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奥尔巴赫文体分用/混用之观念的理解
2018-02-23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西安 710062)
德国批评家埃里希·奥尔巴赫的名著《摹仿论》,其中的种种观点独到而深刻,在文学批评领域产生广泛的影响。根据课本内容与知识拓展,我将浅要地解读其文体分用/混用的观念,盼老师不吝指教。
文体分用是某种规范的产物,这种规范是用来表达某些既定的情节和观念的。在《法律篇》里,柏拉图指出:“艺术在于摹仿”;在《蒂迈欧篇》里,柏拉图把诗人称为“摹仿者”。在柏拉图看来,文艺作品如戏剧和叙事诗是在摹仿,悲剧和喜剧是一种从头至尾的摹仿;合唱队的颂诗是诗人自己的摹仿;《荷马史诗》则是对于融入叙述的摹仿。长久以来,人们追寻摹仿的精妙,因而在古典主义文学中,文体被具体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中下层社会日常生活的表现被限定于荒诞滑稽的低等文体或以论战讽刺为主体的中等文体中。而高雅的文体被用来讲述神和英雄的故事,描述崇高、悲剧性的内容。由于巴别塔的天堑,阅读非原文文本的我们难以感受到受文体分用原则支配之下的文学创作语言与文体混用之间的微妙区别。比如但丁为达成古典主义的崇高,使用俗语而不是通行的拉丁文来写作,经过翻译的文本就显示不出这样的特点。但是将目光放到中国古代文学,我们可以基本从《诗经》里风和雅、颂的文体区分中,大致领会什么是西方叙事中的文体分用。[1]
文体混用,颠覆了古典主义文学中的文体分用原则,展现出现代主义文学的风采。纵观西方文学历史,在古希腊文学与荷马史诗中,文体与题材内容之间并没有绝对而严格的界限。文体混用明显表露于耶稣基督故事的严肃的现实主义文学。其中,《新约全书》代表了文体突破的一个新起点,它所描写的事物是古典诗歌与史书中从未描绘过的。它抛弃了古典主义的文体分用规则, 写作者把日常生活与严肃的、悲剧性的描写融为一体,并且通过耶稣这样的悲剧英雄人物的受难,使文体混用的特点更加突出,从而突破了文体有高低之分的古典文学规则,开创了一种独特的高雅文体。这种文体不轻视日常事物,也不拒绝在严肃的、悲剧性的作品中表现粗俗的现实。《新约全书》摆脱了崇高文体的束缚,打破了古典主义对高级、中级与低级文体的严格区分,使文体混用的情况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变得更加普遍。同时,《新约全书》也极大地影响人们关于崇高与悲剧的观念,它对现实世界与人类活动的再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学史意义。随着西方文体演变的持续推进,而自19世纪以来,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又给文体混用增添了新的活力。它彻底摆脱了那些有关文体分用的古典学说的束缚,从而顺应不断变化的生活现实,拓展了愈益多样的表现形式。比如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抹去题材的高低贵贱之别,将日常生活中的随意性人物限制在当时的环境之中,把他们作为问题型的、甚至是悲剧性描述的对象,通过客观严肃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发声,自己站到台前去向读者们展示自身悲剧或喜剧的价值。在奥尔巴赫看来,司汤达、巴尔扎克和福楼拜,这些现实主义作家的一个共同特征,便是以表现时代生活为己任, 描写底层人物以及他们的关切,并将他们置于动态而具体的历史现实中,使下层社会与日常生活远离肤浅的喜剧特性,从而获得严肃的悲剧性、历史的深刻性以及世俗的重要。他们促进了西方现代现实主义的形成。由此奥尔巴赫得出结论:“严肃地处理日常现实,一方面使广大的社会底层民众上升为表现生存问题的对象,另一方面将任意的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置于时代历史进程这一运动着的历史背景之中,这就是当代现实主义的基础。”[2~5]
长久以来,古典文学只能以喜剧的形式再现日常生活,忽视了历史运动中的现实关系与平民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精神力量,具有极大的局限性。正如我们所熟知的那样,本质为一种语言艺术的文学,不应该被语言媒介或是风格、问题等各个方面所束缚。平民语言可以表现崇高的事物,低级文体同样具有高度的严肃性。一部文学著作在描述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时,应当以恰当自如的文体来应对,否则现实主义文学无法成为真正的文学,只能说是印刷记录下社会发展历程的社会历史文献。文体分用并非一无是处,只是它面对着现代社会的滚滚扬尘,步调越来越迟钝。奥尔巴赫对于文体分用/混用的观念,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严谨的资料。
[1]张和龙.建构独树一帜的现实主义美学范式——奥尔巴赫《摹仿论》评析[J].外国文学.2008-07-28.
[2]杨冬.一部独特的现实主义文学史——由奥尔巴赫《摹仿论》所引发的思考[J].文艺争鸣.2006-03-23.
[3]蒋原伦.奥尔巴赫与西方叙事传统[J].读书.2006-08-15.
[4]杜萌若.奥尔巴赫《模仿》与德国文体学的黑格尔主义问题[J].外语学刊.2012-01-05.
[5]顾明栋.中西文化差异与文艺摹仿论的普遍意义[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