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BL与PAD教学理念的对比及其实践

2018-02-23

新课程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俄语教学法课程

随着我国社会文化领域后发现代性进程的推进,传统的权威型知识讲授模式备受质疑与冲击,当代学习者对于知识接受过程的主体性和个性化更为看重。学习者的这一主体性诉求也日渐成为高校学生的呼声,传统的师生授受模式因其僵化和低效率饱受诟病。在随后掀起的高校教学改革大潮中,问题导向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和对分课堂教学法(presentation+assimilation+discussion, PAD) 从众多的教学理论中脱颖而出,被广泛应用到多个教育学科领域。大学俄语学科课程兼具理论性与应用性,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可以灵活采用这两种教学法。本文基于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PBL与PAD教学法的对比研究,讨论它们在不同课程中的应用价值,并提出完善建议,从而改善大学俄语的教学效果。

一、PBL与PAD教学理念的内涵及其区别

1.PBL与PAD教学理念的内涵

与以课程为基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同,PBL教学法要求教学过程围绕着问题的设置、问题的研究和探讨、问题涉及理论的深入讲解这三个阶段展开。首先,由教师依据所要讲解的知识点,设计出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其次,学生围绕问题或案例,利用课下时间认真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整理自己的观点。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主讨论;最后,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顺势而为,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案例中所包含的理论重难点进行点拨、举一反三,实现理论提升。显然,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到设计、推动、协助与指导的作用,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而学生则摆脱了传统的依赖教师讲解知识重难点、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的心理,有意识地自主学习,实现独立学习与团体学习能力的双重提高。

PBL教学法实际上遵循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体基于原有知识基础、对新的知识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提出并应用PBL教学法以来,已在国际上广为流行,并于1986年被引入我国医学教育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校教学改革进程的推进,不局限于医学教育领域,包括外语教学在内的诸多学科纷纷尝试引进PBL,而围绕着其在教学实践应用中所显现出的优势与局限性的探讨,也日渐形成一股学术热潮。

相对PBL而言,PAD是一种非常年轻的教学理论。它源于国内教育界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深刻认识,针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不足,复旦大学教授张学新于2014年提出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该理论同样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强调学习的自主建构性和教学的情景互动性,把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和思结合起来,是建构主义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独特结合。”在教学实践中,PAD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堂讲授(Presentation)、课下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课堂小组讨论(Discussion)三个阶段,教师将部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形成师生“对分”课堂的格局。第一次课上教师精讲知识重难点、布置作业,课下学生自主消化重难点、总结疑点和问题,第二次课上小组讨论疑点,组代表提出问题,由其他组成员或教师解答。之后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讲授,如是循环往复。

可见,PAD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肯定教师课堂讲解的重要性,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应在教师讲授的知识框架内进行,但小组讨论、组间提问等环节,又赋予学生相当的自主性,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团队合作意识。

2.PBL与PAD教学理念的区别

PBL与PAD教学法都意在改变倾向于知识单向灌输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强调释放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激发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二者之间至少存在两点重要区别。

(1)对于学生自主性的释放程度不一致。PBL是一种精英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式思维和独自学习、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它强调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只扮演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这必然对学生自身素质和批判性思维以及教师情境设计的能力提出相当高的要求,若是问题情境设计不恰当,PBL课堂要么流于学生空谈的形式,要么止步于学生的不配合、不参与;而PAD则是基于国内传统课堂讲授模式的改良,承认我国师生从小学就开始接受知识灌输模式这一教育现实,保留教师讲解知识的环节,但改变传统教师的“大家长制”作风,给予学生思考、反思、讨论、提问的自主消化空间。

(2)对于教师教学负担的影响不一致。PBL作为一种在西方开放式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教学理念,其拓展与实践应用均有相应的学科体制和教师团队作为保证,多数学校会专门开设PBL课程,进行长期PBL教学,组建多学科教师组合的教师团队,共同设计知识覆盖面广泛的问题情景,编写相应的问题文本。在我国现行的学科细分体制下,多学科教师进行跨学科合作并不现实,而单学科教师想要设计高文平的问题情境必然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实际上对教师固有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有限的教学、科研精力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在PAD模式下,尽管对于教学过程的重新设计和思考增加了教师的脑力劳动,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讨论能够促进知识难点和作业的消化,实际上客观地减轻了教师的体力劳动。并且,PAD对于传统讲授模式存在的必要性表示肯定,也更容易为国内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具有更普遍的适用性。这些都有利于提高教师推动PBL教改的积极性。这也可以解释PBL教学法何以在短短时间内风靡全国,为数千名大中小学的各个学科教师所推崇。

