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2018-02-23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西安 710119)
近年来,有关中学生历史观的培养问题得到了社会和学校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关于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的讨论又成为其中最重要的话题之一。对于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概念即何为历史观。历史观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对于历史事件、历史问题、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它是世界观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观从其本质上来说关于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关于如何培养中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是当前历史教育中迫切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正确的历史观的培养对于学生形对祖国和民族强烈的认同感,增强其社会责任感,都大有裨益同时更有利于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1]
一、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课外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运用以及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
著名历史学教育家戴维.麦克卡罗曾经说过“历史告诉我们来自何处,将走向何方”,历史能够教会并且加强我们所信仰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中学历史观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务必要确保历史知识的整体性、精确性以及贯通性。鉴于此在具体的历史教育教学活动中,首先,我们要做到让教材“生动”起来,让学生对于史实和结论有明确的概念,并且能够灵活的把二者区分开来。同时教师还要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去搜集整理与教材不同的历史资料,把学生广泛搜集而来的这些历史资料经过加工整理去伪存真后用于历史学习,只有这样真实的历史才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来,进而最大化地把历史的“真相”还原出来。其次,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重点强调史料的实证作用。通过分析大量详实的史料,对历史作出合理的解释,从而在理解历史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笔者在深圳龙岗区龙城外国语学校实习期间中,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改革开放》时结合学生所在的地区特点广泛的搜集和运用史料进行历史教育教学。在上课之前事先做好学习任务的预留,让学生以“改革开放前后深圳人生活的变化”为主题,对周围的老年人群体进行访问并且运用电子工具记录对话视频,于此同时要求学生大量搜集有关深圳地区改革开放前后的相关历史资料与老人的口述史资料相论证。在课堂中,将一些经过事先考证的音频文件作为史料向同学们进行放送,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趣味,而且也加强了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意义与背景的理解,使学生真正意识到“教科书是为我们呈现的仅仅是历史的骨骼与框架,而全面真实的历史还应该是有血有肉的饱满的鲜活的生动的”,换个角度和方法看“历史”其实会看到不同的面貌。
二、加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学科能力
培养学生正确历史观的首要和必要前提就是要掌握搜集大量的史实和史料,然而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学科能力则是横亘于历史观与史料史实间的中介和桥梁。在中学历史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历史学科能力主要有:尝试反思历史并从历史事件中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的能力,联系古今中外历史事件纵横整体的的能力、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比较分析和因果分析的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等等。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主动的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历史主题活动,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这些主题活动的展开提高和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进而为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打下坚实的基础。历史主题活动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小论文的写作、辩论赛、小组合作探究、身边历史调查、史料的搜集整理辨伪等等,历史主题活动课是近年来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课型,它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其宗旨在于“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仅依靠有限的历史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而历史主题活动课的开展恰恰能够很好地弥补常规课堂教学的缺陷,通过历史主题活动课的有效开展, 赋予历史以生命活力,激活历史教育 ,形成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播同步进行。[2]
历史思维能力顾名思义就是在审视古今中外的一切历史事件和事物时要用“‘历史的眼光’去观察,确信所有的价值信念、制度都是某个特定的时代和大背景下的产物。对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如何看待一种社会制度取代另一种社会制度(如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进步性与残酷性;如何理解帝国主义的发展性和腐朽性;如何看待殖民主义的建设性和破坏性等等,如果用简单的线性逻辑思维模式来观察,就很难找到它的合理内核,而在辩证思维的指导下,就能解开其”历史之谜”。其次,培养学生的思维扩散能力。这要求学生以一个历史史实为圆点,围绕这个圆心把自己的思维延伸出去,扩散开来。再次,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思维突出表现为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模式,对既定的感觉体验进行重新组合,掌握规律,得出创造性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 。在创造思维过程中,学生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高度的发挥,不囿成规,突破问题的原有的反应方式,从历史事件的现象与本质中,探索剖析,寻找新的突破口,得出创造性的思维结论。第四,培养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能力。在科学的思维方式中,历史思维不仅包括运用表象、直观形象进行想象、联想、分析、综合等加工的形象思维,而且还包括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大量的课本照片、投影片、插图、地图、影视音像制品等大多是用于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情境性,以生动形象地展现或佐证教师讲的、课本上呈现的历史知识,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主要作用。当今,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主动的去寻找规律和得出结论。在历史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形象化的历史资料素材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把学生从直观性的历史学习中,带入到创造性、探究性的学习历史的领域中来。
三、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正确历史观对史实进行综合分析
在中学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掌握史实史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历史学科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这就更需要“正确历史观”的指引和导向。笔者通过对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的长期观察发现,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尤其加强唯物史观的教育。引导学生逐步地掌握其主要观念和方式,并学会运用以分析历史中参与者、历史表象和历史事件。唯物史观的分析事物的方法和主要观点包括:秉持经济分析、利害分析和对立分析作为分析社会现象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社会历史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一对矛盾是一切矛盾的基础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社会发展的最初动力是生产力的进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参与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坚持辩证法,做到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对立等等。例如,在讲述罗斯福新政时,就要用到利害分析、对立分析、经济分析的方法去分析问题。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广泛开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源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面对经济危机胡佛政府了一些不合时宜的经济措施进而把美国经济推向了更深的深渊中来,罗斯福总统上台后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加强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干预和管控,大胆借鉴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用改革的方法挽救了美国的经济,避免了法西斯的上台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使美国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罗斯福新政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保障了工人和广大贫苦人民的利益,然而我们也不能将罗斯福新政归结为社会主义变革,其依然属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整和修复。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开展中需要用到唯物史观分析的地方还有许多许多,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引领学生尝试性的用唯物历史的观点去探究历史事件。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中学历史教学还应适度地向学生讲述被史学界普遍接受的同时又具有时代精神的其它历史观点,例如近代化史观、大历史观等。不过要谨慎的一点是,在综合利用多种史观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同时要分清主次,应当以某一种历史观为主其他历史观为辅,以免历史课中涉及太多的历史观点,引发学生思想的凌乱。例如,在讲解《辛亥革命》这一课时,提及到对辛亥革命的评论,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近代化史的观点进行理解:首先,辛亥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封建主义,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促进了我国经济工业化的进程。其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发布,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国民,促进了我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第三,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在国民中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打下了坚实思想基础。[3
[1]黄慕洁,白月桥.中学历史教学[M].北巧: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3]李福长.20世纪历史学科通论[M].济南:齐鲁书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