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语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8-02-23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 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牟 瑛
□ 马来西亚世纪大学孔子学院 陈明辉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多种语言和多元文化的国家。在全国的30多个种族中,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是人口最多的三个种族。其中,马来人约占67%,华人约占24%,印度人约占7%。马来人的母语为马来语,华人的母语为华语(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汉语标准语被称为华语),印度人的母语为淡米尔语。而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说,马来语为国语,是马来西亚的官方语言。由于其曾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原因,所以在马来西亚英语是各种族之间的通用语言,而华语是当地华人沟通的共同语,淡米尔语则主要用于印度裔人群之间的交流。自19世纪初至今,马来西亚华语教育历尽坎坷,但在各界华人的共同努力下,从未中断。除中国以外,马来西亚是唯一拥有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系列完整的华语教育体系的国家,这是马来西亚华人的骄傲。但马来西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极力推行“一种语文、一种源流”的单元化教育目标,通过各种途径加强马来语作为国语和唯一官方语言的地位。因此,马来西亚的华语教育可以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一、马来西亚华语教育现状
1.小学阶段。在马来西亚的教育体系中,小学由公立和私立两部分组成,以公立为主,另外还有为数不多的普通私立小学、国际学校和宗教学校。公立小学分为国民小学和国民型小学。国民小学完全由政府拨款,以马来语为教学媒介语。国民型小学又分为国民型华语小学(简称华小)和国民型淡米尔小学(简称淡小),其中华小目前约有1290所。华小以华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但马来语为必修科目,学时不能低于政府所要求的时间。以现在华小一年级的周课时为例,华语周课时为360分钟(12节、每节课30分钟),马来语为300分钟(10节)。另外,英语为必修的第二语言,课时约为华语的一半。因此,华小的学生必须同时学习三种语文,课业负担相较于国小的学生要重很多。为了应付繁重的课业,华小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大大减少,课外阅读时间寥寥无几,从而导致了华小学生的华语写作水平不断下降,对华语的掌握也不够深入。
华小的毕业考试内容有马来语 (两个科目)、华语(两个科目)、英语、数学、理科等7个科目。考试成绩分为A-E五个等级,A、B、C为及格,D、E为不及格。华小学生在考试中如果马来语科目不能取得C级以上的分数,需要再接受一年的马来语教育才可升入中学。
华小虽名为公立小学,但与国小的待遇相差甚远。目前华小所招收的学生约占马来西亚小学生的20%,但所得的发展拨款仅占政府对小学总拨款的2%,很多华小都是靠华人社团的资助才得以维持下去。即便如此,华小向来是马来西亚华裔子弟接受基础教育的地方,高达90%的华裔学生在华小接受过教育,从而奠定了马来西亚华人的华语基础。
但是,近年来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新趋势,越来越多的非华裔学生选择就读华小。根据笔者实地调查了解,目前华小的非华裔学生平均占到了18%的比例,个别华小(如吉隆坡的侨南华小)的非华裔学生已经达到了30%。非华裔学生选择华小的主要原因有的是就近原则,有的是因为家长看重华小的教学质量,有的是家长看到了华语的应用前景。这种新趋势给华小的华文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避免被扣上种族歧视的帽子,同时也为了巩固华小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华小对非华裔学生来者不拒。但在实际教学中却面临着诸多难题,目前最突出的就是以母语还是以第二语言教学的方式来教授华语的问题。教学对象的改变要求老师们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甚至在教学心态等方面都要做出调整,这对老师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在非华裔学生日益增多的情况下,有些华裔家长担心华小变质,也对华语教学的质量提出了质疑,从而把孩子送到了以英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国际学校或私人学校。
2.中学阶段。马来西亚的中学教育以公立的国民中学(简称国中)和国民型中学为主,学制为5年。国中使用的教学语言是马来语,英语为必修的第二语言,华语和淡米尔语等为选修课,选修人数超过一定数量方可开课。国民型中学以马来语和英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学生主要来自华小和淡小。国民型中学目前每个星期有5节(约200分钟)华语选修课。
