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潮”背景下通识课程体系再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以新疆大学为例

2018-02-23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18期
关键词:新疆大学通识学习者

(新疆大学教务处 乌鲁木齐 830046)

通识教育理念自 20 世纪 90 年代引入我国高校以来,引起了高等教育理论界的广泛关注。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模式,尽管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学者表述不完全相同,但其核心是一致的,那就是通过学习系统的知识培养完整的人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中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需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与共享,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创新网络教学模式。教育部于2015年3月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旨在积极推动“慕课”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讨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课程平台,主动适应学习者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终身学习的需求。在“慕课”浪潮的冲击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通识教育课程新的内涵和模式,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实的必然选择。

一、“慕课”给通识教育带来的发展机遇

在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支撑下,“慕课”带来一场教育与学习的革命。

1.“慕课”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

开放共享的课程资源打破了以往时间和空间上的壁垒,穿越了传统高校的围墙,甚至是突破了国际间的界限,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种大规模在线共享模式。学习者不再受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约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灵活更便捷。同时,“慕课”还为师生提供自由交流的平台,屏幕之后的学习者也许互不相识,但彼此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在平台上自由讨论和分享,甚至可以组建学习小组,共同完成目标任务或相互批改作业,进行思想的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

2.“慕课”丰富了优质课程资源

传统的教学,每位教师最多承担几门课程,而“慕课”的出现,凝结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最优秀的课程。课程主讲者的身份也不局限于教师,有专家、学者、工程师、企业家、各领域的带头人等等,课程数量巨大、包罗万象,能承载的人数多,面对的对象范围广泛,可以说形成了巨大的优质资源库,供需求者和感兴趣的人自主选择。

3.“慕课”推进了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已经习惯灌输式的被动接受。在线网络课程的载体多样,使教学模式的重心由“教”转向“学”,使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改变,趋势学习者自愿而主动的投入学习;推动教师开展教法研究,站在更高的视角运用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方法,探索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模式的改革。网上“慕课”除具有完整的课程标准、讲授视频、讨论、作业、测验、考核、反馈等功能,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后退、回看、反复播放,使课堂教学中“没听懂”“跟不上”等问题得以解决,多元的教学方式有效的促进了教学的互动。

4.“慕课”优化了课程设计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最佳时间段是10分钟。[1]“慕课”的设计基于认知发展特点,将一个完整的课程划分成若干的10-20分钟的微视频,并采用类似闯关式、游戏式的环节,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相关任务或作业才能进入下一步的学习,激发了学习者的兴趣,提高了课程的吸引力。借助大数据平台的支持,教师或管理者还可以对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给予个性化的评价和服务,实现了课程的过程管理和实时反馈。可以说在“慕课”模式下,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进程、学生的学习体验、师生互动过程等被完整地、系统地在线实现。

二、西部高校借助“慕课”的现实意义

1.课程数量有限,优质资源欠缺

西部高校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信息传递和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有些学校仍处在半封闭状态,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落后,授课质量和水平不理想。一则学校学科门类有限,很少有非常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开设更丰富多彩的课程,二则面对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教师无形中套着科研压力的紧箍咒,少有精力提升教学,致使学校的优质课程资源欠缺,整个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够健全。

2.师资力量不足,高水平教师偏少

很多高水平的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或学术带头人,站在一线讲台上的实际时间越来越少,学习者能分享到学校里这些优秀教师授课的机会也相应变少。往往站在讲台前的教师多是讲师或待评职称的教师,甚至有些课程的师资严重缺乏,没有固定的专任教师,辅导员队伍成了兼课的主力军。作为西部高校的教师,参加交流研讨和接受先进技术培训的机会也较少,这些教师的教学功底不够深厚,教学经验不够丰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还不足,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3.学生对先进教学模式的需求与现行教学情况不平衡之间的矛盾

从教学效果上来看,现行的课堂教学大多是合班课,特别是通识教育课程,有的甚至上百人同堂上课,能很好的控制整个教学场面就不易,更不用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常情况下是无线麦、多媒体加教师的讲授就能完成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单一、方法落后。对于90后的学生来说,高科技元素充斥着各个领域,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吸引他们的眼球,他们更期待能在虚拟的网络里,跳出课堂的多维度空间里寻找更多元更有效的教学环境。

“慕课”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可以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兴趣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不同类型高校实现教学资源的“找差补平”提供平台[2],为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契机。

三、通识教育在“慕课”背景下的改革探索

新疆大学作为西部高校,具有与内地高校不同的区情和校情,少数民族师生占到全校师生的40%以上,由于受到地域差异、教育资源分布差异、信息技术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教学的质量与内地高校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面对“慕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新疆大学也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积极尝试、逐步推进,探索“慕课”与课程模式融合并进行创新的改革。

