支撑,社会缺乏共同伦理。以往大部分社会冲突和群体性事件发生在农村,但近年来中国社会群体性事件的焦点已经转向了城市。因此,人文精神的培育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黄陂区加强城市文化建设的积极探索
黄陂作为武汉城市之根,有着山水相依刚柔并济的文化特色。天有偏覆,地有偏载,黄陂悠久的历史和广袤的地理孕育了深厚灿烂的文化:长江流域第一古城的盘龙文化,集中国传统忠孝精神于一身的木兰文化,影响中国七个世纪的理学文化,推翻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辛亥首义文化,缔造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的红色文化,有中国泥塑之乡美誉的匠作文化,开辟汉口商埠的商贸文化,以及独树一帜的曲艺文化、感动中国的孝义文化。有先民们筚路蓝缕开荒拓土的刚健有为,也有替父从军忠孝两全的侠骨柔情;有穷尽天理与民教化的温柔敦厚,也有打破桎梏树立新风的敢为人先;有风流婉转的浅吟低唱,也有揭竿而起心怀理想的狂风怒吼。黄陂文化如此的厚重刚烈又如此的温情动人,当得起刚柔并济四个字。历史对黄陂如此的眷顾和恩宠,赐予它如此丰富深厚的文化宝藏,这是我们今天城市发展的不竭源泉。
1.文化立区,突出城市主题文化
城市文化归根到底是城市体系中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关系的集中体现。城市文化的品格和定位,反过来又影响和塑造着城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改革开放之初,黄陂区就十分重视木兰文化遗产,进行了大规模的保护抢救。近年来,更是将木兰文化作为黄陂的城市主题文化进行提炼和打造,形成了以木兰文化为核心竞争力的城市精神。木兰将军雕像坐落在黄陂城区的中心地带,成为城市的地标。以忠孝勇节为核心的木兰精神已经融入了黄陂人的骨髓中。黄陂能够涌现出“今生不欠来生债,新年不欠旧年薪”的信义兄弟、割皮救父的孝义兄弟,与根植于这片土地上的木兰精神是分不开的、是一脉相承的。
制定“挖掘木兰文化资源的培根固基战略”“打造木兰文化品牌的政府主导战略”。围绕主题进行资源整合、产业配套、宣传策划、政策扶持等一系列综合设计,布局三条各具特色的木兰旅游线路,形成全域旅游格局。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天池、木兰古门、木兰清凉寨、木兰草原、农耕年华、云雾山等“木兰八景”,覆盖黄陂近1/2的区域,形成以“木兰寻根之旅”为主线的生态观光旅游板块,具有极大的规模集群效应。将云雾山、农耕年华、木兰玫瑰花园、木兰花乡、木兰花谷、花海乐园相勾连,形成了美丽乡村旅游线,突出远城区生态资源优势。利用木兰湖、日月星湖等水域资源,布局康养基地和环湖绿道,举办环湖自驾、自行车大赛、徒步竞技等赛事,建设“木兰康谷”运动休闲与康养度假旅游线路。
实施“宣传木兰文化的走出去战略”和“木兰文化产权的保护战略”。2006年木兰风景区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大型音舞诗画《木兰山组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演并在央视播出,大型楚剧《少年花木兰》也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与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以木兰山地区实景摄制电影《烽火木兰山》在央视电影频道上映。2008年,歌唱家彭丽媛主唱的中国歌剧《木兰诗篇》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正式亮相。可以说,黄陂木兰文化已经成为城市的特色名片,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2.文化兴业,开发城市多元文化
著名学者冯天瑜有论述曰:“黄陂是一个人文资源非常丰富的大区。黄陂人引以为傲的盘龙文化、木兰文化、二程文化占据主要地位。三种文化每一个品牌单独摆出来都能产生振聋发聩的力量,三者聚于一处,其文化的冲击力量就更大了。”以木兰文化为圆心,做大做强境内各项特色文化、形成多元文化产业是黄陂打造文化品牌的又一个重要举措。为此,黄陂区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模式,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造繁荣兴旺之城”。
