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8新年献词话语表达方式对媒体新闻理念的凸显

2018-02-23孙亦超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南方周末话语理念

孙亦超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新年献词,亦有媒体称为新年献辞、新年贺词、元旦献词或元旦社论,是指媒体在新年伊始,以新闻评论为主要形式,公开发表的表达立场和态度、迎接新年的文章。

媒体作为社会的瞭望塔,新年献词往往包含了对上一年典型新闻事件的总结回顾和对新一年国家、公民和媒体发展的期待、向往,而不同的媒体也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选题、表达重点。

一、3篇新年献词的内容选择

从内容上来看,媒体的新年献词往往会围绕当年重大会议或事件的关键词展开,在2018元旦国家主席的新年贺词中提到的“改革”“开放”“新”“民生”“中国”“幸福”;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中提到的“新时代”“新历史阶段”“强国”“大国”等词,这些词语在各大媒体新年献词中都属于中高频词汇,是新年献词中所要表现的社会主旋律和内容价值取向。

(一)主题选择

新华社、南方周末以及澎湃新闻的3篇新年献词的主题选择具有各自的特色,从自身媒体定位出发,主题选择也涵盖宏观或微观、关注国家大事或每个个体。现节选部分献词文字加以说明:

“迈向未来,新坐标已经清晰可见——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

新华社新年献词《奋斗,为了我们的新时代》主要分为两部分。分别概述2017年中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展事件和升华主题,强调“新时代奋斗”应是中国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的核心思想。新华社新年献词的内容和文风选择上从国家的角度、立场出发,站在时代的转折点上回顾历史,面向未来。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沐浴新年的阳光,一些朝向内心的期许会在琐碎的生活中诞生,一些面向世界的梦想会从平淡的日子里升起。”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把孤岛连成大陆》,关注微观议题,关注在大时代下人们的社会生活。多次提到“新时代”,紧追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中心思想。

“那些不该被遗忘的,依旧会镌刻在我脑海中;那些需要被质问的,依旧会激励我去追问;那些暂时得不到答案的,只要依旧在世,总还要继续思考和探寻。”

澎湃新闻新年献词《你好,新时代》关注2017年澎湃记者的一线报道,列举云南村民王开学排雷报道、白血病患儿国产廉价药短缺、“江歌案”人物特稿、西海固脱贫报道等具有影响力的“澎湃出品”,关注媒体对于社会事件的记录,媒体对于历史的见证与改变。另外,在澎湃新闻的新年献词中也多次提到“改革”和“开放”这2个关键词,契合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间。既有澎湃记者自产作品的微观视角,也有新一年国家发展的宏观视角,相比较其他媒体叙事评论风格的新年献词,走叙事风格的澎湃新闻在2018年媒体新年献词中独树一帜。

(二)叙事视角选择

从行文风格来看,2018年新闻献词的写作体裁大致分为叙事和抒情议论。大多媒体的新年献词采用抒情议论的风格,较多使用“时代/一代”“中国/祖国”“人民”“强”“新”这类宏观大气的词语,站在历史的高度总结国家或媒体的历史成就,展望未来的进一步发展。而以澎湃新闻为代表的叙事体裁,主要总结了在2017年澎湃记者的一线采访和新闻工作者理念,文章在词汇的应用上会选择更加“接地气”的一些词,如“贫困”“开学”“知识”等,文风倾向于以讲述平凡人的平凡故事的方式向读者梳理事件,娓娓道来。

本文选取的3家具有代表性的媒体都提到了“改革”“开放”和“新时代”,说明党的十九大上提出的“新时代”对媒体的议程设置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感情基调都是乐观的,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正面态度。

但不同的媒体基于自身的特点也有不同: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更加关注宏观政治议题,如“改革”“开放”,而澎湃新闻、南方周末更加关注微观的民生议题,如“教育”“上学”。另外,澎湃新闻在2018年的新年献词中涉及更多具体的新闻事件,如“江歌案”、西海固报道等。

二、新年献词对3家媒体新闻理念的凸显

此前,新年献词的创作主题集中在报社的编辑部,但近几年随着各类各级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种类的媒体加入了新年献词的“大战”。此外,报刊、广播、电视媒体在发表新年献词时,往往会第一时间在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宣传推广。新媒体的即时性、开放性、融合性和互动性等特点使得新年献词可以得到快速传播和扩散,也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受众反馈。

新华社作为国家级通讯社,更要做好“党的耳目喉舌”,遵循党性原则。作为中央级别的“宣传员”,新华社的关注点更多表现在国家大局上。此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在新年献词中有所展现。

南方周末的办报宗旨是“在这里,读懂中国”,强调对个体的尊重和关怀,尤其是对普通百姓生存和生活状况的关注,体现了浓重的人文精神和民生立场。

人文精神和民生立场的体现表现在南方周末通过新年献词和读者建立了一种平等的、面对面交流的关系。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和文本中经常使用的设问、反问语气,是这种关系得以构建的关键。

在话语书写的过程中,作者将自己与读者融为一体,新年献词文本从整体上呈献给人们的是报纸和普通百姓一同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共同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一起解决问题和困难,报纸和读者变成了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报纸和读者的心灵是相通的。建立这种融洽、平等的关系,使读者更容易接受文本中蕴含的观点和态度,实现了话语的劝服功能。

澎湃新闻是传统媒体转型的产物,力求打造成“关注时政与思想的互联网平台”。面对新闻报道传播中同质化程度高、内容泛娱乐化的现状,澎湃新闻提出了“时政”和“思想”两大口号,收到了较好的成效。此外,澎湃新闻在刚刚上线时就强调内容的原创性和高品质,主打“内容牌”,格外强调“内容为王”。

在2018年新年献词中,澎湃新闻是为数不多基本采用叙事手法来展现主题的。通过将2017年澎湃新闻记者具有影响力的稿件回顾、创作过程、主创心路历程串联在一起,显示澎湃新闻在信息洪流中依旧坚持原创优质内容的初衷。在献词的最后,应用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契机,将新闻工作者化为在每个平凡的岗位上发挥作用的个体,将新闻理想与整个国家发展的理想巧妙结合在一起,凸显澎湃新闻一直坚持的新闻理念。

三、结语

新年献词既是一家媒体新闻理念和报道立场的集中表达,也是与受众直接沟通的一个窗口。新闻理念决定了话语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的角度和方向,而生产作品在呈现的过程中也集中凸显该媒体的新闻理念。本文通过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对3家媒体在2018年的新年献词进行了具体内容分析。虽然3家媒体立场不同、风格各异,在文本生产、事件构建过程中使用了不同的话语和选题策略,以增强话语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但都以凸显自身的正面形象为主,引领受众按照话语生产者的思路进行思考,引导受众认可和接受媒体倡导的新闻理念。

[1]赵振宇,刘义昆.新媒体与改革语境下的“新年献词”[J].中国记者,2014(2):16-17.

[2]董杨华,熊玄.《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的叙事分析[J].新闻知识,2012(2):57-59.

[3]于陆.框架理论视阈下《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分析[J].青年作家,2011(5):72-74.

[4]张志安,章震.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职业权威的话语建构——基于48家媒体2016年新年献词的话语研究[J].现代传播,2017(1):35-41.

[5]章震,涂胜彬,陈席元,宋磊晨,能青青,范炜.(1997-2016)理想的“外衣”:《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的话语变迁与集体记忆研究[J].新闻界,2016(19):17-28.

猜你喜欢

南方周末话语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一份来自南方周末的特别邀请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