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改革途径
2018-02-23
(上林县塘红乡石门小学 广西南宁 530512)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重视现代小学生的心理状况,积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小学素质教育中的关键内容,对加强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完善他们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推动小学生的健康发展,能够改善小学生中存在的情绪失控、学习效率不高、忍耐力较差、承受能力低等问题,从根本上促进他们快乐成长。[1]
二、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改革途径
1.建立民主友善师生关系
构建民主友善的师生关系,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积极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班级的团结合作,是有序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直接影响着其教育的效果。对此,对于小学班主任来说,首先就应积极转变自身传统的管理观念,遵循以人为本教学原则,提高小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与需求出发,要在工作过程中,耐心倾听学生的苦恼、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心中的疑惑,让师生关系不再受到课堂的约束,而是拓展到小学生的生活当中,用朋友的身份与他们的进行交流沟通。[2]
久而久之,班主任与学生之间能够形成稳定、和谐、民主的亲密关系,彼此之间相互沟通、实现心与心的深度交流,为心理健康教育奠定良好基础。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因而他们获批好动,并在诸多家长及长辈的长期溺爱下,很容易让小学生们失去正确的判断力,无法分清事物的好坏,导致经常发生破坏班级稳定秩序等行为。针对这样的现象,小学班主任应合理的分析,不能急于对学生进行严厉批评,应主要以劝说式为主,要耐心的向学生讲清其中的道理,让学生自身主动意识到错误,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他们改正不良行为。与此同时,在学生主动承认错误后,班主任要及时对学生提出表扬,给予他们更多的肯定与鼓励,真正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全面推动和谐师生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2.严格规范管理工作言行
班主任要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最大化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积极运用自身优秀的专业素养、人格魅力及得体的言行,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带动学生,通过这样潜移默化的方式,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班主任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他们的能力、文化、思想、心理、道德等方面的素养及品质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运用班主任的言谈举止带动学生心理变化。基于此,小学班主任要在工作中重视并规范自身的言行,以身作则的向学生树立的正确的形象,展现心理健康的人格魅力,从而为小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另外,小学班主任不仅要通过自身影响学生,还要对每位学生给予全面的关注。对每个班级来说,班主任自身的期望经常会转移到班级中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综合表现良好的学生身上,而对于其他普通学生而言,则总是被班主任忽视,无法得到教师们的重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这样的忽视是坚决不能发生的,学生之间的地位都是相同的,班主任应一视同仁,不能只是关注成绩优异的学生,要对每位学生都给予充分的关怀,这样才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让每位学生的身心都能够健康发展。
3.积极组织心理教育活动
班主任的日常工作,既要对班级学生进行实施管理,还要负责部门教学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同时,还要有效与教学活动有机整合。因此,小学班主任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综合学科知识的特点,全面分析,重新梳理知识结构,巧妙的实现教学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完美整合。要进一步探索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要结合小学生的性格与心理特征,根据他们的实际需求,制定出详细的、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学计划,以便在教学当中,通过感受美好事物来优化心情、净化心灵,从根本上实现其心理教育的目的。而对于某些性格内向、胆小、害羞的学生,班主任要对他们格外关心并加以有效引导,不能单纯的依赖以往的教学方式,要积极寻求新颖教学形式,调动这部分学生的主动性。比如,教师可以从提升学生自信心的角度入手,向班级学生提出具体的问题,并依次让每位学生进行回答,这样能够让所有学生得到训练,为他们提供了平等的展示机会。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日记作业,可以让学生通过日记说出自己的优点,并在真实场景中,不断练习自信的表现,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改变了学生的胆小、害羞的情况,也让他们在轻松、自由、和谐的氛围中,逐渐乐于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自信心得到了显著提升,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找到自我价值,增强心理素质。
利用设计各种班级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其中,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因此,小学班主任教师应在组织活动时候,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活动的有序进行及最终达到预期效果,都需要学生的支持与积极配合,通过学生之间的默契协作、团结统一,在坚定不移精神的支撑下,完成集体活动任务。设计出良好的互动性班级活动能够充分为体育教学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并进一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发展。对小学班主任而言,应积极探索各种班级活动中所蕴藏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素,借此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养、提升他们的心理品德。全方位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而这样的活动,与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也高度吻合,能够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使其自愿加入到活动中,并从中接受具体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心理调整技巧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能够学到知识,同时又能感受到快乐,从而培养他们的健康阳光的心理状态。
结语
小学班主任,应深刻意识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未来成长的重要意义,要积极主动的在管理工作中,寻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点,并要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认知能力、具体心理现状,通过有效途径充分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管理及教育工作中,从而加强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他们构建正能量的学习环境,确保其身心健康发展。
[1]王玉梅,冯雨春. 浅谈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 课程教育研究,2015,(04):172.
[2]唐惠麟.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融入[J]. 新课程(上),2016,(0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