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参与下的高校创业集群构建与发展探究*

2018-02-23

关键词:集群大学生企业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随着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提出,我国的创业活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高校是培养研究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除了教学与研究,还承担着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利用人才资源、科技信息的先天优势,高校推动创业、服务创业已成为大学职能不断拓展、延伸出来的一项新的使命。[1]

在当前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活动推动过程中,高校的职能更多体现改变办学思维的转变,高校通过设置创业课程、聘请企业老板作为授课教师等方式使大学生受到创业意识的启发,通过科研训练与社会实践锻炼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制定灵活的学业政策鼓励和支持在校以及毕业大学生自主创业。事实上,高校不仅承担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责任,还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社会提供科技服务的重要职能,因此高校如何将创业活动的内部和外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探寻这种资源利用的有效抓手,以创新驱动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和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在高校、企业、社区和政府的协同下,建设由大学生创业者、创业行为及高校创业资源环境构成的创业集群,以其学科知识溢出性、创业项目合作化、网络协同生态链等特点,对创新主体进行区域性集聚,以促进创新分工、研究开发、风险基金、商业运作以及专业人才等各类资源的汇集,加强创业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促进创新创业的速度和效率,培养区域规模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2]

一、高校创业集群的内涵及意义

大学生创业既是教育体制改革和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源,也是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纷纷利用资源,以创业项目的相应产业链为核心,以创业精神和创业教育为文化,以创业主体的区域性聚集为形式,发挥大学生创业企业集群化发展的助推共进优势。创业集群在知识获取、整合、创新与利用方面形成的网络化优势,对大学生创业企业的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3]

创新集群是一个由高校、大学生个体、企业、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机构等要素组成的社会网络,是有其内在运行规律的复杂系统。大学生个体、大学生创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地方政府以及中介机构等组织构成了大学生创业集群网络的各个结点,结点加之结点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同构建成集群网络。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在网络内外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推动了集群内大学生创业企业的成长。大学生个体、大学生创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地方政府以及中介机构各类知识主体共同构建了创业集群的知识网络,网络中各行为主体之间形成了信息、知识与技术传递、扩散甚至增值的关系链条,各行为主体竞争合作,有效促进知识资源在企业之间、企业与非企业之间的扩散、转移、共享。

二、高校创业集群形成的机理分析

我国大学生创业集群最初是以大学科技园的形式出现的。大学科技园区是以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为主体,具有孵化、培育、集聚、扩散、创新等功能。大学科技园区作为集群的一种特殊发展模式,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包括集群理论、三元参与理论、孵化器理论等。大学科技园区在众多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下,在政府、企业和大学的三方协作下,在发挥新建企业和新生企业家的孵化作用下,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提升自身价值、地方政府发展区域经济、企业借势发展自身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4]

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导向下,地方政府与高校纷纷联手打造大学生创业集群,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氛围,以落实国家政策,发展地方经济。这些以“大学生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区”等名字出现的集群,符合“以创业项目的相应产业链为核心,以创业精神激发和文化倡导为先,以创业教育为重,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创业活动的创业生态链群体”这一创业集群定义。其特点在于:学科知识溢出性、项目合作化、网络生态链联动共享、区域文化根植性。其优势完全体现出集群所具有的特殊优势:聚集效应使交易成本降低;知识溢出效应使区域实现效益最大化;企业家、创业资源和创业文化的聚集区域发展提供了动力源;创新的速度和效率培养了地区的整体竞争力和区域规模经济。大学生创业集群,有力地促进了集群内新企业的快速衍生与成长;有力地促进了区域创新系统的实现;有力地提升了区域竞争力。营了造能创新、敢创业、创成业的良好环境;形成了政府促进创业、市场驱动创业、学校助推创业、社会扶持创业、个人自主创业的生动局面,实现以创业促增长,以增长促就业,以就业促和谐;以应用为导向,以实践为途径,建设创业教育的开放平台,从而使“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推动创新”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大学生创业产业聚集已成为政府、企业、大学三螺旋运转的新兴起点,是新时期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此外,大学生创业集群形成一种网络化的组织结构,这种网络化的组织结构有利于技术创新在企业集聚内的流动。其纵向链条是技术关联链条,主要是指技术创新成果由上游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出来后,经由中游的企业或者部门设计产品及生产流程,最后由下游的企业实现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销售;其横向链条是水平的同类企业和机构之间的模仿、合作和知识流动而形成的关联链条,政府、高校、企业及其他相关部门成为知识流动的各个结点。

