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真相时代”社交媒体情绪对舆情事件传播的影响

2018-02-23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8期
关键词:舆情网民社交

计 璐

1 “后真相时代”内涵

“后真相”作为牛津词典2016年年度词汇,意指相对于情感及个人信念,客观事实对形成民意只有相对较小的影响。换言之,当舆情事件发生时,情绪和观点的重要性大于事实。2016年8月,《纽约时报》刊发伦敦大学教授威廉·戴维斯(William Davis)的文章说明“我们之前奉若神明的‘真相’已经从神坛跌落,逐渐失去了主导社会共识的力量,我们已经进入后真相时代。”

2 “后真相时代”社交媒体情绪的表现

2.1 反理性的情绪化表达

自媒体的广泛应用,增强了受众的话语权,受众可以在网络平台中发布观点,对于新闻信息表达自己的看法。网络空间给予网民充分的自主性、开放性,使网民对自己不恰当的言论没有强制的约束力,从而产生了反理性的情绪表达。

例如,2017年北京“红黄蓝”幼儿园出现虐童事件,网民散布了儿童被虐的视频,使网民纷纷留言,表达自己的不满,甚至出现暴力语言。从微博评论来看,反理性情绪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对受害者的同情和愤怒成为反理性情绪爆发的催化剂。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都在发布相关文章,瞬间“红黄蓝”幼儿园成为众人交谈的对象。受众的声音越来越大,媒体转载的新闻也随之增加。过度的情绪化表达使民意扭曲,在网络中恶意抨击对方,不再关注事实的真相,只在乎情感是否得到满足。反理性的情绪化表达最终让舆论出现极端化现象。

2.2 重视情感和观点表达

2016年,“罗一笑事件”被网络平台转载,整个事件被舆论反转了很多次。广大网友纷纷打赏和转发文章,来帮助罗一笑筹集善款,后来得知其父亲名下有房产,却向公众求助募捐。被欺骗的网友大肆责骂其诈捐行为,人们的情感需求淹没了追求真相的号召。信息世界的广大,信息来源的模糊,衬托出情感表达的锐利和事实的淡漠。在这种情境下,立场和情绪取代了真相和事实,人们热衷于力挺相同的价值观,反对不同的意见。李普曼说过,成见系统一旦完全固定下来,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受到支持这一系统的事实的吸引,对于和它相抵触的事实则会视而不见。

很多人并没有去核查新闻的真相,传统媒体的调查能力也处于滞后状态,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圈子文化”,将所谓的片面真实看作客观现实。由此,后真相时代,观点走在了事实的前面,情感占领了理智的地位。舆论的指向越来越倾向于个人情感的维系和体验,而缺乏对事件进行理性思考。

3 社交媒体情绪对舆情事件传播的影响

3.1 反转新闻频繁发生

在社会改革与变动的大背景下,市场型社会模式已经被人们熟悉。媒体作为社会与国家的公器,相应也走在市场化道路上。平衡公益和利益的关系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注重和思考的问题。有一些自媒体只为博眼球、吸引阅读量和广告商,发布一些未核实的消息和鸡汤文。他们知道诉诸感情和个人看法,更容易让受众认可,利用一些猎奇心理和标题党获取人们的注意力,以撅取更多的商业利益。

例如,2017年“榆林产妇坠楼事件”,先后经历了两次反转。一开始言论都在抨击产妇家属,指责他们虐待妇女,轻视女性生命。后来新闻反转,言论指向医院推脱医疗事故责任,最后这一事件成为罗生门,事实的真相不了了之。社交媒体的言论方向随着事情的发展,一再改之。由此看出,如今传播平台倾向于发表观点,迎合受众的视点,却很少探求事实真相,给受众最后的答复。一方面,社交媒体情绪多是由网民发声,表达自己对产妇的同情或谴责医生和家属的态度,网络中的观点很多但事实很少。另一方面,社交媒体没有及时管理网民的言论,约束暴力语言,使其公共事件越发热议,却很少人关注真相,也很少有人愿意提出质疑。

对于公众而言,当他们看到激烈的言语和情感表达时,他们的内心若有共鸣,则一定认可。若是不同,且一定避之不谈。对于媒体而言,探求事实真相的成本过于昂贵,加之新闻的时效性愈发快速,记者都选择先发布消息再探求真相。这已经成为报道新闻的常态。所以,这些单纯而强烈的情感更加影响了舆情事件传播的方向,反转新闻似乎习以为常。

3.2 出现道德绑架真相

以“后真相”的视角来看待当今信息环境,我们发现,“后真相”的世界依然依靠信任为主,但信任的发生不再主要依靠证据性调查或客观事实,而是以情绪化的表达和道德情感来判断事实,把握舆论导向。以统一观点或多数人的决定来评价公共事件的对与错,这其实是一种道德绑架真相的现象。

例如,对于“江歌案”,广大网友都把矛头指向刘鑫,指责她没有人性,对不起江歌妈妈,认为她也应该承担罪行,网民一直以道德的制高点在看待这件事情,却忽视了犯罪嫌疑人陈世峰判刑的事实。在众多媒体报道中,只有新京报的《局面》栏目采访了江歌母亲和刘鑫,为公众展现了访问视频。而不是像很多媒体转发和评论,却没有提供实质性证据和事实。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受众已经不需要太多的言论和情感抒发,而是需要一个真相,给他们最准确的事实。

随着各种网络舆情事件发生,一批批消极的网民在微博、微信散布了各种谣言和假消息,甚至以伪道德来拉拢更多人去破坏社交媒体与受众的信任关系。这样让更多受众沉溺于评论现象和反对与自己不同意见的人,而永远无法知道事情的真相。由此得出,道德虽然是一把可以衡量价值观的标尺,但它并不能取代事实,更不能成为某些人破坏舆论的武器。毕竟,事实是第一性,客观性才是新闻报道的标准。

3.3 违背新闻发展规律的报道

新闻规律是每个新闻从业者必须遵循的理念,在新闻实践活动中贯彻到底的准则,必须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

随着技术的革新,传统媒体拥有的发布新闻、阐释观点的绝对权威已经被打破,互动性的自媒体也可以转载新闻,表达想法。现在的舆论生态将改变了传统“新闻”和“事实”的关系。社交媒体所营造的现实是一个拟态环境,真正的客观和真实已经淹没于各种情绪和观点中。相较于严肃刻板的真实新闻,受众更倾向于拟态环境所营造的假象。

主流媒体要规避极端倾向性,不能违背新闻规律,只有注重真实客观,才能塑造和提升媒体的公信力。倾向性报道使其受众的解读更加片面,会加剧群体情绪极端化,甚至出现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传播环境,对于传播者而言,都要对发布的新闻有更仔细的判断,增强专业媒体的报道程度。

参考文献:

[1]管媛辉,胡万鹏.后真相时代传统媒体的失位与救赎[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4).

[2]齐盈盈.为什么我们不再相信媒体?[J].研究与交流,2017(6).

[3]王秋菊.后真相时代的舆论特点、引导难点及建议[J].青年记者,2017(6).

[4]刘玲麟.浅析媒体议程设置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J].东南传播,2017(11).

[5]王利芹.社交媒体情绪化传播现象研究[J].出版广角,2017(12).

猜你喜欢

舆情网民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