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失”“失之”辨
——以“有失偏颇”“失之偏颇”为例
2018-02-23张瑶
张 瑶
(辽宁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110036)
一、引言
周海婴所著《鲁迅和我七十年》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但是对于母亲的无端指责,我觉得这位前辈不仅太伤人,失之于厚道,简直是在信口污蔑人。”宋玉柱认为该句中“失之于厚道”的说法没能表达出作者的原意,反而把话说反了,应改为“有失于厚道”[1]。规范的表述究竟应是“失之于厚道”还是“有失于厚道”?众说纷纭。类似“有失”和“失之”混用的情况还有很多,现举数例如下。
1.这篇文章的立论失之偏颇。(《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偏颇”例)
2.仅以貌择偶,甚至“差一厘米都不行”就未免有失偏颇。(《中国青年报》1981年12月6日第一版)
3.以上所论世故,用“学问”概括有失偏颇,但世故之学,毕竟有大学问的。(《语文新圃》2001年第3期《世故的学问》)
4.网上把(小学生)入学率作为人口流失的佐证有失偏颇,应考虑生育率、老龄化等众多因素。(《人民日报》2017年3月29日第3版)
5.有些人看问题,不是将其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作综合和长时段考察,而是以偏概全、以今况古,难免得出有失偏颇的结论。(《人民日报》2017年2月20日第16版)
以上都是“有失偏颇”和“失之偏颇”混用的情况,究竟使用哪个词语才是规范、正确的呢?下面我们从词语的内部着眼,重点分析两个词语的差异,从而辨析两个词语的正误。
二、“有失偏颇”和“失之偏颇”的词义分析
要想正确掌握一个词语的含义,落实词语中每个字的意思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就会犯囫囵吞枣的毛病。下面我们从组成词语的各个字的字义入手,分析一下“有失偏颇”和“失之偏颇”两个词语的意思。
(一)“有失”的词义分析
“有”字有两个常用义项:(1)表示存在;(2)虚化动词,相当于类词缀。《诗经·国风·豳风》云:“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其中的“有”是类词缀,王力在其《古代汉语》中称之为动词词头[2]。《说文解字》“失”字条说,“失”,纵也,从手乙部[3]。《说文解字注》“失”字条云,失,纵也。纵者,缓也。一曰舍也。在手而逸去为失[4]。可见,“失”的本义是失掉、丢失。《韩非子·观行》:“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先主方食,失匕箸。”两者中的“失”都是“丢失”之义。之后,“失”由其本义引申出“错误”“过失”的意义,“唯恐有失”“言多必失”“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成语中的“失”就是这个意思。
“有失”有两个义项:第一,“有”是动词,表示存在;“失”是名词,错误、过失的意思。“有失”是动宾结构,后面不能附加其他成分,其他成分只能附着在前面,如“唯恐有失”。第二,“有”作为动词词头,没有实际的意义,“失”是动词,失掉、丢失之义,“有失”是后附加结构,后面加宾语,如“有失全面”“有失公允”。很明显,“有失偏颇”属于“有失”结构的第二个义项。
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有失偏颇”的词义。“有失偏颇”就是失去偏颇,没有偏颇,没有偏向某一方面,即很公正很全面之义。《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指挥棒”开始转向……》有这样一段话:“我认为,把语文素质教育的生命力仅仅寄托在考试改革上,有失偏颇。”作者在该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不是肯定考试改革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而是有否定意味,所以这里用“有失偏颇”与实际想表达的意思有出入。
(二)“失之”的词义分析
“失”在这里有三个义项:(1)失掉、丢失,如失地、失民、失物、失明。(2)差错、错误,如“失之毫厘”即差错在于毫厘。(3)缺乏,不足,在某方面存在缺陷[5]。“之”有两个义项:(1)代词;(2)结构助词,凑足音节,无实际意义。
“失之”有两个组合义项:第一,“失”取本义“丢失”“失去”,“之”是代词,代人或者代事,“失之”是动宾结构,如“失之武断”的“失之”,“失之空谈”的“失之”;第二,“失”是“缺乏”“在某方面存在不足”之义,“之”是结构助词,无实际意义,这里的“失之”不属于任何结构,因为“之”是结构助词,无实际意义,整个“失之”仅仅相当于一个动词“失”。“失之偏颇”属于“失之”结构的第一个义项,“偏颇”属于补语,补充说明宾语“之”。例如:俗世是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文人总是失之偏颇,要么双目圆睁,要么两眼紧闭。(《人民日报》2015年3月15日第24版)这里的“失之偏颇”就恰当地表明了文人对俗世的看法总是偏向某一方面,要么过于关注,要么视而不见。
