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融合趋势研究
2018-02-23
(湖南省龙池实验中学 湖南常德 415900)
世界各国都在流传信息化教育,信息技术的融入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对高中数学教学而言,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融合使得数学的教学手段,方法、结构等都或多或少发生了改变,不仅是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也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这就意味着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而随着信息技术和教学课堂、内容紧密结合,其提供了新的平台供给师生交流、学生自主探索,不仅优化了数学课堂教学,还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了解数学的本质[1]。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共同发展,两者之间的联系也将会越来越紧密,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其强大的功能及丰富的资源都将为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助力,不断丰富、创新教学手段,因此两者融合是必然趋势。传统高中数学课堂通常是由教师口头讲解、及习题演练为主,学生学习模式较为被动,且处于长期枯燥的理论讲解及习题练习中,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对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难度性有较为明显的恐慌和排斥。而将信息技术引入,将其与教学内容融合可以有效的将数学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动化,将数学语言如符号、算式等转化为更为形象的图形、动画等形式,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体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学习模式[2]。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数学思维。例如:在几何知识(由三视图还原成实物图)的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同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借助多媒体投影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事物,让学生将“长方体、正方体、圆锥体”等与实物想联系,加深学生的印象,并引导学生画出三视图,在这种直观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空间感。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融合,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高中数学比之初中数学要更复杂哦、范围更广,其中涉及到众多的数学概念、原理、公式,单纯的理论讲解和习题练习只能提高学生对当前的问题的解答能力,学生对缺乏举一反三的思维,觉得学习数学既枯燥又困难。在传统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要结合图形、图表等对数学知识进行解析,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在作图上。而信息技术的引进能有效避免这些时间的消耗。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快速的呈现所需的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将其展示,让学生更好地带入其中,提高学生学习体验感,直观的观察图形与所学内容的联系,加强理解[3]。例如:在学习函数知识(三角函数)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正弦、余弦函数”图表清晰展示,通过对比有效整合两部分知识,让学生更为系统地学习三角函数知识。
此外,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对教学的实效性还体现在,将抽象概念、知识具体化,将空间为题内容化,将微观想象宏观化等,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大的功能和丰富的资源使得数学教学更清晰化,提高教学效果。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影响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反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其改变了数学教学的知识结构和目标,利用信息技术不仅让学生更能体会数学的魅力,拓展学生的视野,还能使高中数学教学中不断渗入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高中数学中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多,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特殊到一般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解题思路的教学,渗透相关数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内涵和本质[4]。利用信息技术,高中数学教学课堂可以更为轻松便利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利用直观的图形、动画对比帮助学生掌握各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将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融汇贯通。例如:在进行三角函数知识教学时,针对函数y=Acos(ωx+φ),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其图像,并分别改变 A,ω和φ,让学生观察图形变化,加深学生印象。
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融合存在必然趋势,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借助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和丰富的资源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转变学生的学习模式,还能优化课堂教学,帮助教师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1]马晓菁.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J].考试周刊,2017,12(78):103.
[2]谢世伟.浅议新时期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融合途径[J].亚太教育,2016,11(19):38.
[3]李运财.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融合的作用与案例分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14(09):17-18.
[4]吴兰兰.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融合性分析[J].高考(综合版),2015,1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