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学生斗智斗勇的心理战术

2018-02-23

关键词:道理讲故事猴子

(重庆市巴南区一品中心小学校 重庆 401349)

“最牛班主任,要善于跟学生斗智斗勇”,不知从何时起,我信了这句话。我们经常听到的,甚至是自己发出的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孩子慢慢进入青春期,班里总有几个“刺儿头”让你伤脑筋,以往采取的惩罚或批评措施,久而久之,对他们来说早已百毒不侵,大多数老师于是只能使出最后的杀手锏:请家长,然而所谓的杀手锏也不一定能解决问题,老师越强硬,学生只会越叛逆。

我们常把一个班级比作一艘远航的船,而班主任无疑就是这艘船的“老船长”,几届班主任下来,有些感受,述于笔端,希望下一届带班更好。

一、故事胜于道理;道理重于故事

最新的研究发现:当你想给人讲述一个道理的时候,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找到一个故事作为道理的载体。道理在学生那儿认为是世界上正确的废话,以往认知的不断重复。做一个形象的比喻,道理就是“药”;而故事就好比“糖衣”,与其让孩子明白你精心准备的道理,不如让他吃下这颗带糖衣的药,不知不觉间就俨然接受了你的道理。

心理学家通过核磁共振对受试者的大脑进行观察发现:故事开始之后,听众的大脑,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讲故事那个人的大脑的镜像。故事讲到动情的地方,讲故事者大脑的“岛叶” —— 这个区域负责感情 —— 活跃起来,听众大脑的“岛叶”也跟着活跃起来。如果讲故事者的大脑的“前额叶” —— 这个区域负责理性决策 ——活跃起来,听众大脑的“前额叶”也活跃起来。

那什么样的故事最受欢迎呢?

第一种,是自己的故事。听众总是对你自己的故事比对别人的故事更感兴趣!有人说:“在演讲领域,没有什么演讲技巧是万能的,但是有一个办法是接近万能的 —— 那就是讲一个关于你自己的故事。”讲一个自己的故事,能让听众感受到你的真诚。

第二种,转述的故事。如果一个故事不是发生在你自己身上的,那学生对你的要求就要更高一点了。这个故事必须是一个新鲜的,未曾发生在以往认知领域的故事,能让人产生代入感!

[教育叙事]孩子,听我讲讲我的故事

“你先别着急,老师把你叫到办公室主要是想给你讲一个我的故事……你并没有做错什么……”

孩子面容疏散开来,沉了一口气,好像压在胸中那个大石头也顿时落地了一般。

“我在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特别不像一个文静的女孩,而是一个彻头彻脑的假小子。我的语文老师姓宋,是我们镇上首屈一指的公认的好老师。据说他教学很有一手,能在他手下学习,就是三生有幸的好事。事实证明,宋老师教得很好,有品有料,而且很受学生喜欢。只可惜,我并不是很喜欢宋老师……”我故意停下来,略作沉思,学生把目光也从别处移到了我的脸上。我清了清嗓子,继续讲:

“我不太喜欢宋老师有三个原因:第一,他太凶了。有两件事让我记忆犹新,有一次,我因为生病迟到了,走进他的课堂没喊报告,他让我走出教室,去想想还有什么没做好。我脑子发烫,没想出来。宋老师认为我是一个不肯喊“报告”的倔驴,于是当众把我的仅有的一顶官帽子——语文科代表给拿掉了。还有一次,我和班上一个好友提前交卷,以显示我们很牛逼,我们两正高兴地在阳台上对答案,交流心得的时候,宋老师走出来,一手扭住我脸上的肉,另一手扭着朋友的肉,使劲转了一圈。把我痛死啦!宋老师一边扭,一遍说,给你们两个强调了好多遍,威武的武,没有一撇……我们才猛然醒悟……那一扭让我对威武一词产生了深远链接,我一辈子不会再写错,而且对这种斜勾带撇的字,有一种天生的警觉感……”

学生那张苦大仇深的脸舒展完了,漏出了一丝冬日暖阳,在我看来,极为珍贵。

“我不喜欢宋老师的第二个原因是,我总觉得宋老师他也不太喜欢我。我总感觉他更喜欢班上的一流学生……也喜欢班上围着他转的那些叽叽喳喳的女孩子……唯独好像对我不远不近,不温不热的……这种感觉很不爽,我觉得老师不喜欢我的很重要一个原因是,他居然选了另外一个语文成绩不如我的学生当我的组长。”

“孩子,我现在想问你几个问题,好嘛?”

“嗯!”

“你肯定在我的故事当中听出了你的身影。你在乎你在我心中的定位吗?”

“嗯!老师,我很在乎……”孩子声音哽噎,双眼泛红。

“你是不是也和我当初一样,很迷惑到底老师喜不喜欢你?”

“嗯!老师,简直一模一样!你就像那个宋老师,我就像那个你。我明明不喜欢你,怕你,但我也要装出和其他同学一样,说喜欢你……”

“好孩子,老师当然知道,我的身体里面藏着无数个灵敏的窃听器,时时刻刻观测着你内心的一起一伏。要不然,今天我不会找你过来聊天。”

“老师,我懂了!谢谢您……和你聊天真的很舒服,你真的太懂我们了……”孩子深深的鞠了一躬,离开了办公室……

“对了,……”孩子转回头,望着我。

“你最像当年那个我……放心,我没有理由不喜欢自己……”

他咧嘴笑了……

启示:好老师和好家长一定是一个故事资源库!

二、给学生一些虚妄的控制感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小把戏,而制造某种虚妄的控制感这一招经常出镜,而且屡试不爽,尤其是在给学生留作业或布置任务的时候。

“同学们,5单元听写没过关的,我也不独裁,我和你们商量一下,你们愿意中午利用休息时间来听写还是下午留下来呢?”

“这《作文大本营》上的题目,你们自由选择两篇你们喜欢的插图或者话题来作为今天的家庭作业吧”

“为了迎接半期考试,作业肯定有点多。但我从人性化的角度考虑,又觉得这样不是很好。这样吧,我这儿有两张卷子,全班都必须做这一张;至于说另外一张嘛,我就放在讲桌上,学有余力的学生就自己拿来做吧……没勉强哈……但其他班都做了……(第二天一来,一叠卷子,全班人手一张……)”

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名词叫做“ 控制错觉”,最早的心理学实验是在猴子身上展开的,即,直接向猴子宣布,早上给三个栗子,晚上给四个,猴子就很不高兴。然后你表示接受了他们的抗议,改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他们就很高兴 , 猴子以为自己获得了控制权。这就是朝三暮四的来历。

在营销心理学中,研究人员也发现,如果你一来就占据主动权把你的产品里里外外的夸耀一遍,这一桩生意多半做不了。但是,你如果一上来就让买家多说话,让他谈谈他的兴趣、爱好,有什么需求,帮助他分析产品性价比等等。这样,顾客就会感觉到他是在“买”东西,而不是你在“卖”东西。一旦掌握了一点点控制感,哪怕是虚妄的,虚拟的,也更容易让人接受。

因此得到启示:人都需要一点控制感。你生硬地替别人决定,对方就会有逆反心理。如果你稍微给他一点控制感 —— 哪怕仅仅是个控制错觉 —— 他就会更容易接受你的决定。

猜你喜欢

道理讲故事猴子
道理都懂,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
不好听,却很有道理
听冬神讲故事
Max讲故事——逃跑的熊
Max讲故事——杀手算命
Max讲故事——温柔的鬼故事
男猴子和女猴子
淘气的猴子
猴子出海
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