一是以盘龙文化、木兰文化、二程文化为切入点,以盘龙城遗址公园、双凤公园、二程书院、木兰将军庙、木兰将军练剑场为龙头,建成古代文化旅游带。
二是以近代匠作文化为切入点,以长江非遗小镇为核心,打造黄陂前川商贸文化旅游滨水新城,与黄陂木兰生态文化旅游区差异化协同发展。黄陂有九佬十八匠之美誉的匠作文化,是开辟汉口商埠的首批拓荒者,留下了如高洪泰铜锣、曹正兴菜刀等享誉当时的品牌。全国各地上百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入驻长江非遗小镇,带来千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仅区博物馆、区档案局、区木兰山风景管理处三家单位收藏共计1314件/套可移动文物。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黄陂区5项非遗项目入选。其中《二程故事》《黄陂谚语》入选民间文学类;“木庐干砌”“曹正兴菜刀锻造技艺”入选传统技艺类;“木兰山亮子会”入选民俗类。
三是以现代商贸文化、竞技精神为切入点,打造奥特莱斯主题公园、汉口北旅游购物中心、周大福生产加工展销体为龙头的休闲购物产业群。开发临空经济区,打造航空小镇、武汉铭泰赛车小镇。
3.文化育人,营造浓厚人文氛围
地理与人文紧密结合。全区境内以“盘龙”“木兰”“二程”“双凤”等命名的道路、桥梁、小区、商铺和产品等多达数百个。黄陂文化名片已从古老的历史融入了人们每天的生活中。盘龙城遗址、木兰雕像、望鲁台、双凤亭、理趣林、程乡坊以及花柳前川、二龙潭,黄陂文化遍及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登临望鲁台、在木兰庙祭拜、于前川涉水河边晨练、到木兰山览胜、去文教巷徜徉、往双凤台凭吊,都会有一种说不出的特殊感情和心灵滋养。
研究与创作生生不息。黄陂区成立了二程文化研究会、木兰文化研究会,收集、出土、考证了大量史料,出版了大量研究专著。有研究黄陂历史的《黄陂通史》《无陂不成镇》《盘龙城》;有研究黄陂文化的《黄陂名片》《盘龙文化》《木兰山志》《木兰文化新论》、二程文化研究丛书、《双凤亭诗词集》《黄陂文选》《黄陂典故》;有研究黄陂名人的《理学双凤》《首义都督黎元洪》《黄陂名人》《百年名流》《黄陂好兄弟》等。文艺作品更是异彩纷呈,有获得第六届曲艺牡丹奖的湖北大鼓《木兰情》,有获得楚天文华奖的楚剧《少年花木兰》,有在人民大会堂上演的大型音舞诗画《木兰山组歌》,有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江汉之盘龙城》,有宣传纪录片《天下黄陂》,有大型文艺演出《信义颂》。黄陂文化繁荣局面被中国作家协会称为“黄陂文学现象”。
政府与民间共同参与。城市文化、城市精神不可能仅由行政命令规定,与此同时,城市的精神也不能仅由商业力量来表达和支配,必须要有广泛的社会参与。一座城市文化精神的最终形成,应该有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及互动的过程,靠简单的行政命令无法形成城市精神,靠市场的无形之手也无法建构健康的城市文化。可以说,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及其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协调,是城市文化塑造过程中的一个新命题,也是解决文化涵养问题的根本之道。以政府为主导的“中国武汉木兰旅游文化节”“武汉木兰山登山节”“环湖自行车大赛”等活动每年开展,对内调动了黄陂人的活力与激情,激发了建设城市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对外提高了黄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辐射力,确立了“武汉之窗”“武汉后花园”的地位。以民间为主导的各类大中型文艺演出多达200余场,即每两天就有一场演出。其中,中央电视台全程跟踪报道了黄陂迎春舞龙大赛,另外黄陂之夏、黄陂“木兰金秋”农村文艺会演、黄陂群众文化艺术节、黄陂“文明之星”文艺展演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每年吸引16万多人参加,极大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