二、PBL与PAD教学法在大学俄语不同课程中的应用

目前,国内高校本科俄语学科课程主要有“俄语精读”“俄语语法”“俄语听力”“俄语口语”“俄语阅读”“俄语写作”“俄语翻译”“俄罗斯国情”“俄罗斯文学”等。各门课程的知识体系特点和培养目标不一样,比如“俄语语法”知识体系规则繁多、特例庞杂,但掌握语法体系对于整个俄语学习至关重要。在传统教学中通常采用“课上满堂灌、课下海量题”的授课方式,学生普遍反映语法学习太难、烦闷、枯燥,而教师也疲于应付学生的大量作业和一对多的问题提问模式。显然,这样以教师为主导的课程适合应用PAD模式,在发挥教师知识讲解作用的同时,激发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潜能。而“俄罗斯文学”需要讲授整个俄罗斯文学史的脉络,并初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学术思维,锻炼学生查找文献、阐述自己观点的基本学术能力,类似这种要求学生参与度高的课程就适用PBL教学法。下面将以这两门课程为例,具体谈一谈这两种教学法在俄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俄语语法”PAD课堂的组织与效果

在进行任何教学法改革之前,应向学生介绍新的教学理念的规则和培养目标。在第一次课上让学生了解PAD的各个教学环节、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之后,将学生进行分组。分组的原则是按照学生上学期成绩,每组都安排上优、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指定组长,明确组长职责为监督组员参与讨论、检查组员作业完成情况、记录小组成员得分等。制定分组表格(上附成绩评定规则说明),组长、教师人手一份。

完成这些准备工作后,开始具体实施:第一步,课堂知识讲解、布置作业;第二步,学生自主内化吸收。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和整理笔记时区分出知识重点,找出难点疑点,并提出1-2个问题用于提问其他小组;第三步,小组讨论、组间提问。第二次课首先根据上次课知识难度和作业量的大小,留5-20分钟时间供学生小组讨论,内部解决难点疑点,并总结讨论内容。之后,教师指定小组任一成员进行总结汇报,解答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如果有小组准备了向其他小组挑战的问题,鼓励学生之间相互问答。根据各小组成员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课堂发言的次数、回答的正确率、作业完成情况等给出得分,当堂公布。完成讨论环节后,开始本次课知识点的讲授。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根据需要,可以采取“当堂对分”和“隔堂对分”的形式,对分的时间并不是严格平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目的在于将教师讲授与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错开,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学实践证明,PAD课堂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语法课不再难以忍受,课堂气氛活跃。同时,学生小组的学习模式有效减轻了教师的作业批改量,使学生产生的问题能够得到最及时、最有效的解决。

2.“俄罗斯文学”PBL课堂的组织与效果

同PAD课堂一样,在应用PBL教学模式前也需要做好分组与基本理论培训工作。以“18世纪俄国文学”这一章为例,该章中主要涉及两个文学流派“古典主义”和“感伤主义”。考虑到此时学生尚未接触俄罗斯文学作品,教师以这样的问题切入:“我们常说《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名著,那么,你认为《红楼梦》属于古典主义作品吗?人们又常说《红楼梦》的主人公大都多愁善感、结局凄凉,那是否可以认为它属于感伤主义小说?”《红楼梦》是学生所熟知的名著,从这个问题入手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和参与性。教师抛出问题,要考虑学生是否具备解决这一问题的素养和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因为所教的学生均是第一次接触文学批评领域,并没有任何文学理论知识储备,为防止学生在后面的环节中流于形式,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文献获取的途径和整理文献论点的方法、格式等,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时能够有章可循。