三、“有失偏颇”和“失之偏颇”的结构功能分析
“有失偏颇”和“失之偏颇”之所以混用,是因为大部分人不了解两个词的内部结构,不清楚语义,所以不能辨别正误。“有失偏颇”和“失之偏颇”的内部结构不同,前者是动宾结构,后者是中补结构。
(一)“有失偏颇”的结构功能分析
宾语是谓语动词涉及的对象。宾语大致可分为受事宾语、施事宾语和中性宾语。受事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支配、涉及的人或事物,包括:动作的承受者,如“割麦子”的“麦子”;动作的对象,如“感谢你”中的“你”。施事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主动者,可以是人或自然界的事物,例如“来了一位客人”中的“客人”。中性宾语表示施事、受事以外的宾语,即非施非受宾语,例如“上年纪”中的“年纪”,“出风头”中的“风头”等[6]64-71。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有失偏颇”的结构关系。“有”作为动词词头,没有实际意义,“失”是动词,失掉、丢失之意,“有失”是后附加结构,后面加宾语。《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偏颇”一词的解释是偏于一方面、不公平。很明显,这里的“偏颇”是谓语动词“失”的宾语,具体来说是宾语中的中性宾语,既不表示施事,也不表示受事,因而“有失偏颇”属于动宾结构。由此可见,“有失偏颇”的词义是没有偏于某一方面,即很公正。试看例句:“自爱无疑包括爱护自己的生命,但将自爱的内涵和外延只限于此,便有失偏颇。”(《解放军报》1992年9月28日第1版)不难看出,这段文字是想表达仅仅把自爱局限在爱护自己生命的这种想法不太大度。这里的“有失偏颇”不仅不符合文意,而且恰恰与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反。
(二)“失之偏颇”的结构功能分析
补语可以用来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趋向、数量、时间、处所、可能性,或者说明性状的程度和人、物的状态,一般由谓词性词语充当。结果补语是补语的一种。结果补语表示因动作、行为导致的结果,这类补语常用的是形容词,少数用动词和动词短语。例如“这个字写错了”,“错”是“写”的结果。“写”的结果可以是错误的,也可以是正确的,因此这里的“错”补充说明动作“写”的结果。此外,结果补语不一定指向中心语,有时指向主语或者宾语[6]64-71。例如,“我们打赢了球”这句话,“赢”指向宾语“球”。
现在我们来分析词语“失之偏颇”。“失之”是动宾结构。在词语“失之偏颇”中,“失”是动词,“之”是动词“失”的宾语,“偏颇”是结果补语。只是这里的“偏颇”语义不指向动词“失”,而是指向宾语“之”,这和“我们打赢了球”的“赢”的语义不指向动词“打”而指向宾语“球”的道理是一样的。
“失之偏颇”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前半部分是“失之”,动宾结构,后半部分是一个词“偏颇”。“失之偏颇”是中补结构,“失之”是中心语,“偏颇”是补语,“偏颇”的语义指向代词“之”,补充说明“之”(这件事情)的性质或结果。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失之偏颇”的语义。
四、组合功能分析
每个动词都有相应的语义特征,也有相对应的搭配习惯。如果一个词语内部的前后搭配不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前后矛盾,这个词语是站不住脚的。分析一个词语的组合功能其实就是从词语内部的语义特征入手,探讨其搭配是否符合人们的语言认知习惯。下面我们从“有失”和“失之”的组合功能入手,分析“有失偏颇”和“失之偏颇”两个词语究竟哪个的搭配存在问题。
(一)“有失”的组合功能分析
我们还看上面举过的例子:“某些人看问题,不是将其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作综合和长时段考察,而是以偏概全、以今况古,难免得出有失偏颇的结论。”(《人民日报》2017年2月20日第16版)不难看出,该报道想表达的是,由于一些人看问题以偏概全、以今况古,所以得出的结论是不全面的。这里所用的“有失偏颇”是想表达结论不全面,偏于某一方面。我们分析一下“有失偏颇”承载的是不是这个意思。“有失”是后附加结构,后面加宾语。“有失偏颇”整体是动宾结构。既然是动宾结构,我们先找出动语(谓语)和宾语。这里的谓语是“失”,宾语是“偏颇”,合起来的意思自然是失去偏颇,即不偏颇,也就是很全面、很公正的意思。想表达正面的想法应该用“失”+贬义词,想表达反面的含义应该用“失”+褒义词/中性词,这是由“失”的语义特征决定的。回到上述例子,我们应该把词语“有失偏颇”中的“偏颇”换成它的反义词“全面”,这个例子就改成“某些人看问题,不是将其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作综合和长时段考察,而是以偏概全、以今况古,难免得出有失全面的结论”了。这种表述才更符合报道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要想表达反面的意思,只能用“有失”+褒义词/中性词,比如“有失公正”“有失厚道”“有失大度”“有失热情”“有失宽容”“有失敦厚”“有失谨慎”“有失准确”等。
