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化论视域下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论析

2018-02-23

新课程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内化道德政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在网络化成长起来的一代大学生,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冲击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承担着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四个自信”。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视为自我意识的构建活动,那么学生主体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养成素质,其间无疑包含着一个由外到内逐层深入的内化过程。本文拟透过内化理论的视角,认清内化论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在关系,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分析,以期揭示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路径探析。

一、内化前提——准确把握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自我意识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体验与控制,也就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觉察。自我意识是人对于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事物的关系的一种认识,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是人以观念的方式反映现实的能力,是作用于自我本身的意识状态。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重要时期,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发展将直接影响大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操等,也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自我意识是大学生认识自己的基础与前提,充分利用自我意识促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效果。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认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自我认知包括学业自我、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等,高职学生在学业上成绩较差,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大部分学生在他们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在长期家长、教师的对比、批评教育下,“习得性无助感”成为高职学生主要问题之一。自我认同感主要体现在个人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方面,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大多都经历了高考的失败,故大部分学生自卑感较强,自我否定。自我调控能力体现在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方面,也是大学生自我意识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高职学生在自我调控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大学生经历青春期“心理上的断乳期”,他们的理性意识增强,行为过程中也不会过分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以社会行为规范及内心自我价值体系要求自己。故本文从自我心理结构理论角度分析高职学生的身心特点,以期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提供有效的措施。

二、内化论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中的价值分析

“内化”一词最早是由杜尔克海姆等人为代表的法国社会学派提出的,是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即意识形态的诸要素移置于个体意识之内。内化论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中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是内化的主体,内化论强调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回顾我们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往往以灌输式教学为主,特别是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大班教学为主,教师很难采用对话式或启发式教学方法,导致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教育、训诫的客体地位,压抑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导致很多学生缺乏独立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实现主体思想道德境界为最终目的,在教学中关键因素是将外在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内化为主体的心理品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指标,即外在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内化为主体认知结构中,道德水平从他律向自律发展。可见,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学生是内化的主体,只有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

2.自我意识是道德内化的心理机制,是思想道德形成的心理基础。“教育是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与发展既不是教师课堂上的单向灌输,也不是学生自身内在“种子”的自然生长,而是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能动建构。

自我意识在教育实践中的三种具体表现为:期望效应、归因效应、内省。在教育实践中,讲究自我意识的启发和引导,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桑标、程渊认为,自我意识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充分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教育内化的实现。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德”始终被放在首位,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德”方面更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自我意识更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高职学生能否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自我意识结构中的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认同等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着眼于研究自我意识的特征,从自我意识角度,探讨如何促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效果。

3.情感是内化的决定因素,是思想道德形成的催化剂。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师生之间不仅有认知方面的知识传递,而且也有情感因素的信息交流,所以,学生对知识的注意是第一步,能否将相关知识内化为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情感因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加籍华裔心理学家江绍伦教授在《教与学的心理学》一书中开卷明义阐述教学活动本质特征时所说的那样:“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十分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正如《雍也》篇中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孔子认为,学生的正向情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人本主义心理学著名代表罗杰斯,十分注重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他们认为,学习本身就应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为此,他们提出了智能和情感之全人(Whole person)学习的概念。可见,情感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教学要素,情感是思想内化的决定作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该做到知情交融。

三、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路径探析

通过分析内化论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价值,同时也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路径探析提供了依据。

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主体性功能,促进学生成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的主动建构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中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可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要树立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认知结构的这一过程需要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学生知识建构起到引导和促进的作用。

内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存在着多种情况,根据内化中主体的积极程度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消极型内化、感性主导型内化、理智主导型内化,其中感性主导型内化、理智主导型内化是主动型内化。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发挥学生主体能动作用,主动内化道德内容及道德规范。首先,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深化教育者主体的导向功能。教师在教学中克服灌输式教学方法,加强教学实践环节,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感染力和吸引力,这样有利于形成理智主导型内化,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动建构者。其次,教师要增强学生主体自我教育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一个大学生都有一个不断成长、不断蜕变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能力,这种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自律的重要保证,内化的重要途径。

2.自我意识是道德内化的心理机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要结合个体发展的特点,促进个体得到真正的发展与提高。教育实践证明,对教育效果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在于被教育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接受社会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要求,使之“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意识,再“外化”为个体的道德行为。这种“内化”和“外化”作用是任何他人也无法替代的心理过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必须从道德内化心理机制自我意识入手,探索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自我意识之间的契合点,启迪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意识自觉的智慧,保证学生个体自觉自愿地选择,从而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凝练个人理想、成就社会理想、认同国家理想。教师在教学中以自我意识为切入点,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培养大学生内省能力,提高大学生自我意识自觉能力。自我意识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受教育者的内省,教育者应该对受教育者的内省进行有目的的指导和培养,使学生在自己独特的整合过程中促进内化,指导受教育者的实际行动。②培养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入脑”“入心”,必须加强自我教育能力,而自我教育能力需要高职思想政治教师的引导,培养大学生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保持适度自尊与自信,克服大学生出现过度盲目自信或自卑。③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自我设计,帮助大学生进行正确自我选择。高职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探索能力相对较弱,在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设计能力,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探索,对自己即将面临的行为形成“超前反应”,形成科学的自我设计。

3.实施情感教学原则,加强师生间情感交融,增强实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内化的内驱力。上文中从自我意识角度分析了高职学生的特点,可见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自我认同较低、自我否定的倾向,故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应该更加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是充分发挥情感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鼓励、肯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奥地利著名教育家布贝尔在《品格教育》中指出:“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因此师生间的情感会影响教学和教育的效果。高职思想政治教学无疑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效果与教学中是否充分发挥情感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首先,实施情感教学,有利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赞科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不仅可以依靠和利用学生的情绪,而且可以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情绪生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通过以情施教,达到情感交融,让学生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使教学活动赋予陶冶学生道德情操的功能。其次,实施情感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通过说服教育帮助学生发展品德中的“认知”成分。情感在说服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以情施教、寓教于乐及师生间的情感交融,能够提高学生对说服教育内容的接受性,因为只有学生乐于接受外部社会的道德要求、道德评价、道德榜样等,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杨芷英,王希永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J].教育研究,1998,(9):13-18.

[3]肖晓玛,尹显作.论自我意识研究的历史与发展[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104-109.

[4]桑标,程渊.试论自我意识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1):27-31.

[5]张秀梅,魏建培,刘兴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55-56.

[6]张惟勇.思想品德能力与自我意识[J].上海教育科研,1989,(5):21-28.

[7]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8](苏)JI.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内化道德政治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政治攀附”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