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服务精准扶贫对策研究
2018-02-23石振河
石振河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山东 德州 253034)
一、服务精准扶贫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强调“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实施“五个一批”扶贫工程,要求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当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任务。
高职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四大基本职能,是助推扶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指导和支持下,各级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积极行动,相继出台职教扶贫的制度和措施,如山东省教育厅出台《山东省职业教育东西协作与对口支援工作实施方案(2017—2020年)》(鲁教职字〔2017〕39号)等文件,高职院校以各种方式实践职教精准扶贫工作,形成如“专业支撑+产业扶贫”“组团式扶贫”等行之有效的扶贫模式。这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实施,增强了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和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有效切断了贫困的恶性循环链。
二、我国目前攻坚扶贫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反贫困从“片区”到县、到“整村推进”,再到精准到户,扶贫政策呈现出从面到点的变化路径。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7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304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289万人;主要分布在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些地区大多散乱小、集体经济空壳、群众增收困难、发展后劲不足,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缺规划、缺资金、缺项目、缺人才。贫困具有长期和动态的特征,以山东省德州市为例,2017年全市扶贫对象需要攻坚脱贫的3.98万人,加上当年新增的、返贫的和已脱贫需要巩固的,数量在10万人左右,未摘帽重点村276个。现价扶贫线是逐年提高的,到2020年山东省的扶贫线大约在4000元左右,按照这个标准测算,到2020年的时候,仍会有相当一部分困难群众无法实现脱贫。综合这些因素,各地脱贫攻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必须下真功夫,把精准扶贫任务落到实处。
三、高职院校服务精准扶贫的优势
(一)人才优势
高职教育是一种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教育模式。截止2018年9月,全国共有高职院校1388所,专任教师40余万人,拥有一支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开展对口支援和扶贫工作的人才资源。
(二)科技优势
2018年全国高职院校“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达60%以上,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能够帮助贫困地区解决生产和科技难题,为农民致富保驾护航,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三)专业优势
高职院校招生数量大,办学时间长,紧密依托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专业(群),校地产教融合、供需融合、要素融合、价值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
四、高职院校服务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扶贫对象的思想观念需要更新,内生发展动力不足
据调查,农村贫困人口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大多数缺乏生产技能,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这些因素影响了帮扶项目的推广。因此,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帮助贫困人口建立与现代发展相适应的观念、树立依靠自身力量实现脱贫发展的信心是当务之急。
(二)高职院校积极主动服务意识不强
高职院校服务精准扶贫的时间较短、经验不足,有些院校重视程度不够,存在少数帮扶干部工作作风不够扎实,不能主动深入基层帮贫困群众协调解决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问题,缺乏实际措施和成效。另外,政府部门缺乏配套措施,使帮扶政策不能及时落地,也影响了帮扶者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
(三)高职院校服务精准扶贫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高职院校服务精准扶贫的理论研究较少,缺乏实践经验总结,服务精准扶贫的措施尚不够成熟。高职院校如何因地制宜开展贫困人口学历教育、技能培训以及对口帮扶等措施仍是高职教育需要探索实践的问题。
五、高职院校服务精准扶贫的对策
(一)强化高职院校精准扶贫主体责任
为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高职院校应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校(院)长任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要负责分解落实扶贫工作任务,并对上级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督办。坚持学校统筹协调,教学系(部)抓落实,建立学校、系(部)、班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职业教育扶贫新格局。
(二)实施特色专业体系建设计划
根据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需求,瞄准贫困地区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结合学校实际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办好一批社会有需求、办学有质量、就业有保障的特色(品牌)专业,建立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高度融合的专业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批对接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的新兴专业应运而生,通过专业对接产业,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不断推进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和生态产业持续发展。
