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方法研究
2018-02-23张贤杰
张贤杰
(云浮市云安区石城镇红山小学 广东云浮 527300)
语文是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学科,而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积淀,这两样东西的本源都来自生活,所以语文学习脱离不了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体验生活,让语文学习服务于生活,让生活之水滋润语文课堂。语文生活化教学就是要将语文教学与生活融合起来,从而丰富语文教学并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要真正实施生活化教学,绝非在语文教学中添加几个生活案例那么简单,为了让语文生活化教学教出成效、结出硕果,笔者对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1.生活化教学基础薄弱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语文要与生活联系的理念逐步为广大教师所接受。然而新理念实施过程中,明显遇到现实的阻力。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并不愿意让孩子过多参与生活,唯以读书为第一要务,并不支持生活化教学[1]。同时,学校施行素质教育多年,但应试教育“分数至上”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为了让学生获得体面的分数,并在学习中专注课本,不少教师也不想在生活化教学中给予学生太多自由。例如一位老师介绍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火烧云》授课经历时,这样讲:教师通常会利用多媒体展示火烧云各种图片,但之后就要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拉回课文中,因为学生对火烧云非常好奇,所以思维会长时间停留在火烧云画面上,那就不能及时回到课文的理解上了。
2.教师对生活化教学认知不充分
在看待生活化教学方面,学校和教师都是支持的,但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教师们的认识还是不充分的。主要是给学生多少自主权的问题,如果放任学生自由发挥,那么上述《火烧云》老师的担忧就会成为事实,但不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很难体现出来,所以生活化有个“度”的问题,把握好这个“度”是一个难题,也是生活化教学的关键。例如学习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13单元《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在全文总结时教师一般会向学生提问“学过这篇课文,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有学生会说“这是一只聪明的乌鸦,它会自己想办法喝到水”,但是也有学生会说“这是一只不讲卫生的乌鸦,它把石子丢在里边,会生病的”。如果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一味认可,虽然尊重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但却背离了这篇课文自身的教育价值。
二、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方法与对策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一般指作用于学习主体,并使其产生情感反应的的客观环境。生活化教学情境是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挖掘素材,通过模拟其生活产生的教学情境,这种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完成教学目标,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但是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还要贴近学生生活,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产生较好的效果。例如讲授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秋天》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和学生聊聊秋天的景象,如何知道秋天来了。由于华南地区四季常青,树木落叶的景象自然不会像北方地区那么鲜明,但是秋高气爽、凉风习习还是很有特点的,所以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各地秋景图,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并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注意。再如讲解成语“欣喜若狂”时,教师设置一个问题情境“你经历过最激动、最兴奋的事是什么”,有学生说“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又有学生说“意外得到自己想要的礼物”,等等。教师顺势提问“能不能把当时激动的心情再现一次”,几乎所有学生都会说“能”。此时教师可以提出最后一个问题“现在的心情用什么成语形容最恰当”,“欣喜若狂”立即有学生脱口而出。
2.挖掘生活化素材,感受生活之美好
教师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并将其巧妙应用于语文教学中,可以将课堂上原本乏味的知识转化为令学生感到亲切、兴奋、好奇的事物,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乐学[2]。对于小学生而言,仅凭教材上的文本资源难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而且还会局限他们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如果利用多媒体资源、纸质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等,可以极大地丰富语文教学。例如大型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自开播以来广受好评,教师将这种资源记录下来给学生看,远比口头说教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书籍报刊同样也是生活的写照,是开展生活化教学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读书会活动,并将书籍进行分类,然后在每次读书会上安排学生阅读和摘抄,这样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从民俗、传统节日背景故事中挖掘文化素材,再结合学生生活体验,教学效果同样很好。
3.回归生活,精彩语文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时时见生活。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和热爱生活,还要应用于生活。语文回归生活,就是要学以致用,并展示语文的精彩。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结合学生生活的典范,例如一年级上册的《小书包》、《升国旗》、《影子》、《大还是小》等。在学习《小书包》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小书包》,每一个同学都有一个小书包,你们能不能告诉我,你们的小书包里都有些什么呀”,这样学生在学习这节课时精力就很集中。新版教材删除了《自选商场》这篇课文,其实这篇课文也是联系生活的好素材,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跟随父母去市场或超市认识更多的汉字,从各种商品、招牌、广告、路牌中认识新字词,既完善了识字教学体系,拓宽了识字渠道,也感受到了语文的精彩。
结语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并且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这是语文教学联系生活并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具体写照。但是语文生活化不应片面狭隘地理解,否则就会流于表面化和庸俗生活化,从而偏离了语文学科特性,并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
[1]邓朝晖.在生活的土壤中培育语文的种子——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探讨[J].教师,2017(9):34.
[2]郑恩惠.返璞归真,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应用探究[J].时代教育,2016(4):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