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自主性游戏的现状及变革
2018-02-23杨瑞红
李 杰 杨瑞红
(1.沈阳市沈河区教育局第二幼儿园 辽宁沈阳 110000;2.沈阳市沈河区文艺路第二小学 辽宁沈阳 110000)
自主游戏是孩子最为喜欢的活动,这是孩子自发的、自主的,没有任何社会功利目的的活动,只为获得满足和快乐体验;也无需教师的刻意组织与要求,但在很多时候,一些刻意追求幼儿游戏水平的目的左右了教师的指导,游戏的意义变得本末倒置,问题重重。
一、幼儿“自主游戏”现实的状态
1.固化的区域与主题。很多幼儿园班级固定的划分了5—6个区域,玩具柜、桌椅、毯子等均有固定的位置。各班游戏主题基本一致:建筑工地、小舞台、娃娃家、小医院、理发店、点心店(奶茶铺)。
2.预设的游戏内容。在每个区域中,幼儿分别挂上了代表角色的挂牌或戴上头饰,每个角色有固定的“忠于本职”的“工作任务”。除了一些固定的角色,基本没有出现幼儿随意走动的行为。
4.单一的摆弄材料,缺乏情境性的交流对话。幼儿的游戏状态没有凸显年龄差异与游戏水平,均为单一地摆弄材料,缺乏一定情境的交流对话,经常出现幼儿因为所处的区域没有生意而发呆的现象。
二、实践变革及启示
案例:大班自主游戏----第一次游戏
老师:孩子们,平时你们是怎么玩游戏的?
幼儿A:挂一个牌,然后到点心店或是其他几个地方就开始玩。
老师:今天,游戏与平时不一样,不需要挂牌,老师只说两个要求:一是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老师带来了很多的报纸和纸盒,你们在游戏的时候可以随便使用;二是注意安全就行了。[1]
这些话一说完,孩子们很惊讶,迅速四散走开,几个男孩迅速拿着一些木质积木在地面上摆了起来,一群孩子在教室中央走动,兴奋了两分钟后,活动现场状态:1个孩子来问是否可以剪纸,得到肯定答案后,12名幼儿开始坐在不同的地方剪纸;5名幼儿取用了纸盒,将纸盒平铺在地面上,1名幼儿哼唱歌曲,歌曲一停,开始抢盒子,是“抢椅子”游戏的变形;1名幼儿去取了报纸,并拿着报纸在教室内走动,喊着“卖报纸”,“买报纸”的幼儿接过报纸的同时,将空着的手放进“卖报纸”幼儿的手中,意思是“付钱” 4名幼儿取报纸,并将报纸放在盒子内,进行“卖报纸”;2名幼儿用木质积木造房子,一边建构,一边用一根长木头作为榔头敲一下;4名幼儿围坐在桌子边进行雪花片的建构,4人无语言交流,自己搭建;6名幼儿在地面放置四块积木,盘坐着,人手一块长积木,用长积木在四块积木边进行敲打,哪边的积木先倒地,哪边算赢;还有2名幼儿在教室内徘徊了10分钟,没有和同伴一起游戏,也没有取用任何游戏材料,一直处于寻找的状态。10分钟后也开始剪纸。[2]
情况综述:教室内的玩具柜和桌椅从游戏开始到结束基本都维持原状,一些柜子都靠在墙边,近一半的孩子在剪纸,所坐的桌子都没有摆放好,全体孩子所用到的材料是积木、手工纸、剪刀、桌椅和纸盒、报纸,日常自主游戏时的大多数材料都没有被运用到。
情况分析:孩子们在突如其来的“自主权”面前,表现出兴奋但不适应,长期被规则约束的孩子无法大胆的想象究竟哪些是可以的。
第二次游戏:
在第一次游戏的基础上,基于幼儿因游戏场地与要求过大的变动而行为受限的问题考虑,第二次游戏除了安全的要求外,老师将区域和玩具柜、桌椅等恢复成日常游戏的状态,并提示幼儿可以自己选择是否需要挂“角色”牌。
幼儿出现截然不同的状态,期初一半的幼儿跑到挂牌处,老师说:也可以不挂牌的,想玩什么就玩什么。除了三名幼儿留下坚持挂牌外,其余幼儿一哄而散,这三名幼儿中,其中两名就是在第一次游戏中前10分钟没有开始游戏的,此刻孩子脸上流露出的是终于找到游戏“归属”的满足感。活动现场状态:1.“卖报纸”,五名幼儿利用纸盒和报纸,进行卖报纸的游戏。在将报纸卖出时,以语言和动作完成付钱,没有实质的钱币。2.建构木质积木,两名幼儿用木质积木造房子。T:你们在做什么?C1:在造房子。T:为什么要造房子?C1:可以卖房子。C2:造了房子自己住。3.建构雪花片等塑料积木,四名幼儿围坐在桌子边进行雪花片的建构,四人有语言交流,介绍了自己所搭的物体是什么。4.“剪纸”,十名幼儿围坐在三张桌子边,利用剪刀和手工纸进行剪纸游戏。5.“制作钱币”,八名幼儿利用报纸和记号笔进行钱币的制作。钱币的形式:有圆形的钱币、有大小不一的长方形钱币。在钱币上有不同的数字。C1幼儿在钱币上依次写上数字,数字从小到大。T:你们在做什么?C1:在做钱。T:做钱来干嘛?C1:用来买车。C2:我们可以买报纸。
虽然在第二次游戏中,并没有看到孩子们大胆运用材料创生游戏内容,但就8名幼儿制作“钱”的活动,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制作”区别于平日游戏中在点心店捏橡皮泥“制作”的不同,虽然所看到的形式和内容是相仿的,但背景意义截然不同,这是孩子们自发的,充满乐趣的,他可以大胆的在报纸上写上很大的数字变成钱的金额,可以随便怎么剪,这些均由孩子决定,这就是“游戏自主性”的体现。[3]
三、“变革”带来的启示
1.适当提供半成品材料。在游戏中,不需要老师预设材料的玩法和游戏的过程,要肯定孩子所创造的新颖的游戏方式与内容,所以在提供材料时,对中大班的孩子来说,半成品或一些游戏指向不明的材料更能刺激幼儿想象,从而激发他们探究游戏内容的兴趣。
2.游戏区域、材料、规则的可变动性。孩子是游戏的“主人”,游戏的场地与内容他们有决定权,只要在安全大前提、同伴认可的基础上,孩子可以自己变动玩具柜、地毯等一切区域内的东西。游戏规则同是如此,孩子之间可以共同确立规则,这一规则甚至可以在不同时间段进行变更,只要游戏的双方觉得合理并认可,那就不需要教师这一游戏的“第三者”的介入。
[1]《角色活动区的设计与应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邱学青,《关于儿童的自主性游戏》[J],学前教育研究1994-2012.
[3]《3—6岁游戏活动教师参考用书》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