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本位主义

2018-02-23蒋国栋

学习月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小团体党中央监督

●蒋国栋 韩 笑

本位主义由来已久,古时就有“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之说。本位主义是一种顾小我舍大局、顾小益损大利的处世态度和心理,毛泽东将其称为是“一种放大了的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具有销蚀和离心作用,对党和国家事业极易造成损害,在党的历史上向来受到批判和反对。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其中就包括本位主义思想。当前,本位主义思想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且呈现出新倾向、新态势、新表现,我们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予以警惕、批判、纠正和整改。

一、毛泽东对本位主义的认识及其批判

在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始终坚持真理,坚持“思想建党”原则,坚决批判纠正各种错误思想。其中,早在1929年,毛泽东就专门撰文直面和批评党内、军内存在的本位主义思想。

1929年12月,为了加强红四军的党的领导,扫清执行党的正确路线的障碍,毛泽东将党内、军内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决议中,并进行批评,形成了决议的第一部分,后来则以《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为题名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毛泽东在文中指出:“本位主义,一切只知道为四军打算,不知道武装地方群众是红军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是一种放大了的小团体主义。”“只注意自己小团体的利益,不注意整体的利益,表面上不是为了个人,实际上包含了极狭隘的个人主义,同样地具有很大的销蚀作用和离心作用。”毛泽东对本位主义的剖析可谓一针见血,这种“极狭隘的个人主义”在后来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屡见不鲜。

在东征作战期间,红十五军团伤亡较大,毛泽东给红一军团发电要求拨兵补充给红十五军团,时任第一军团长的林彪却犯了本位主义的毛病,不肯接受安排支援红十五军团的指令。战争期间的战斗减员十分严重,一旦兵员不能及时补充,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然而,身为第一军团长的林彪,明知其中的凶险,却不肯从大局出发,而是只想着为本部谋取好处。1936年5月13日至15日,红一方面军在陕北延川县大相寺召开军队团以上干部会议,此次会议的主题是“顾全大局,反对本位主义!”会上,毛泽东严厉指出了红一军团个别领导存在的本位主义思想,并点名批评:“红军是共产党的军队,不是你林彪个人的队伍!”

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旗帜鲜明地强调要反对本位主义。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指出:“必须反对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本位主义倾向。谁要是对别人的困难不管,别人要调他所属的干部不给,或以坏的送人,‘以邻为壑’,全不为别部、别地、别人想一想,这样的人就叫做本位主义者,这就是完全失掉了共产主义精神。”在这里,毛泽东引用“以邻为壑”的典故,形象地描述了本位主义者的面目和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针对党内滋长着的派别思想、本位主义、个人主义、小团体习气,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及时加以批判、纠正,尤为注重在经济建设领域强调大局意识。如在编制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中,党中央就旗帜鲜明地指出:“只顾小局,不顾大局的思想必须批判。”1956年2月14日,毛泽东在听取国务院34个部门工作汇报时专门讲到本位主义的问题,指出:“批评本位主义的文章要写,但光批评,光从思想上解决问题不行,还要研究解决制度问题。”从而反映出毛泽东对本位主义问题认识的成熟,以及要从根本上解决本位主义难题的想法,为当前扫清本位主义思想障碍提供了重要启示。

二、当前本位主义的突出表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的卓著成效,党风政风社风民风呈现全新气象。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如下级机关普遍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心理状态,甚至出现了“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实演绎,归结起来,无外乎是为了维护小团体利益而搞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本位主义。当前,本位主义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党员干部队伍以及各级党政机关中,且呈现出新的倾向、新的态势、新的特征表现。

其一,一些部门和干部奉行“个人利益至上”原则。为了谋求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最大化,在处理单位与部门、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时,不惜将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对立起来,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对立起来,导致中央的大政方针未能落到实处甚至流于形式,从而妨碍相关体制改革的推进。在2015年4月25日发布的《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报告(2014—2015)》中就指出:简政放权、激活市场和社会活力改革中有可能遇到的最大阻力,是部门利益作祟,有的把权力变成与民争利的工具。这就使得许多利民利国的政策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反而带来了负面影响,弱化了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其二,一些部门喜好“藏拙露怯”,假扮一副“捉襟见肘”形象。某些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因为担心本部门的利益受损,而不肯将真实实力示众,不愿将优秀的人才推荐出去。在面对大局需要的时候,明明可以有所作为,却选择袖手旁观,以一派无能为力的姿态来逃避履职尽责,表现出“山头主义”、“圈子主义”、“福利社”等错误思想。

其三,相互推诿扯皮现象仍司空见惯。在落实上级部署,以及解决群众问题时,一些单位内部以及不同单位之间的推诿扯皮时有发生,“怕担责”成为了普遍心理,没有“及时补位”的主动性,促生了一些“太平官”、“推诿官”。不作为、少作为成为了一些人和单位的隐性属性,认为搞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万事大吉,殊不知在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需要的是“联合作战”,而不是“一骑绝尘”,缺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全局意识。

第四,党内监督存在“木桶效应”,效力大打折扣。党内监督作为“永葆党的肌体健康的生命之源”,本是“治病救人”的良药,却在本位主义的毒害下失去了原有的“药性”,继而导致党内监督出现大量禁区和空白,其后果就是使这种小团体主义愈发根深蒂固,势必会对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损害。习近平曾指出:“长期以来,党内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不愿监督、不敢监督、抵制监督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监督下级怕丢‘选票’,监督同级怕伤‘和气’,监督上级怕穿‘小鞋’。在不少地方和部门,党内监督被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成了一句口号。”值得高度警惕。

三、习近平总书记对本位主义的论述及批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内思想政治工作,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针对党内一定程度存在着的本位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多措并举有效防止和克服了本位主义思想的泛滥。

首先,针对一些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缺乏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决不允许”重要论断,即“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

其次,针对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的本位主义问题,习近平指出:“要着力解决政治性强、破坏力大的问题,诸如在重大问题上不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不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问题,对党不忠诚老实、阳奉阴违、弄虚作假、做‘两面人’问题,选人用人上任人唯亲、任人唯利和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问题,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政治野心膨胀问题,等等。”

第三,针对党内存在的观念淡薄、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维护党中央权威,同时指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无论担任什么职务、拥有多大权力都要执行集体做出的决策,无论做什么决定、办什么事情都必须符合大局需要”,“要严格执行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处理好全局和局部关系、中央和地方关系”。

第四,由于本位主义的滋长蔓延,从根本上凸显了党的政治建设薄弱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要求做到“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尤为重视从制度建设层面反对本位主义思想。如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就明确强调:“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目的”。又如,为了加强党的领导,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致力于建立健全请示报告制度,要求全党必须严格执行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这些都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决防止和克服本位主义思想的信心和决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发人深省地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本位主义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错误思想,必须予以高度警惕,决不能放任不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充分认清本位主义的危害以及在当前的突出表现,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做到精准批判、及时纠正。

猜你喜欢

小团体党中央监督
党中央两次为谁公开祝寿?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引领班级小团体健康发展的策略研究
关键抉择
—— 党中央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擘画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要不要走进班级中的“小团体”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向党中央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浅谈对班内特殊小团体的认识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