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德育工作现状与解决问题的对策

2018-02-23邱嫦清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家庭

邱嫦清

(罗定市附城街中心小学 广东罗定 527200)

小学德育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塑造良好道德品质、适应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有效开展小学德育工作既可彰显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也是学校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1]。但德育效果需经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而且易受家庭、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实际效果往往不够明显。对德育工作现状有清晰的认识,才能有针对性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因此本文对该课题进行了探讨。

一、小学德育工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1.德育工作不系统,实际效果不明显

目前,小学德育工作系统性不足[2],未形成一套符合德育自身规律的东西,经常被动地为应付上级部门布置的各种任务而开展活动,因而难以保证针对性和实效性。症结在于德育核心任务不清晰,以为德育就是组织各种活动,场面够热烈,报告很精彩,德育成果就体现出来了,殊不知德育核心任务是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这个核心把握不住,光有热闹场面,德育工作难有真正作为。

2.德育方式教条化,与学生生活脱节

德育方法以书本知识灌输为主,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由于学生缺乏体验感受,教育内容刻板又抽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不大。实际上,德育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因为传授知识过于高大上,对于儿童阶段的小学生来说,需要理解的内容超出了其年龄范围,使得德育内容流于表面,难以内化到小学生心中。

3.家庭社会影响大,认知与实践背离

家庭是德育教育的起点,社会是德育实践的大舞台,家庭社会对小学生的思想认识有重要影响。经常有这样情况,教师苦口婆心引导一日,学生回家后就因为家长的几句话或几个不经意习惯就把一天的教育成果全抹杀了,或者网络上几个发言、影视剧中的几句台词也足够抵消教师一天的工作成果。当学生认知与实践不一致的时候,必然不能保证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成效。

4.评价机制不完善,约束效果难体现

评价机制是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对小学生道德素质的评价过于表面化,一张纸、几句话就做了鉴定。学校出于各个方面的考虑,很少会在评价上“制造障碍”,总会让学生顺利毕业。由于评价不影响学生升学、参军和就业,缺乏评价应有的约束性,不能激励小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解决小学德育工作中问题的对策

1.明确德育目标,把握工作重点

德育工作的开展必须遵循德育教育规律,并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科学设置德育目标。在设置德育目标时,应根据小学生认知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再过渡到集体性德育目标。而且德育目标应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提高,这样才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应是指导学生如何将道德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小学生自觉实践既是小学德育教育的出发点,而且也是归宿。要让小学生知行统一,必须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只有让学生自己意识到什么对、该怎样做,他们才能自觉践行德育理念。

2.德育回归生活,增进学生体验

远离学生生活,只能让德育变成无趣的说教,不能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在德育工作中一定要让德育回归学生的生活。回归生活就是让学生成为德育课堂的主人,在生活化课堂上实践生活和体验生活。这样的课堂活动依据发展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内容,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负责指导和点拨,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推动活动开展、深化,直至达成德育目标。例如在上《我与自然》课时,以“爱护环境,从我做起”为主题组织学生去附城公园开展“绿行”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自然、爱护自然,并在自然中体会、觉悟和提高,从而懂得爱护环境,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

3.结合学生特点,改善德育方式

开展德育工作时,必须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这样德育活动才能契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此,应当深入了解学生,在这个基础上适当调整德育课程或活动的内容,以使学生感兴趣;还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使课程形式或活动方式与学生心理需要相吻合,让学生在感受到德育内容丰富的趣味、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教育的成效。例如小学生喜欢做游戏,那么就可以将游戏融入德育活动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启迪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爱好,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因为学生在游戏中不仅有情感的交流和体验,还能在游戏中培养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生活态度。

4.家校社区协同,提升德育实效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家庭、社会对学生教育的影响,并争取学生家长与社会的配合,使家庭、社会与学校德育相协调,消除行动不一致产生的减法效应。首先,学校应与家庭联结,通过家长学校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其次,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让学生家长走进校园和课堂,促进学校和家庭围绕共同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最后,学校应与社会联结,寻求社会力量的正面支持。例如利用社会资源设立校外德育实践基地、校外辅导站,参与各种形式社会实践活动等。

5.完善评价机制,强化引导功能

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行为养成,并不能完全依赖小学生的自觉性,德育评价对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和约束功能,所以应通过多种方式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与行为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应当不拘一格,例如教师评、家长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对于小学生来说,评价应以鼓励为主,注重发展性和教育性,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评价应有针对性,根据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优缺点,客观、具体地提出建议,不应笼统下一个结论。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成长,所以评价应因人而异,关注个性差异。

结语

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小学是人生奠基阶段,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小学德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人才的重要使命。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潮的影响,小学德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教育水平,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1]刘秀芳.简论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生活教育,2015(5):62-63.

[2]卢文英.浅谈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以及对策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7(7):227.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德育家庭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家庭“煮”夫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恋练有词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