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掉“示范画”成人该如何参与儿童的绘画活动
2018-02-23
(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教师幼儿园 辽宁大连 116021)
国家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然而成人们依旧不断发问:去掉“示范画”,孩子们又该怎么教?
一、为什么去掉“示范画”
1.儿童画的概念要求去掉“示范画”
‘绘画’,是利用此艺术行为再加上图形、构图及其他美学方法去达到画家希望表达的概念及意思”。儿童画,则是以儿童独特的艺术行为表征他的思维。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思维,二是绘画技法。这二者同时作用,缺一不可。
然而,很多成人常常“忽视”掉了绘画是一种必须由“大量思维”参与的活动。在过去,我们出示一幅“范画”,很多成人认为能够更好的模仿成人作品的幼儿在绘画上更为优秀。但这样的评价是十分片面的,我们可以说这样的孩子是一位优秀的“操作员”,但并不能仅凭这一点就说他是一个“好画家”——单从对画面的模仿来说,思维的参与是有限的,一个好的画家是需要更多的思维参与的。
但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并不是成人的教授和对经典作品的模仿对儿童来说就没有意义。我们的时间设定是3-6岁的儿童,是形成绘画思维的时期,是绘画的入门阶段。这也就回答了很多成人所说的:成人不教基本的技能,孩子怎么能会画。成人不能要求孩子在4岁的时候就掌握了6岁以后才需要学习的技能技法。过于着急让儿童的作品达到成人的“满意”,对儿童来说是十分不公平的。6岁前的核心任务:培养幼儿思维与艺术行为的有效整合。
2.儿童的发展规律要求去掉“示范画”
孩子的画,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有着不同阶段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必经的阶段,是不可跨越的。在儿童尚未熟悉和完全发展好“点点”“连线”“封闭”等基本动作时,就将他们直接带去学习形状、涂色,这无异于阻挠孩子的“口唇期”——该充分满足的阶段没有被满足,是会在将来收到负面效果的。对幼儿的绘画作品,成人不要追求“像”,对于“像”的追求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对自己独立的思考与笔触失去信心。
对于学龄前儿童,绘画可以说是唯一一种能够代替文字的方式,能真实的记录他们的心理活动。因此,扭曲他们的绘画作品,就如同扭曲他们的人性发展,是对他们思维认知与发展上的重大挫折。而示范画,正是在扭曲着儿童对于实物的认知理解。
二、成人怎样参与儿童的绘画活动
1.以一个封闭的“圆”为起点,寻找适合儿童的绘画内容
儿童的绘画要一开始就对作品赋予意义。帮助幼儿建立概念:“我的每一段线条都是有意义的”。3岁左右的儿童,绘画的起点是“圆”,(封闭结构),生活的经验越丰富“圆”所代表的意义就更加复杂。孩子会说某样东西“我不会画”,你可以建议他,不如画一个圆吧。当然,这样的一个圆也许并不被他自己满意,但正是对于自己作品的“不满足”,才会促进他使用更多更复杂的图形表达自己所想,这就是“不满足”所带来的进步动力。
2.多带儿童感受高情绪化的事物,用语言引导的方式培养儿童绘画
对于儿童来说,情感是绘画创作的最大动力。当他们第一次从地里挖出一大颗红薯;当他们战战兢兢的用刀子切开一个木瓜。这样的“大事件”对孩子来说是点燃他们学习热情的最佳时机。儿童自然就会开始画起来。
3.如果需要参考,请给予他们合适的观察对象
对于很多成人来说,给你一幅梵高的《星空》你未必临摹的出来,那我们又怎样要求一个尚还稚拙的儿童去临摹一幅示范画呢?想要画星空,最好的参考有两个:一是真正的星空,二是他们同伴的作品。
儿童在3岁以前就已经有了对自己能力上的判断。对于一幅成人作品的模仿,大多数儿童在内心是会有“我画的不如成人画的好”这样的想法。长此以往并不有利于对儿童信心上的建立。而对于实景的观察和同伴的作品欣赏儿童则会“轻松很多”,更加愿意细致的观察和互相学习,因此,请为儿童提供实景与实物,并延长每次绘画活动后儿童作品欣赏的时间分配。
4.正确的评价
成人们的焦灼大多数来自于“放手”后儿童绘画的“不见起色”。这里就需要提出儿童作品评价的几个关键点:
(l)儿童思维与能力上的判断
如果认为一个孩子的对笔的运用不够自如,力度不够合适。那证明他的手部发育尚不够灵活,可以多和幼儿开展一些手部的活动,粘土、拍球、甚至是用勺子吃饭都是锻炼手部的方法。
如果一个孩子尚处在“没有思维参与的画画”阶段:比如整张画纸都是机械的、来回划的线条或点点,看不出封闭的流畅形状,而在于思维上的“理解不够”,就要在他的注意力和理解力上下功夫了:多讲故事,多提问。当儿童的思维理解了,自然在绘画表达上有所提升。
(2)善用评价用语
如果想夸奖孩子的作品,可以夸奖他具体的细节处理、用色、画出了遮挡关系等等。这样的夸奖会帮助孩子梳理出自己作品优秀的原因。如果觉得孩子的作品似乎“不够理想”,那还请不要在情绪上让孩子感到失望。可以听听孩子他画的是什么? “如果画的话,可以用什么形状表示?”“仙人掌的刺要怎样画才能看上去很厉害?”——这样引导性的语言,会让孩子在思维上重新建立概念。
(3)给儿童“第二次”的机会
儿童的绘画绝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创作、欣赏、反思、再创作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我们都知道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幼儿绘画的道理亦是如此。有关一个主题,如果幼儿对自己先前的作品有了新的见解,成人完全可以鼓励他再画一幅作品。
5.等待,不能气馁的等待
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曾经给家长们发放了一张调查问卷,其中一题是:“你觉得你自己的绘画能力怎样?你认为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大多数家长都提出来“照着画还行,自己画不行,因为小时候家里没有培养美术这一块儿”。我们可以提出来两个关键点,以总结本篇文章:“照着画还行,自己画不行”证明了我们中的很大一部分成人,示范画在美术教育的作用上是负面的。 “培养美术这块儿的意义”在很多人的概念里,只要小的时候家里送去学美术了,长大了好像都画的不错。这其中,除了美术教师的专业点拨外,人与人的差别主要来自个人对于艺术创作的不同感受;以及绘画的反复练习——勤动笔永远不会是浪费时间。
感谢你认真的阅读,希望这篇文章可以给你带来一些新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