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课后开始查找整理文献、独立分析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上课时,给出10分钟左右让学生展开组内讨论,小组成员就古典主义、感伤主义的主要特征以及《红楼梦》的风格归属展开争论。随后,小组派出代表总结小组主要观点,教师引导小组之间互相启发、激辩。学生最后认为《红楼梦》不符合古典主义作品的特征,但对于其是否属于感伤主义,仍持有争议。教师顺势进行理论提升,对古典主义与感伤主义的主要思想特征及其在欧洲与中国表现形式的不同进行讲解。最后举一反三,教师引入18世纪俄国古典主义和感伤主义作家作品,由于学生前面已经很好地领会这两个术语的内涵,因此这些知识点的接受变得非常轻松。同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现场打分,当堂公布,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

在PBL课堂上问题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做到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情况,选择能让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合理设置问题(可以是为期数周的项目调查或课程具体问题),才能保证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反映,采用PBL课堂模式后课本上枯燥烦琐的文学史实、作家作品名字变得生动起来,文学课变得充实而有活力。学生不仅掌握了文学批评的基本能力,还通过小组讨论、组间辩论开拓了思维,学会了批判性地看待问题。

三、提高PBL和PAD教学法实践效率的途径

采用PBL和PAD教学法之后,课堂氛围的活跃度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性都大幅度提高,大大降低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比率。但任何一种能够经得起各门学科课程长时间考验的教学理念都不会是僵化机械、故步自封的,它们都具有包容性与可变通性。这两种优秀的教学法也同样如此。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知识内容,灵活改变教学法各个环节的形式,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在大学俄语教学中,发现采用以下几种措施可以有效增强PBL和PAD教学的效果。

1.加大平时分的占比

无论是PBL还是PAD教学法都强调教学过程的重要性,但一般而言,学生的平时分占期末总分的30%。显然,这样的低占比与对过程性教学的强调是不相匹配的。新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付出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精力,这样,30%的分数比不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有必要争取平时分比达到40%~50%甚至更高。

2.小组竞争得分

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得分的公平,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团队合作意识,对PBL和PAD相对保守的学生个体和小组加分制度进行改革。作业得分仅涉及学生个体,但课上是否能够代表小组总结问题,是否向其他小组发起挑战或接受挑战、是否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等环节中的个人得分均视为小组得分。在俄语教学中,如果有学生不参与小组讨论,本组成员得分均减10分,抢答问题本小组成员均得20分。期末时,比如得分最高的小组成员分数为1000分,视为平时分40分满分,其折算比为25∶1,其他学生按此折算自己的分数。

3.多种教学法相互配合

有学者指出,对分课堂的本质是内化、深化思考学习,把握这样的理念,变化多样的方式,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根据课程特点的不同,可以延长或缩短某一环节,甚至与其他教学法进行整合,或者直接采用其他更适合的教学模式。PBL课堂同样如此。因此,在教学改革中不应囿于某一种教学法的限制,削足适履反而有损教育改革的初衷。

4.充分利用移动通信技术

PBL和PAD教学法对课上课下的投入要求都很高,在课时不足以支撑教学进度或不能完全解决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时,可以考虑运用移动通信技术,如微信、QQ、教学网站等开拓的虚拟时空作为补充,如果课上没有充足的时间解答学生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通过班级微信群或个人微信号向教师提出问题。

随着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以及对西方教学理念的吸收,人们发现课堂教学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动态过程,“任何一堂课的课堂原本都是不存在的,是围绕教学内容,师生在双向交往的 ‘教—学’实践中创造的”。PBL和PAD两种教学法各有优势,教师应当充分认清二者在教学理念上的差异以及其具体操作步骤的区别。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学科课程特点,灵活应用两种教学法。但企图通过这两种教学法解决所有教育问题是不太现实的,教无定法、学无定式,需要不断采用教学改革的思维更新教育观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培养出具有高度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学习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

[1]杜艳飞,张学新.“对分课堂”: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3):116-118.

[2]刘雅芳,等.PBL教学法与CBL教学法的比较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6,(3):62-65.

[3]朱叶秋.“翻转课堂”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PBL模式构建[J].高教探索,2016,(1):89-94.

[4]宋淑丽.基于PBL的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1):55-56.

[5]陈瑞丰.对分课堂: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6,(3):71-74.

猜你喜欢

俄语教学法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俄语歌曲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浅议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俄语教学质量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改进俄语教学方法 提高俄语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