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校本评价驱动策略

2018-02-23

新课程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校本试点转型

201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的战略决策,转型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大事件。当前,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各省正统筹、协同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试点工作,试点高校展开了积极探索。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校本评价是转型发展试点高校的理性选择。

一、校本评价的内涵与价值

校本评价是转型发展试点高校的理性选择——这一判断的依据是校本评价的内涵特征。所谓校本评价,就是“以学校为主体,通过系统的信息收集与分析,进而进行价值描述、判断与建构,从而进行决策、行动与反思以不断促进学校发展的过程”。简而言之,校本评价就是“在学校中、通过学校和为了学校”的评价。“在学校中”指校本评价立足于学校的实在情境;“通过学校”指校本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学校中的人;“为了学校”指校本评价的目的是解决学校发展中的问题。作为一种价值描述、判断与建构过程,校本评价是一种特殊认识活动;作为一种问题诊断、策略开发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校本评价是系统探究的范例。校本评价有利于深化试点高校对转型发展的认识,有利于试点高校反思性地推进转型发展实践,有利于试点高校走内涵发展与特色发展的道路。

1.校本评价是转型发展走出“一片赞同声中的迷茫”的重要途径

目前,有2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参与转型发展试点,地方高校响应转型发展的速度不可谓不快。可是,当深入转型发展的核心地带时,情况却不容乐观。有评估专家深入访谈某一试点高校后认为,转型发展处于“一片赞同声中的迷茫”——受访对象都赞成转型发展,但转型的难点在哪儿?具体到专业怎么转?人云亦云,将“理论与实践、学术与应用”简单对立,简单地进行院系调整和名称更换等认知与行动绝不是转型发展。

用校本评价的理性拷问:为什么转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逻辑原点只能在高校自身与其所处环境的互动区间里探寻。正如埃里克·阿什比所言,“大学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高校永葆生机的前提是其能与所处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的交换,而人是这个交换系统中最核心、最根本的因素。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逻辑原点就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与地方社会经济结构升级需求的辩证关系。抓住这个逻辑起点,就抓住了高校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的关键词。由此可见,校本评价有利于深化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认识,而不是简单粗暴的“非此即彼”断论。

2.校本评价是检验转型发展举措的重要措施

地方高校如何转型?一所试点高校的专业设置表述如下:“构建……服务地方工业化发展的矿业类专业群、装备制造专业群和化工类专业群,服务地方城镇化发展的土建类专业群……”用校本评价的循证决策思维来思考,这儿可以追问:其一,矿业类专业、装备制造专业等对接的地方产业是“阳光产业”吗?其二,如果是“阳光产业”,依据何在?其三,如果不是,依据是什么?其四,如果决定对接,用什么支撑专业?事实上,该校的矿业类专业对接的是地方煤炭产业。在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等政策背景下,煤矿业正处于凋敝期。如此的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经不住校本评价的考验。校本评价不仅可以反思转型发展的全攻略,而且可以检验转型发展策略的实效。转型发展策略是否有用、可行、合理,都可用校本评价来回答。

3.校本评价是促进地方高校自主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国正在推进“管办评分离”的综合改革,以重构政府、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关系。在“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新格局中,学校发展事事要“等通知、等文件、等安排”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将得到尊重,但是学校准备好了吗?学校具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吗?

如果说转型发展已经为地方高校前进的动力机车准备了一个车轮,那么校本评价完全可以成为另一个车轮。通过校本评价,地方高校可以识别学校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通过校本评价,地方高校可以判断“国家需求、地方需求、产业需求和学生需求”。在需求与供给之间,地方高校发展的空间在哪儿?拓展发展空间的阻力是什么?如何突破发展的“瓶颈”?渗透着行动研究观念的校本评价提供了直面各种发展挑战的思维与行动的可能路径。通过校本评价,转型转化为新建本科院校提高核心竞争力、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主动作为,校本评价为地方高校从他组织到自组织的发展范式转型准备了一个重要的条件。

二、基于校本评价驱动的转型发展策略

没有评价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高品质的转型发展实践离不开高品质的校本评价。借助校本评价,可以对转型发展的“行动前、行动中和行动后”进行反思,让转型发展在理性的关照下前行;借助校本评价,在反思性实践中寻求直接的行动策略,促进转型发展落到实处。

1.健全机构,学会评价

校本评价的功能发挥,离不开机构的支持与规约。浏览转型发展试点高校的官方网站,校内评价机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依附型和独立型。前者通常作为一个科室挂靠在教务处等部门下,后者则是以“评估中心”之类的名称而单独设置的二级机构。两者最大的共同点是转型发展基本都没有被纳入评估范围;最大的不同点是:依附型的层级较低,且“运动员与裁判员”的角色混同。评估机构的角色不清、职责不明、层次不一,说明校本评估的常态化建设需要从平台搭建开始。

培育一个健全的校本评价机构至少要考虑以下几个要件:一是角色定位。校本评价机构应该成为学校重大决策的智库,教育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的评价者,联结学校与社会评价组织的联络人;二是层级设置与角色及资源配置要匹配。层级过低和资源过少将无法实现角色的高期望值,所以,校本评价机构建设既需要平衡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又要维持其独立性与权威性;三是专业追求。校本评价要实现“以评促管、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改”等校本目标,校本评价机构必须具备专业化评价的知识、技能与态度。起步阶段,可以整合教育评价能手、学科骨干、教学骨干等优秀资源组建校本评价专业团队,依托校内外专家资源,从教育评价核心素养入手,打造专业团队。

