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央视《新闻联播》看新闻栏目的变化与创新

2018-02-23

新闻传播 2018年16期
关键词:负面新闻新闻联播时政

(农垦绥化管理局广播电视局 黑龙江 152000)

中国王牌新闻栏目中央电视的《新闻联播》自开播以来,一直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发生着变化,从一名出镜播音员到两名出镜播音员,从录播到现场直播,从录制同期采访到现场连线外景记者,从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排名先后决定新闻编排顺序到以新闻的重要性来编排新闻顺序。虽然这些变化只是内容和形式上的细微调整,但也仍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您家现在仍传承着怎样的家风?”“您对幸福的定义是什么?”“新的一年您的愿望是什么?”一个个贴民生、接地气的话题让我们感受到了《新闻联播》变得更加柔软,更加亲民。大量的图表、动画的使用也让一个个呆板无趣的数字变得鲜活、生动。

一、新闻头题的变化与创新

(一)头题编排向民生新闻倾斜

多年来,国家领导人的公务活动和中共中央召开的会议一直占据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题的位置,自2012年央视《新闻联播》改版后,民生类新闻占据《新闻联播》头题的次数越来越多,例如2013年1月3日的新闻头条《严寒中创造温暖》展现的是在严寒中坚守岗位的特殊群体。1月5日播出的新闻头条《走基层·曹家巷拆迁记》等民生类新闻都从观众需要出发,这样的头题编排更加贴近观众,为观众们所喜欢。

(二)头题质量的不断提高

为保证头题的质量,新闻编辑会定期对《新闻联播》头题进行有前瞻性的策划,央视的“新闻头题编委会”就是针对提高新闻头题质量而专门设立的,其作用和效果十分突出。例如2015年推出“砥砺奋进的五年”、“新常态下怎么干”,2016年推出“发力供给侧”、“健康扶贫在基层”等系列报道和专栏,这些新闻专栏和头题都是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进行精心策划后推出的,对社会舆论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这些变化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观众对《新闻联播》的关注度,同时又保证了新闻头题的质量,提高了《新闻联播》的影响力。

二、内容的变化与创新

(一)民生类新闻的时长和条数显著增加

与民生类新闻显著增加相对应的是时政新闻的减少,2012年以前,领导走访、政策解读、各种会议类的新闻时长占《新闻联播》总时长的40%左右,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出台八项规定改进工作作风,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按照中央要求,没有特别重大的时政新闻,民生报道可以放在重要位置甚至头条位置。基于中央的这一决定,2012年改版后的《新闻联播》中,时政新闻的数量大幅度减少,时长由40%压缩到16%左右,而扶贫、生态、春运、雾霾等民生类的新闻数量和时长得到显著增加。特别是记者走基层类的报道,让民生新闻更加贴近百姓的生活,更能与观众产生共鸣,在社会中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二)采访同期更加真实接地气

以往的《新闻联播》中采访内容多是积极的、正面的,而现在也时常会出现一些不满和抱怨的声音,比如买菜的阿姨说“菜太贵了,你也反映反映呗”。还有内蒙古一个正在做作业的小朋友抱怨说“很累,干嘛要出那些怪题呢?我还是一个6岁的孩子,干嘛呀”天真的话语简直要把观众们萌翻了。2017年“五一”期间,《新闻联播》中推出的新栏目“晒晒我这行”不但将话语权交给了劳动一线的工人们,还让他们拿起了自拍杆自己记录本行业的劳动成果。画面中电力工人用手机拍摄、解说操作喷火清障无人机对电线上的缀物进行清理,垃圾填埋工人介绍工作现场和对行业的展望,这些质朴的现场同期让观众们一起感受到了他们那份写在脸上藏在心中的劳动的快乐。这些关注民生的话题从小处入手,能够将观众很快带入,以百姓为主导的画面和同期更能反映真实的民生问题,不一样的声音让新闻变得更加真实,更加亲民,也能引领观众对国家相关政策和各行各业发展情况进行关注。

(三)负面新闻的数量增加

负面新闻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它是新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闻联播》多年来一直给大家留下一片和谐的印象,鲜有负面新闻,这和《新闻联播》中负面新闻的比例较低有关。而近几年,《新闻联播》中负面新闻的比例在不断增加,突发的地震、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中纪委查处官员违纪违规事件通报、新闻违法违规典型案件通报,民生方面的严重雾霾、农民工讨薪难、兽药滥用抗生素等负面新闻都公开透明、迅速及时地在《新闻联播》中进行了报道。客观公正地反映这些负面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正问题才是一个国家和新闻媒体的责任。这些负面报道的增加不但没有影响《新闻联播》积极正面舆论引导作用,反而提升了作为中国王牌新闻栏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强化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这也表明了《新闻联播》在处理负面新闻的方式方法上一直在不断进步和成熟。