(三)加强农村贫困对象技能培训
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建立适合贫困对象需求的多元化农村教育和技能培训制度,有计划地实施贫困地区各种职业教育培训工程,提升脱贫人口人力资本。推行校企融合、靶向培养、流动课堂等教育与培训模式,开展有针对性的、适用实用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特别是加强电子商务、人工智能、信息化、家庭保洁、婴幼儿护理等新型产业形式的培训,采取“校企联动、订单培训、对接就业”的形式开展扶贫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和引导农民创业就业。
(四)完善困难学生资助帮扶制度
成立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和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负责全校高、中职学生资助管理工作。负责资助制度建设,完善助学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核查认定,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电子档案;负责各类困难补助的评定、审批、督促和发放工作。对符合条件的“三老一属”家庭贫困生发放助学金。探索实施贫困家庭学生技能培训工程,在具备条件的院校招收“励志班”学员,实行学业、就业全程帮扶。
(五)推进科技服务团(特派员)进村(户)帮扶
借助高职院校科技力量优势,组建科技扶贫服务团队,挂职扶贫工作重点县科技副县(市)长、副乡(镇)长,科技服务团成员联系贫困县、乡(镇)、村(户),统筹负责科技扶贫工作,深入贫困地区一线,推进科技扶贫向贫困县、贫困村(户)全覆盖,帮助贫困地区提升村庄治理能力,打造新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在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功能、发展新型业态等方面提供支持,助力贫困地区“三产”融合发展,打造组团式科技扶贫帮扶新机制。
(六)选派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职教中心对口支教
选派优秀专业带头人、骨干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职业教育中心支教,就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实习实训等方面工作深度合作,承担相关教学工作,指导教学团队建设和文化建设。开展专业诊改,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帮助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形成职教帮扶长效机制。
(七)选派第一书记驻乡(村)结对帮扶
选派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组织协调能力强、热爱农村的优秀干部,作为派驻入村的第一书记,扶贫干部通过实地调研、进户走访、召集座谈会、实地勘察等形式,充分了解贫困村的真实情况,制定符合帮扶村实际的帮扶规划及帮扶方案。因地施策,为帮扶村做实事,解难题,使贫困村摘帽,贫困户全部脱贫。
(八)建立“一对一”“多对一”等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
学校招生就业部门开展“一对一”个性化帮扶贫困生,有针对性地利用开展就业创业指导、邀请企业来校宣讲、优先向校企合作单位重点推荐、组织大型招聘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特困家庭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和帮扶工作,积极联系优质企业,优先面试,为特困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帮助贫困生高质量就业,帮助学生成功就业。
(九)助力开展基层乡村文明建设
通过电台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渠道,对贫困群众进行科学普及和技术推广教育,利用文化宣传服务队,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科技培训和党的政策进道德讲堂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理论素养。通过开展“送教下乡”“送科下乡”活动,宣传群众身边扶贫助困、精准脱贫典型,全面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对贫困对象进行引导教育,鼓励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挖掘当地历史文化遗产,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加快地方经济发展。
六、提升职教扶贫的效率与质量
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还需国家、地方政府、贫困村以及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加大行业部门支持保障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并对职教精准扶贫成效进行监督,建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体系。
第一,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对贫困学生家庭详细摸底,进一步建立完善扶贫对象分类识别系统与甄选机制,采集贫困原因、脱贫能力、帮扶措施等信息,准确掌握每一户贫困家庭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状况,为分类实施精准资助政策与培训措施提供大数据支持。
第二,建立以高职院校为龙头,辐射各镇、村、户的三级联动职教与培训体系。尝试举办精准扶贫试点班,扩大优质职教资源覆盖面,提高贫困家庭子女的职业教育入学比率,确保其接受学历型职业教育,帮助其提升就业脱贫能力。
第三,探索多元协同职教精准扶贫新模式。高职院校主动吸引金融、保险、人力资源等多行业联合参与,实现行业跨界协同帮扶,推动职业教育扶贫由政府为主的单一政策推动模式向由政府主导、学校等部门广泛参与、扶贫对象个性化选择的多元协同联动模式转变。
第四,积极营造职业教育扶贫解困的社会舆论氛围。高职院校通过电视、手机、互联网等大众传媒途径,加大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宣传力度,激发脱贫人口的发展动力,为困难群众谋求就业和创业提供信息帮助。
第五,建立职教精准扶贫成效的督查评估机制。建立严格的精准扶贫考核评估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对高职院校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对扶贫领域的腐败和作风问题,纪检监察机关要严肃查处。利用互联网技术长期追踪关注扶贫对象职后表现,进一步分析其职业发展瓶颈与需求,并提供职后培训,保障脱贫人口收入多元化,增强脱贫人口收入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