1.引进“慕课”,拓展通识教育课资源

新疆大学自2014年以来,根据需要逐步引入优质“慕课”资源,从试点推行到全校推开,引入超星公司平台100门网络“慕课”,作为通识教育选修课的线上资源供学生选学。这些课程涵盖了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经济与管理学、教育学与心理学、医学、农学、艺术学等各个学科的课程,弥补了学校学科不全、课程量不足,高水平教师少、抢课、无课上的局面。这种新颖的模式,给予学生完全的选择权和主动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线上的“慕课”资源,作为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有益补充,与学校自建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相得益彰,充实了通识课程群,优化了通识课程的体系。

2.大胆翻转,创新通识教育课教学模式

新疆大学从通识教育必修模块中的课程着手,以点带面,分层分类稳步实施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首先从思想政治类课程开始摸索,选取《形势与政策课程》为代表,采取了线上学习和线下面授1:1结合的模式,本校教师结合网上的授课内容,做好线下指导和翻转,将新疆的时事政治有机的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使网上教学落地生根,让原本枯燥的知识和单一的授课形式变得生动起来。其次是职业发展类课程,学校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设置为通识教育模块的必修课程,由于师资力量的欠缺,无法实现全校同时开设,学校突破常规,大胆创新,制定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施方案,将此课程分成A、B两部分,学生在大一或大二期间根据时间,在线上学习网络部分A的知识,大三学习面授部分B的知识,使此门课程贯穿于大一至大三育人的全程中。再者以心理健康类课程为着力点,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造成线上慕课和线下翻转的课堂。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课程组精心设计,整体规划,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将大学生关注度高、社会敏感的内容设计成专题讲座,呈现到三次面授中,让学生不仅能领略到心理学界大师的风采,也能带着问题走进面授专题。最后是创新创业类课程,学校依托智慧树平台,选取信息学院实验班的同学,参加了《创新工程实践》共享创新类慕课的学习。学校还专门配备了线下辅导教师,引导和带领学生学习和实践,这些同学可以与北大教授、师生进行实时交流,进行超级大课堂互动,实现了坐在新大与全国100所高校近7万学生“聊创意,学创新”的氛围。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开拓了视野,更提高了创新动手能力,多名同学还参加了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借助“慕课”理念,变革通识教育课重修重考形式

新疆大学不拘泥于现有模式,将“慕课”先进的理念灵活运用到课程的重修、重考中。学校开设的《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技术》等通识课程首次采用网络重修重考的形式,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很多大四的学生由于实习或忙于找工作,已经离校的结业生不在学校,都无法参加学校的重修或重考,网络教育给他们带来了便利和快捷,带来了更多学习的机会,赢得了学生的好评。

新疆大学充分吸纳和借鉴课程开发和建设的经验,积极加入国内区域课程共享联盟,如由深圳大学牵头设立的UOOC联盟,以期实现校际间的合作和共融。当然,传统课堂中师生间面对面的眼神交流和实时指导以及超越课堂之上的情感信息的传递是网络课堂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聆听名师的课程,言传身教的收获往往大于课程本身。每个学校在长期的办学积淀中,都会建设出一些能代表学校特色、有地方优势的课程资源,[3]而这些资源能让全校学生分享到的几率很小,这些名师名家每学年持续开设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利用“慕课”先进的手段,将这些优质资源开发成“校本慕课”就是新疆大学下一步将开展的工作。如《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政策教程》已经是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基础好,师资力量雄厚,在新的历史时期,该课程有了新的教材、新的授课内容,新的要求;《基础英语》是针对预科生,英语基础差或者零基础的少数民族学生开设的英语课程,整个课程体系和内容与大学英语不同,学校将致力于打造一批类似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慕课”,受众面大,特点突出,在西部地区具有一定的辐射共享作用。

伴随着不断的发展,“慕课时”将取代一部分传统课时[4],网络“大学堂”将带动无数现实“课堂”共同迈向信息时代虚拟与现实同生共长的大学新型高效学堂,这将是一幅美轮美奂的大学新景观。

[1]杨翠平.“慕课”背景下艺术院校通识课程教学创新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36)7:192.

[2]方光华.综合性大学开放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年第12期.

[3]曹霞.“慕课”背景下地方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改革思考[J].高教论坛,2015年5月第5期.

[4]李晓明.是“小慕课”,还是“大慕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4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新疆大学通识学习者
新疆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摄影作品选登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A Corpus-Based Study on Linguistic Variables of CET Writings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