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职“动物繁殖”课程混合式学习探究
2018-02-23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先锋和新锐,是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有力引擎。近年来,高职院校涌现出系列精品资源共享课、微课、“慕课”等优质教学资源,将课本变身为网络资源、课程变为“慕课”、教室变为翻转课堂,使知识成为对所有人开放的公共物品。网络课程的介入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无论是教育界的专家学者,还是置身于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教师和学生,都在尝试基于网络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学习方式。
混合式学习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是传统课堂和在线学习相融合的产物,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简单来讲,混合式学习强调的是在恰当的时间应用合适的学习技术,以达到最好的学习目标。本文基于混合式学习理念,探讨如何将高职“动物繁殖”的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一、混合式学习在“动物繁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动物繁殖”是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解密了动物新个体诞生的过程,诠释了繁殖新技术的发展历程,在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畜禽繁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在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和“十三五”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的推动下,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开发了“动物繁殖”“慕课”。“慕课”作为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在线教学模式,如何在其充分行使本体功能的基础上发挥衍生功能,有效解决网络学习与传统课堂“两张皮”现象,是目前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1.搭建数字化课程平台。根据课程标准和“慕课”制作要求,将“动物繁殖”内容细化分割为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把每个识点(或技能点)都制作成5~10分钟的教学视频。如畜禽采精、发情鉴定、人工输精、妊娠诊断、接产助产等内容,因考虑到防疫需要,学生难以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反复操作,微视频教学直观、真实、形象,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加深学生对繁殖技术的理解。再如精子发生、卵泡发育、受精过程、胚胎发育等内容抽象复杂,生产中无法肉眼观察,借助于三维动画直观呈现,易于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可在“慕课”平台上传配套的授课PPT、随堂测验、讨论主题、单元测试及单元作业等丰富的学习资源。
2.完善多功能实训中心。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畜牧兽医技术技能人才。动物繁殖实训中心设备齐全,每个实训室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可以独立、完整地完成相关技能的训练。显微互动实训室能够提供清晰的画面和丰富的交互模式,有利于学生直观精子的运动方式和形态结构,提高了实验效果和效率。动物标本实训室配有牛、羊、猪、鸡等生殖器官模型和标本,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其形态、结构及位置。仿真实训室配有奶牛数字仿真模型和人工授精仿真软件,通过“仿真情境+角色扮演”,融“教、学、做”于一体,能够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力。人工授精实训室配有全自动精子分析仪、精子密度仪、假阴道、输精器械、液氨罐等,能满足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智慧教室基于云平台、大数据和互动教学软件,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协同性和探究性。
二、混合式学习在“动物繁殖”课程教学中的改革实践
以2016级畜牧兽医专业19个班级666人为教学对象,以“牛的人工授精”为例介绍具体的教学过程。人工授精是世界养牛业的通用繁殖方式,也是牛场生产管理的关键环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熟悉发情母牛的行为变化和人工授精的操作流程,会准确鉴定发情母牛,能规范完成输精操作。本次课的教学重点为“母牛的输精操作”,教学难点为“母牛的发请鉴定”。
1.课前准备。应用“翻转课堂”教学理念,教师在“慕课”平台发布公告和学习任务单,上传母牛发情鉴定、母牛输精操作微视频和三维动画等学习资源;学生自主学习人工授精相关知识,熟知牛场繁殖员的岗位环境和职业规范,小组讨论制作“牛人工授精操作流程图”,上传至平台并完成自评和小组互评,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在讨论区与师生互动交流。
2.课中学习。
(1)作业点评。学生互查各自装束是否符合牛场繁殖员职业规范,评价分析优秀小组设计的流程图;教师点评分析作业完成情况,展示学生课前作业得分情况。
(2)情境导入。通过问题启发(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输精员,需掌握哪些关键技术?),借助Flash动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导入学习内容。
(3)发情鉴定。学生总结发情母牛的行为表现,教师拓展讲解凃蜡笔法、计步器法等辅助发情鉴定新技术。给出生产配种案例,启发学生探讨母牛常见的异常发情,引出直肠检查的必要性。针对课前学习存在的疑惑,组织学生结合母牛生殖器官模型开展小组讨论。然后,学生进入课程平台完成随堂测试,教师进行错题讲解。
(4)输精操作。学生梳理母牛输精操作要点,利用课程平台的输精操作仿真软件,跟随虚拟导师逐步操作、反复练习。最后,让学生扮演成“繁殖员”模拟输精操作,教师现场巡导,拍摄学生操作视频,同屏组织学生点评分析。
(5)课堂总结。了解学生的疑惑解决情况,组织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体会。
(6)作业布置。让学生撰写学习总结,并根据要求上传至课程平台,同时发布下次课的学习任务。
3.课后提高。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不懂之处可通过课程平台继续学习或在讨论区与师生互动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进入校企合作奶牛场,由企业技师指导,现场实践母牛的人工授精,并根据学生的在线学习和课堂学习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讨论互动的反馈信息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问卷调查,95.8%的学生都比较喜欢“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和“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壁垒,解决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主动性欠缺、探究性不够的“厌学”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适应力。
三、改革效果
1.整合优化资源,提升教师素质。混合式学习是统筹利用线上线下优质教学资源,将在线学习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实现优质资源共享,降低教育教学成本。线上资源的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应根据实际教学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要有效组织好线上线下的互动教学,这对教师的信息素养、知识结构、资源储备、教学设计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无论是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教师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摸索和探究。
2.推进分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生源复杂、层次不一。基于大数据时代的“慕课”平台,采用“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加强了“教”与“学”的灵活性和便携性,解决了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下”的教学难题。学生根据自身的基础和喜好,不仅可以“泛在”学习,还可以“按需选教”,灵活控制学习时间,合理安排学习进度,及时调整学习方式,满足了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师可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设立分层教学目标,开展个性化课前导学,组织分层教学内容,构建多维评价体系,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3.线上线下融合互动,促成学习提质增效。基于“混合式学习”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线上—线下—线上、课前—课中—课后、传授—内化—再内化”等阶段综合开展教学,拓展学习时空,转变学习方式,完成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重心翻转,解决了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和生产基地无法满足的问题,推动了教与学的“双重革命”,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实现了教育技术现代化。
参考文献:
[1]赵言诚,孙秋华,姜海丽.“慕课”和传统课堂教育的比较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268(8):156-158.
[2]潘永贵,黎寿英.“慕课”混合教学法在“食品生物化学”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6,(5):58-61.
[3]李明,刘永华,王书全,孙莉.混合式学习模式在专业选修课“人畜共患病”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11):174-175.
[4]穆炜炜,刘其琛.基于混合式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究与实践[J].河北职业教育,2017,(1):80-82.
[5]陆姗姗,赵玉荣,何立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药剂学”课程中的应用[J].江苏科技信息,2017,(33):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