培养转型发展的专业评价人员,需要以以下素养为导向:①具备诚信、公平、公正的评价品质,熟悉学校转型发展事务;②能根据评价对象和信度、效度等的要求,选择或者开发评价工具,系统收集评价信息;③能管理、分析、归纳所收集的评价信息,能探索、解释数据间的相关、因果等关系;④能向不同的利害关系人反馈评价结果;⑤能根据评价结果做出合理的决策,依据评价结果设计行动改进方案,将评价整合进工作过程,等等。

2.研制标准,引领转型

教育评价标准作为一套准则,是提供价值判断的依据。同时,教育评价标准还来源于教育标准——教育过程与结果的关联性说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作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大事件,需要研制相关标准,以引领试点高校的转型发展实践。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以应用型作为办学定位,应用型办学标准的研制需要重点攻关以下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标准、专业设置标准、校企合作基本标准、师资标准、国际化办学标准等。标准的研制既要充分总结实践探索的经验,又要借鉴理论探索的前瞻思考。

教师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主力军,“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尤其重要。关于教师队伍的评价指标,一般关注数量和结构两个维度。数量主要考察生师比是否合格,从国际经验看,试点高校的“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应该达40%以上。结构包括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等,主要考察教师的能力与潜力。但“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实践素养是如何形成的?多数评价标准没有关注过程维度。情境学习研究表明,实践能力的生成需要以下情境条件:一是资源的开放性;二是资源的透明性;三是组织的包容性;四是可参与性。当然,职称评聘等制度的结构性引导也很重要。综上所述,师资标准的研制需要系统研究“目标、输入、过程与结果”等核心领域。

为了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许多试点高校通过“引、培、转、聘”等手段或“双百工程”(100名教师进企业,100名教师进基层)等项目提升教师实践素养。这些举措能成功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吗?从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评价看,参加实践素养提升教师的发展动机需要考察与判断;参与行业是否拥有教师实践素养提升的学习资源?因此,教师进哪一家企业需要考察教师在企业是否有与学习资源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如果没有,协商又是一项必须开展的工作,需要考虑教师进企业提升实践素养需要多长时间?在一个人际比较保守的企业里,教师需要多久才能融入工作团队,学习企业专家的隐性知识?通过评价标准的引领,转型发展的新探索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3.用校本评价改进转型工作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一个过程,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探索、实践与反思,通过反思性实践实现螺旋式发展。反思性实践是校本评价发挥作用的场域,转型发展践行者的校本评价素养将因反思性实践得以历练。将校本评价融入试点高校的转型发展实践,目的就是要催生协同效应。在转型发展遭遇阻碍的地方,就是校本评价突破阻碍的时候;在转型发展断裂的地方,就是校本评价探寻“超链接”的时候。通过事件的螺旋式转接,转型的不仅仅是学校,还有学校中的人。

为了便于事件的螺旋式运转,有必要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实践过程抽象为一些过程性步骤,如“确定目标、项目设计、资源配置、项目实施、总结性评价、确定新项目”。确定目标就是找出应然状态和实际现状的差距;项目设计就是界定阻碍目标达成的问题,谋划解决问题的人员、工具、手段、技术、方案等事项;资源配置是指合理分配资金、设施等稀缺资源;项目实施是指将计划付诸行动;总结性评价则是指目标达成的价值判断等,然后又开始启动一个新项目。

如果将上述事务推进过程换成评价语言,如“需求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元评价”,这种事务推进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校本评价的变异模式。确定目标包括关于需求的价值判断,项目设计与设施其实暗含了行动研究,结果评价与启动新项目实际是持续改进的一种表达。在这种情形下,项目运行与校本评价融为一体,它们之间的界限模糊了。正因为如此,才有可能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实践中提升校本评价实务,在校本评价实务中推进转型发展实践。

4.对话沟通,形成合力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需要不断凝聚人心,逐步形成共识,不断整合多方力量,协同前进。为什么这样讲?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大变革,而变革总会遭遇形形色色的阻力。从学校内部看,变革的阻力包括无意识阻力与有意识阻力。前者指像惯性思维和固化经验之类的阻力;后者指像利益争斗和不确定性焦虑之类的阻抗。“变革的起点是人,终点也是人。”没有教师等重要群体的参与,任何有关学校的变革都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因此,转型发展试点高校要直面学校内外的无意识阻力与有意识阻力,这样校本评价就超越了技术视野而跨入学校社会学。

校本评价中“校本”的价值取向就是“为了学校中的人与依靠学校中的人”。因此,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必须做好的第一件事是:对话与沟通,通过对话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校本评价的精神实质是实践理性,实践理性是基于问题解决的理性,而不是争论胜负的理性。第二件事是大局引领,通过资源配置、学科布局和平台建设等激发转型发展所需要激发的力量。第三件事是营造积极进取的大学文化氛围,让教师等重要主体的自我超越成为转型发展实践的新常态。因此,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实践既需要仰望星空——人的转型与人的发展,又需要脚踏实地——行动,好好地行动,更好地行动。

[1]田莉.校本评价的理论内涵、实践样态与分析框架[J].全球教育展望,2009,(11):55-58.

[2](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腾大春,腾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3](美)J·莱夫,J·温格.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徐高虹.学校变革的内部阻力与克服[J].教育发展研究,2008,(5-6):81-83.

猜你喜欢

校本试点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固废试点“扩容”再生资源或将纳入其中
省级医改试点的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