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名师专业素养的结构和强化
2018-02-23
世间万物都由其特定的元素构成。然而,即便是同样的元素,不同的结构排列却会带来千差万别。石墨和钻石就是极好的例子,它们的化学成分都是一样的碳原子,但呈现在世人眼前的,一个是黝黑的石墨,一个却是晶莹的钻石。普通教师和名师,他们正如石墨和钻石,事实上,他们的基础结构却是相同的:拥有同样的专业知识基础、依据同样的教材教法、身处相似的专业成长环境、面对相似的学生群体……石墨在适宜的温度、环境和压力之下,其内部结构会发生变化,从而转身成为璀璨晶莹的钻石。普通教师要想成为名师,也需要适宜的温度、环境和压力。
一、名师专业素养的结构解析
细细想来,名师之所以“名”,其实也就比普通教师多了“一点点”。
1.成长动力:“一点点”之温度结构。通过人工方法,常温下的石墨若能有高温支持,有朝一日会成为钻石。普通教师若想成长为名师,他的成长温度又该有怎样的改变呢?其实,教师的成长方式似乎有着固定的模式,读书、上课、反思、写作等。然而,名师相对于普通教师,他们更执着于自己的追求,更相信自己的理想,他们从不放弃奋斗的脚步,更相信自己的实力,他们更能展现自己的个性,更相信创造的力量,加上不断反思和写作,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心智,每一个环节就这样充满了思想,成长就这样找到了最适宜的温度。
2.成长场所:“一点点”之环境结构。名师的成长环境只比普通教师多了“一点点”,就是相同环境下的自我坚持:一是坚持的课堂感觉。即便工作多年,他们对于课堂教学依然充满新鲜感,总是将每一堂课当作公开课来上,绝不敷衍;二是坚持的风格凝练。他们总是用激情和理性凝练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锤炼,从不松懈;三是坚持的自我反思。教师几乎每天都要反思,每节课上下来都会反思,而名师的反思有着特有的深刻性、自觉性和持久性。
3.成长自觉:“一点点”之压力结构。离开压力的成长几乎是不可能的,名师有时也是“逼”出来的,自觉负重,自我加压。这样的压力其实也是一种动力,当一个人有了强烈的成长渴望,这样的求变欲望会促使他努力进取,这种压力也将对个人成长起到很好的催化作用。
二、提升名师专业素养的强化措施
1.多一点情怀感:自我选择,成全自己。如果一个教师不喜欢自己的职业,仅仅是把它当作谋生的手段,对一切无所谓,成天埋怨、发牢骚,那他不会成为名师。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不同生命的状态其实就是自我选择的结果,真正的永不消失的教学热情必须建立在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上,教师是要有着教育生命感的,要能够呵护心中那颗高贵的种子,坚守教育生命的意义,永远葆有对教育理想的信仰、敬畏与情怀坚守。
2.多一点适应性:自我泅渡,坚持修行。面对不同的环境,我们要学会适应,并努力去尝试改变或突破,这是面对人生最好的办法。恩格斯曾这样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普通教师面对日复一日的看似重复的工作,会感觉枯燥、单调,进取意识退减,出现职业倦怠。然而,真正的名师能积极适应客观环境,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坚持学习,专业得以更多伸展,境界朝向更为高远,价值体现更为开阔。名师的“自我泅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坚守课堂。我们听名师的课堂会感觉酣畅淋漓,课堂和名师似成一体般水乳交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情境教育的创始人李吉林老师就是从“小学里走出的大教育家”。她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最大的原因就是她从没离开过课堂,她执着地坚守在日复一日的课堂挑战中,五十多年一直扎根在校园,深植于课堂,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的‘大学’在小学”。
(2)独特风格。雨果说:“风格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思想、个性、技巧的独特结合与和谐表现,拥有鲜明的教学风格也标志着教师在教学艺术上趋于成熟。如孙双金老师的课堂是智慧的、情感的、人文的,也是工具的、儿童的;于永正老师的课堂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八字真经;华应龙老师的课堂重视对差错资源的运用,他坚持“化错育人”;徐斌老师的“无痕数学”……形成自我的独特教学风格,也是教师从自我认识到自我选择、自我设计到自我确认的过程。风格的形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学习和建构、不断实践与反思的过程,它必然经历从最初的博采众长到自我表达、创造,再到逐渐稳定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将不断拷问教师的理想追求,不断检验自己的职业素养。
(3)不断反思。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曾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教师成长公式。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也曾这样指出:“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寻根究底的精神,提高教学水平是不可思议的。”他所说的思考,确切地讲,就是反思。如果没有反思,缺少了对自己或他人的教育行为的追问和审视,缺少了对教育细节的再探索、再创造,这样的教师是很难成长为名师的。
3.多一点内驱力:自我加压,自觉觉人。名师成长的内驱力相对普通老师来说更强烈、更纯粹,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会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他们不断设定新的目标,并努力找寻突破的方向。
(1)名师善于与自我“对话”。“是你自己选择当老师的吗?”“如果再选一次,你还会当老师吗?”“你为什么要当一名老师?”这样的自我“对话”,是名师成为名师的关键性对话。名师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无一例外彰显了对教育、对儿童的独特情感,这也是他们的教育信仰和成长的力量。叶澜教授曾这样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名师总是在不断反思自己,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行为中的“亮点”,甚至是“败笔”,从而使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得以锤炼。
(2)名师善于和他人“对话”。名师不会囿于过往的经验而不善于学习,他们在学习中反思,在模仿中运用,在反思中创新。这里的“他人”还包含我们的教育对象,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心情和想法,要能看到他们遭遇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尊重每一位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能够设身处地地换位移情,与他们真诚、平等地对话,这样的教师不会盲目自信,不会故步自封。当然,与“他人”对话,还包含和同事、领导等之间的交流,以及团队的协调交往等。
综上所述,名师的价值体现绝不仅在自身的成长,更在于对他人的影响。名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在自己所属的区域,总是发挥着积极的引领、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名师,是老师心中的标杆和旗帜,但“名师”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