除了国中和一些国际学校及普通私立学校外,目前马来西亚还有60所华文独立中学 (简称独中),学制为6年。独中是马来西亚华语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马来西亚政府“单元化”语言教育政策挤压下在华语教育体系内产生的特殊教育现象,是华人社团和当地华人多年来不断努力的结果。马来西亚政府不向独中提供任何的财政支持,完全由马来西亚的华裔民间赞助维持,学生自行承担学费。
但到目前为止,马来西亚政府仍然不承认独中的文凭。因此,独中毕业的学生不能进入马来西亚的公立大学,只能就读私立大学或出国就读。如果想进入公立大学,独中的学生必须在第五年(中五)的时候参加政府举办的马来西亚教育文凭考试,即SPM。SPM的必考科目有马来语、英语、伊斯兰研究、道德教育、历史、数学和科学。除了英语外,数学和科学可选用英语或马来语作答,其他科目必须用马来语作答。选考科目的考试语言也基本上是马来语。通过SPM后,独中生可进入大学先修班接受2年的大学预科教育,然后再参加全国统一的高级教育文凭考试,即STPM,而后才能有机会进入公立大学。STPM是以马来语作为考试语言的,因此对独中生是非常不利的。相比之下,国中的学生只需在中五通过SPM即可进入大学先修班,一年后,不需再参加STPM即可进入大学学习。
为了培养更有竞争力的毕业生,同时为了适应马来西亚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国情,独中规定马来语、英语、华语为学生的必修必考科目,要求学生掌握三种语文基础。因此,独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要比国中的学生重得多。
在这种教育政策的影响下,绝大多数的华小毕业生选择到国民型中学就读。据统计,每年由华小毕业后选择升入独中的学生只有2%。
3.高等教育阶段。就高等教育而言,马来西亚目前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以华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大学。因为根据马来西亚政府的规定,除语言相关专业外,任何使用非英语或非马来语教学的专业都不能获得高等教育部的办学许可,即使是华社自办的高校亦是如此。
目前,在马来西亚由华人社团自办的高校中有较大影响力的有3所,分别为1990年成立的南方大学学院、1997年成立的新纪元学院和1999年成立的韩江学院。这3所学校中均设有中文系,各系学生都必须学习中文,而且必须及格才能毕业。但在教学媒介语上,除中文、中医等学科外,多以英语授课。而且根据马来西亚政府规定,以华语授课的专业,马来语和马来文化也必须是必修课。
在重重阻碍下,马来西亚不可能有纯粹的华文大学。由于教育部对教学媒介语使用的限制,这三所学校有时不得不采取灵活的对策以应付高等教育部的审查。它们只能在坚持华语教育的本质、使命以及马来西亚政府的要求之间寻求一种无奈的平衡,从而形成了一种在学术上重视英语,按政策要求兼顾马来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华语的折中之路。
二、马来西亚华语教育呈本土化发展趋势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为了保留和传承中华文化,近200年来,马来西亚华人为维护华语教育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使华语教育在马来西亚得以保留完整的体系。
但随着中国移民逐渐获得马来西亚国籍,华侨转化成了华人,成为了马来西亚的公民,华人的国民意识也逐渐增强,绝大多数华人已乐意并自然地认同自己作为马来西亚公民的身份,对马来西亚本土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认可也逐渐提升。对于华语教育,在马来西亚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影响下,出于维护自身利益或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等考虑,华人团体在与当局政府的博弈中也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华文教育逐渐走向本土化。实际上,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华语课本的内容已有了重大改变。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华语课本不管是内容方面还是思想意识和所选课文的作者方面都具有非常浓厚的中国色彩,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华语课本中属于马来西亚本土文化、本地作者和本国思想意识的内容逐渐增多,从约占三分之一逐渐增加到了现在的二分之一。其他的部分则主要是讲解语文知识和一些华人的伦理道德。可以说,现在的马来西亚华语教育和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学的关系已经不大,已经实现了本土化的转型。其目的已经与马来西亚政府的要求相一致,也就是在学习华语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国民认同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以达到促进全民团结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