(二)“失之”的组合功能分析
试看例句“贫困地区多是偏远农村,对那些特殊区域的民生民情如不了解,评估也就难免失之公正”。(《人民日报》2016年2月24日第5版)。该报道想表达的意思是如果不了解民情,就不能呈现客观全面的评估结果。不难看出,编辑把 “失之公正”理解为偏于某一方面,没有客观公正的含义。那么“失之公正”在这里能承载这样的含义吗?我们从“失之”的组合搭配上分析一下这个词语。“失之”是动宾结构。既然是动宾结构,那就和“有失”+褒义词/中性词的结构是一样的,因为后者也是动宾结构。“失”的语义特征使得如果想表达失去一件事情或者东西,我们只能用“失”+褒义词/中性词,这里的褒义词或中性词就相当于“失之”中的代词“之”。因为二者不论是结构上(都作宾语)还是词义上(都是褒义或中性义)都是一致的。“失之”后面紧跟的成分是补语,补充说明前面的中心语“失之”。在中心语已经表明了内在语义指向(“失之”,失去了什么)的前提下,补语自然得和前面的中心语保持语义特征一致,即中心语是“失之”,其后紧跟的补语必须是贬义词,如“失之粗心”“失之不慎”“失之疏忽”“失之健忘”“失之过宽”“失之拘谨”“失之呆板”“失之武断”“失之轻浮”“失之荒谬”“失之草率”等。
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应该把“失之公正”中的“公正”换成贬义词“片面”,就变成了“贫困地区多是偏远农村,对那些特殊区域的民生民情如不了解,评估也就难免失之片面”。如此一改,才符合该报道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类似误用的例子在媒体中屡见不鲜。例如:
1.中学文言文教材,“相”字句,共六十五例。考其于句中之意义、用法亦颇异,然觉注释每失之详实,多未能尽其意。(《中学语文教学 》1982年第1期《中学文言文中的“相”字》)
2.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在社会上长期受歧视,挪威一些法律规定对他们也失之公平。(《人民日报》2007年3月5日第3版)
3.他能求证于汉使者,这也说明他尚有求知的精神。将“夜郎自大”套在他头上两千多年之久是失之公允的。(《文艺点评》2009年11月3日第20版)
4.当然,通俗的前提是准确,因为通俗而失之准确,也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人民日报》2014年9月2日第7版 )
上述的例子中的“失之详实”“失之公平”“失之准确”均属于词语前后自相矛盾,“详实”“公平”和“准确”怎么能充当“失之”的补语呢?
(三)“有失”与“失之”的互相转化
例句“不是将其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作综合和长时段考察,而是以偏概全、以今况古,难免得出有失偏颇的结论”(《人民日报》2017年2月20日第16版)除了将“有失偏颇”改成“有失全面”之外,还可以将“有失偏颇”改成“失之偏颇”。再看例句“贫困地区多是偏远农村,对那些特殊区域的民生民情如不了解,评估也就难免失之公正”(《人民日报》2016年2月24日第5版)。它也有两种改法,“失之公正”既可以换成“失之片面”,也可以换成“有失公正”。上面我们提到过“有失”+褒义词/中性词、“失之”+贬义词。正因为这样,我们分析出例句中的“有失偏颇”和“失之公正”是错误的。既然例句的错误有两种改法,说明这两种改法的意思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有失+褒义词/中性词”可以转化成“失之+贬义词”,二者的意思是一样的。当然这里转化的前提是“有失”后面的褒义词和“失之”后面的贬义词要构成一个反义义场,如“失之粗心”可以换成“有失谨慎”,但不能换成“有失热情”。
五、结语
本文基于各大媒体对“有失偏颇”和“失之偏颇”混用的现状,从词义、结构功能、组合搭配三个方面分析了“有失”和“失之”的深层内涵。从词义看,“有失偏颇”是失去偏颇即很公正很全面之义,与整体句子所表达的含义相左;而“失之偏颇”与“有失偏颇”相反,与句义一致。从结构功能看,“有失偏颇”是动宾结构,“失之偏颇”是中补结构。从组合搭配看,“有失”后面搭配的宾语是褒义词或者是中性词,而“失之”后搭配的补语应该是贬义词。于是我们得出结论:很多媒体中出现的“有失偏颇”属于误用,正确的表达是“失之偏颇”。此外,“有失”结构和“失之”结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失之偏颇”可以转换成“有失全面”。
[1]宋玉柱.“失之于”和“有失于”[J].语言新观察,2002(5):22-23.
[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2:496.
[3]许慎.说文解字(现代版)[M]. 徐铉,王宏源,校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81.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11.
[5]王同亿.中华字典[M].海口:三环出版社,1990:897.
[6]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