三、表达方式的创新

(一)新闻语言口语化

《新闻联播》的语言多年来一直给人以呆板、生硬的印象,那么,如今的《新闻联播》语言都有哪些改观呢?近两年来,《新闻联播》语言给我们的第一个直观感受是新闻语言更加亲民、接地气了。由于网络新媒体的普及,新语言、新词汇层出不穷,新闻语言也在不断向新媒体学习,说观众听得懂的话、口语化。大家一定记得2014年元旦那天的《新闻联播》中主播的那段话“朋友们都在说,2013就是爱你一生,2014就是爱你一世!那就让《新闻联播》和您一起传承着一生一世的爱和正能量吧!”这种对网络语言的借鉴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与点赞。表达明确又灵动鲜活的语言能够拉近新闻与观众的距离,是最好的新闻三,贴近的方式,也是广大新闻从业人员应该追求的一种改变与创新。除了学习、借鉴网络语言,中视《新闻联播》还创造了一些流行语。例如“只为多看你一眼”“您所传承家风是什么”“厉害了我的国”等。这些流行语引发了大家讨论的话题,同时又能唤醒大家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思考,激发新时代人们的爱国情绪。

(二)时政新闻民生化

用比较轻松的方试来表达主旋律的新闻内容。虽然时政新闻在《新闻联播》中的时长和数量都减少了,但如何能让时政新闻短而精,变得更加地亲民是央视《新闻联播》改变创新的方向。对此,央视的《新闻联播》采取了改变新闻采写形式的方法,用记者走基层方式让时政新闻民生化,例如在《新闻联播》中,领导在节日期间走访节目播出后,采取记者走基层的方式进行后续报道。让记者走近被走访的百姓进行新闻回访,将话语权交给老百姓,用话筒记录他们口中、心中的领导走访的情况。百姓最朴实的语言构建出的领导亲民形象要比播音、画面语言更生动与鲜活,也让《新闻联播》的内容和形式更加接地气。

(三)数字内容形象化

在新闻中,一些总结性的数字内容可以说是十分乏味的,尤其是一连串反映国民经济的数字,再加上晦涩难懂的经济名词,观众听后或是一头雾水,或是听完什么都记不住。为了让数字更生动化、形象化,央视《新闻联播》将这类含有大量数字内容的新闻画面加入了图片、动画、图表进行补充,让这些呆板的数字变得更加地生动与鲜活。例如2018年4月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有一条新闻《央企一季度经济运行开局良好》,新闻中“累计营业收入、平均资产负债率、成本费用占收比、人均劳动生产总值”等一系列经济学专用名词及数据都采用动画图表的方式进行了展现,“机械、电力、商贸、建筑、煤炭、石油石化、交通运输、智能制造、卫星遥感”等领域也采用图片加数字的方式,流畅、生动的动画让人对经济学名词和数字一目了然,加深印像的同时也让新闻变得更加好看,更加容易记住,这些改变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也带动了地方台新闻节目的改进和创新。

(四)新闻头尾变得丰富、生动

央视《新闻联播》开头的传统方式是先进片头曲,然后接主持人播报当天新闻的主要内容。近几年,逢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新闻联播》的开头就出现了变化,例如2017年春节当天的新闻就是片头曲结束后紧接着一组全国各地迎新年的实时画面,有广州人民逛花市、内蒙古哨所年夜饭、山东台儿庄古城的烟花、上海豫园的花灯等,人们张灯结彩逛花市、放烟花、舞长龙的画面加上当地一年各业发展成果的画外音,让《新闻联播》的开头显得灵动鲜活。在2017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新闻联播》的结尾一改往日的主持人简单的结束语,而是用一组各国各地实时的月色美景作为结尾画面。“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伴着主持人对国外观众和全国人民的节日祝福,《新闻联播》在舒缓的音乐中结束。这些灵活生动的创新处理方式,将中国传统节日气氛渲染得恰到好处。

新闻栏目的变化与创新是一个向前向上的过程,在新媒体不断涌现、信息大爆炸的年代,万众瞩目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一步步推陈出新,适应了环境也引领了潮流。各地市的新闻节目纷纷效仿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融合再创新。作为新闻人,我们应该不忘初心,不断思考时代需要什么、百姓需要什么。因为一个节目的好坏,内容形式是否顺应对代需求,老百姓最有发言权。

猜你喜欢

负面新闻新闻联播时政
负面新闻对债券利差的影响
“抖”起来了!央视《新闻联播》入驻短视频平台的分析与思考
“负面新闻”导写及例文
互联网负面新闻偏好对患方信任的影响——基于网络新闻大数据与CSS2013的实证研究
《浙江新闻联播》 一路坚守 一路蜕变
热血奔跑的十年 浙江新闻联播团队
网络负面新闻及其传播特点分析
时政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