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古典文本创新解读策略探究

2018-02-23赵军红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古典偏差文本

赵军红

(重庆市第七中学校 重庆 400030)

文言教学极其重要,其原因不仅仅是为了保护我国现有的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为了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在新时期下仍然得以传承和弘扬。好的语文教学,通过对古典文本的解读,陶冶学生的情操,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古典文本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并且带有情感的主动参与到国学文化的理解、传承、发扬之中来。这样的解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学修养,更可以传扬古典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的优秀道德范例,让学生在与古人的对话中找到正确的价值取向,可谓一举多得。当前“国学热”席卷社会,有关教师古典文本解读能力的探究成为了当前不断更新的一个课题。[1]

在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对于古典文本的解读,有许多老师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了文本理解方面的偏差,造成误读、误解,甚至是错读,错解。这些失误都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古典文本的理解,影响了学生的认知和发展。那么造成古典文本解读出现偏差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归结如下:[2]

一、教师知识储备不足引发文本解读出现偏差

教师对古典文本的解读基础来源于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工作过程中不断积累到的知识才决定了教师对于文本理解的新高度。如果教师本身不能有效地理解古典文本,或是文学知识储备不足,那课堂上进行文本解读时,必然会造成对于学生的误导。

二、教师新教材研读不深引发文本解读出现偏差

课改后,语文教材的版本开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目前又统一选用部编新教材。总体看,加大了古典诗文的积累。在这种背景之下,伴随而来的便是教师与教学之间的脱节问题。个别教师仅凭教授一届学生的教案,就每年进行反复使用,不再研读每年新发的教材,那所教授的知识便必然会与教材脱节。此外,有些教师几十年都使用一种方法对古典文本进行课堂解读,学生一批一批地换,教师却固守自己的教授模式,让学生死记硬背,根本没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更难谈情感传递,陶冶情操。

三、教师忽视学情分析引发文本解读出现偏差

教师教授古典文本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切不可只遵循教材及讲义,生搬硬套,与课堂的实际情况相背离。如若此,学生必将反感古文的学习。反之,如果教师能够对自己所教授学生的认知水平作出正确的定位,关注学生学习的感受,考虑学生接受的形式,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文本解读,那么在古典文本解读过程中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古典文本的解读不断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水平,好的教师或许并没有过于复杂的教学教法,但在文本解读上总令人耳目一新。

文本解读指的是教师对文本(课标、教材及有关的课外阅读资料)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形成对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的过程。

要做到创新解读,前提是教师必须克服文本解读出现的偏差。首先要加强知识储备,提高自身古典文本的认知水平。其次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实际,因材施教。在这些基础上,我们再来创新解读文本。如何创新解读?教师需用创新理念,创造性地开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里笔者就针对教材如何创新解读,提出一些策略,供大家参阅:

1.细读文本,把握文本价值

教师只有把握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进行准确的文本解读,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如:《陈太丘与友期》,课标要求:要让学生达到“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必须要让学生掌握文中几个重点词句;要让学生达到“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根据课标要求,我们确定本文的文本价值是: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能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等传统美德的价值。

2.知人论世,理解文本思想

解读文言文文本时,我们应结合时代背景与作者的经历,把握作者的意图,揣摩作者的思想。

例如:教学《湖心亭看雪》时,学生存有以下疑惑:作者是清朝的,为什么文中用明朝的年号“崇祯五年十二月” 来纪年?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这答非所问呀,作者写错了吗?作者为什么具有清高孤傲的性格特点?

要解答这些疑惑,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弄清时代背景与作者的经历,从中找到答案。如此,才能准确理解文本思想。

3.迁移引申,充实文本内容

中学文言课文教学,强调基础知识积累的同时,也需一定的拓展延伸,以此真正提高学生文言学习的能力。

如,教学《口技》时,可以与同样是写口技表演的《乔山人善琴》一文比较阅读学习。为此,特意设计了以下问题:

《口技》与《乔山人善琴》两文都采用了的表现手法。请从《乔山人善琴》一文中举个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发现两文都采用了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并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凄禽寒鹘,相和悲鸣。理解了这样写的好处:烘托了乔山人弹琴技艺的精湛。

这样,通过拓展迁移,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同时丰富了文本内涵,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

4.动笔描绘,理解文本要旨

课堂上若没有一定思维质量的“写”,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文言文教学中,有些篇目文思才情非常美,教师可以适时进行鉴赏评析写作或进行意境细腻描绘,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要旨。

如余映潮老师教学《满井游记》一文,安排了两处动笔写的训练。其一就是写描述文,具体操作就是请学生自选文句,将自选的内容改写成现代文的描述性文字。其二就是写赏析文,具体操作就是请学生在评析的基础之上对课文第二段的各个层次写赏析文。这样不仅让学生进行了写的训练,更通过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要旨。

总而言之,古典文本的解读既要注重文本的细读,也要讲究方法的渗透。教师应该不断地从教学实践中进行自我反思与教学策略的改进,不断提高自身古典文本解读的能力,从而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实践者是教师,因此,研究语文教学如何改进,语文教师责无旁贷。”以此共勉。

[1]《名作细读》孙绍振

[2]《文言文有效教学的激活策略》周光芳.

猜你喜欢

古典偏差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如何走出文章立意偏差的误区
两矩形上的全偏差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怎样读古典诗词?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