以成都市及周边市区为例,目前形成30余个大学生创业集群。这些创业集群,着力激活“睡眠专利”,加速高新技术孵化、转化,依托园区管委会、成都市共青团组织以及园区内各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机构,全力支持创业规划大赛和创业实战训练营,鼓励园区内高校积极开展创业项目校企对接合作,将优质企业创业孵化项目引入高校,提供更好的“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公共服务平台,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人才进人园区并为其常驻园区创设条件,着力整合有利于创业集群的各方资源,加大市场开放力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降低创业门槛,通过优化商务、制度、政务和文化环境,释放和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三、高校创业集群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创业集群中,大学生创业企业在共享知识、交易知识的驱动下,构建的具有集知识扩散、交流、整合、应用和创新等功能的网络结构体系。其知识节点包括企业、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其意义在于促进集群内成员企业知识能力的发展和成员企业的成长。此外集群知识网络实质上是一种知识资本。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转移效应理论,知识是认知主体的知识,企业对知识的学习如同人对知识的学习,企业作为组织同样具有认知能力。通过与集群环境的互动,对相关知识进行识别、获取、利用、转移和创新,通过构建组织学习机制,培育自身的成长能力。因此高校创业集群的影响因素可以从集群知识网络和组织学习两个维度进行讨论。

集群知识网络中的知识活动的顺利开展受到网络本身的约束和网络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课题组认为大学生创业集群知识网络的影响因素包括:行为主体,即集群内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大学生创业者、高校及科研机构、地方政府、中介机构等;资源,大学生创业集群知识网络最核心的资源是知识,除知识以外还有劳动力、资本等资源;活动,在大学生创业集群中,包括了知识的认知、转移、共享和创新等活动;环境,指对大学生创业集群知识网络有效运营产生深刻影响的外部环境,包括金融政策及其他相关制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创业集群文化和地理环境等。在集群知识网络的理论与实践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由于知识更新速度、新产品开发、组织学习、知识扩散、知识创新的作用,使大学生创业集群知识网络形成了一种开放式的网络关系,其集群边界约束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可渗透。大学生创业集群进行组织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环境,大学生创业企业其所处外部环境特别是集群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影响整个组织组织学习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创业企业在知识密集的创业集群中,只有通过组织学习才能充分利用其人才和智力优势,获取企业成长所需要的知识资源;组织,如心理安全感、组织认同、差异尊重度以及开放性文化等是影响组织学习的重要因素;领导,主要指的是大学生创业企业的领导者通过对组织目标导向、组织氛围、组织文化来影响组织学习;任务,主要是从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学习对象、学习客体角度出发,根据匹配的思路影响组织学习。[5]

四、高校创业集群的发展与运行分析

高校全面深入地开展校企合作,主动和政府、企业建立创业孵化对接与合作,大力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鼓励大学生参与创业大赛、创业实训等创业实践,引导大学生创业企业进行有规划的聚集,构建大学生创业的集群发展模式。目前有三种主要的创业集群发展模式。科技类创业集群是高校紧贴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依靠高校工程技术研发等方面明显的教育和人才优势,构建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模式,打造科研技术密集大学生创业企业集群;文化创意类创业集群是面向文化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依托高校文化艺术创意产业方面的教育和人才优势,建立艺术文化密集的大学生文化创意类创业集群;服务型创业集群是面向社会服务需求,依托高校语言、法律、经济等各方面的教育和人才优势,建立人才密集的大学生服务型创业集群。不同模式的创业集群之间可以通过合作竞争形成相互依存、共生共长的创业生态价值链,创业生态价值链又可以反哺每个创业集群模式,促进每个创业集群模式的良性发展。

此外,在对大学生创业集群发展中面临主要问题的归纳与总结基础上,可为提升大学生创业集群创新创业能力和发展动力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首先,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强化各主体的创新动力。加大对集群内创业主体的政策优惠和激励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对创业活动的资金支持;搭建有利于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进行沟通与合作的平台,扶持中介机构平台的运行和发展;优化创新创业资源配置,整合不同形式、不同体制的创业资源,使其能够成为一个有效集聚创业资源并实现主体之间良性互动的网络平台。其次,优化网络节点的构成与结构,促进集群网络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创业集群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意识,加强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强化集群内各主体的结网意识,有效实现官产学研金的真正结合,推动创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最后,有目的有意识地培育创新创业体制机制,维持其可持续性的创新涌现。借鉴国内外创新创业集群的成功经验,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创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立足大学生创业集群的长远发展目标,依托大学生创业的基础和优势,制定大学生创业集群发展的技术路线图,调动各方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实现由单一主体创业到集群创业的跨越,使创业集群的创新创业优势充分发挥。

[1]高伟,谢峰,刘晓倩,等.大学生创业集群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模式研究——以松江大学园区为例[J].生涯发展教育研究,2012(1):11-19.

[2]丘兆逸.资源型集群的创新网络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6(3):111-115.

[3]张伟峰,杨选留.技术创新:一种创新网络视角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4):294-299.

[4]霍云福,陈新跃.企业创新网络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0).

[5]徐华.中小企业创新网络:构建动因与策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2).

猜你喜欢

集群大学生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大学生之歌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