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增值服务的高职生实习管理模式研究

2018-02-22刘春雷陈睿渊李翠白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29期
关键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教育

刘春雷 陈睿渊 李翠白

摘 要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要素具体包括:实习生、学校、实习单位、实习时间、实习内容与方式、实习管理等。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原因,不乏教育管理主体缺位、管理理念落后、管理制度机制尚不完善、管理模式有待探索、管理的系统平台有待开发建设、管理成效不显著等诸多问题。基于增值服务的高职生实习管理模式,要点包括:融价值创造于实习任务、变实习管理为增值服务;以共同创造价值、满足各自需求为内在驱动;以完善政策激励、强化约束机制为外在驱动;系统整合、协同管理。

关键词 顶岗实习;高等职业教育;实习管理;增值服务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29-0006-06

顶岗实习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具有重要地位,然而现实中由于实习单位是独立机构,并与学校存在一定的空间距离,且实习时间跨度较长,加之顶岗实习的制度、机制尚不完善,管理主体缺位,管理理念落后以及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能力不强等诸多主客观因素,致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本较高、难度很大,甚至出现管理真空的现象,这必然会直接影响顶岗实习的质量与效果。因此,深入研究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变革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健全管理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组通过相关文献研究并实地走访了天津市具有代表性的几所高职院校及相关实习单位,针对顶岗实习中高职生的教育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要素分析

深入分析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要素特征是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顶岗实习的要素具体包括:实习生、学校、实习单位、实习时间、实习内容与方式、实习管理等。

(一)实习生

实习生是顶岗实习的主体、教育管理的对象。顶岗实习环节是在专业课程基本修完、校内学习任务基本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的,处于毕业实习阶段,着重培养专业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相对中职生而言,有过一定专业实训实习经历的高职生总体上在专业知识技能、职业心理准备、社会生活经验、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相对成熟,具备一定的独立能力。但相对于正式的职场员工而言,高职生仍缺乏系统的职场工作经验,仍是未步入社会职场、未取得从业资质的学生身份,尚处于入职前的过渡阶段、处于准就业状态或入职试用期。

(二)实习单位

企事业单位是顶岗实习的空间场所。实习单位不仅具有从事生产实践的具体岗位、真实情境,还有不同于学校的规章、制度、文化等,并且各个实习单位的行业地位、发展阶段、文化制度、所有制属性等各不相同,个体差异性很大,有的是处于行业龙头地位的央企,有的是存在生存压力的民营小微企业,有的是具有创新实力的跨国企业。因此,学生对实习单位的认同感也存在差异,这些又直接影响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影响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此外,实习单位一般与学生所在的高职院校有一定的空间距离,为教育管理工作增加一定难度。实习单位或实习生的选择与确定在实际操作中无明确的规定和统一的标准,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实习单位与实习生一般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双向互选,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实习生均有可能在毕业后成为实习单位的正式员工,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顶岗实习属于自主择业就业过程中的入职试用期阶段,采取准就业的方式进行顶岗实习。

(三)学校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体,是教育管理学生的法定主体。为顺利完成顶岗实习这一关键教学环节,学校要使学生具有充分的知识技能准备和职业心理准备,还要为顶岗实习建章立制,并有责任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条件和机会。学校应对学生顶岗实习的全过程进行教育管理,并提供保障与支持,不仅涉及知识技能、岗位职责、安全生产,还涉及心理适应、日常生活、人际关系处理等诸多方面。

(四)实习时间

顶岗实习的时间跨度长,一般在半年以上,并且顶岗实习期处于毕业实习阶段,是实习生由在校学生转变为职场员工的重要过渡期。通过实习不仅要提升职业能力素质,更要实现角色转变和心理适应,同时顶岗实习也是获得一份理想工作的重要机会,是检验求职者能否胜任岗位的入职试用,是職业生涯的重要起点。因此,科学有效的教育管理对学生个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实习内容与实习方式

在真实的职业岗位上综合运用职业知识技能完成相应的岗位任务。由实习单位为实习生安排具体的工作岗位并指派本单位的业务骨干作为指导教师。实习生在岗位生产实践中,要自觉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接受实习单位的管理考核,承担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并与正式员工一样接受岗位绩效考评,进而逐步达到岗位要求、胜任实习岗位。

(六)实习管理

顶岗实习的教育管理包括管理主体、管理内容、管理方法、管理目标、管理的理念与价值取向、管理的成效与评价等内容。学校、实习单位、学生都应是顶岗实习的教育管理主体,针对尚未毕业的在籍学生而言,学校无疑是法定的管理主体,应承担实习生的教育管理责任,应全程参与有关顶岗实习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在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实习的实习生必然要遵守单位的管理制度,实习单位也应承担必要的管理责任,并以三方协议的形式予以明确。而在入职试用期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及雇主还须遵守《劳动合同法》。此外,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独立生活的学生更应为自己的职业发展负责,承担自我管理的责任,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实习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全面系统研究实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有助于提出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原因,不乏教育管理主体缺位、管理理念落后、管理制度机制尚不完善、管理模式有待探索、管理的系统平台有待开发建设、管理成效不显著等诸多问题。

(一)管理主体缺位

管理主体是指掌握管理权力,承担管理责任,决定管理方向和进程的有关组织和人员[1]。管理主体缺位、失职是导致管理真空、管理失效的直接原因。管理主体缺位是诸多问题的集中体现、是问题的核心,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学校、实习单位、学生三方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主体。然而现实中,由于主客观原因,三方并未有效承担管理主体的责任,也缺乏统筹协调与密切配合,未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深度合作。

学校。由于顶岗实习在时间上跨度大,在空间上又与学校相分离,作为法定管理主体的学校,即使借助信息技术能够实现一定的跨时空管理,但要实现全程、全面、全员的教育管理却力不从心,难以有效承担管理责任。

实习单位。对于实习单位而言,即便签订了有关顶岗实习的三方协议,明确了管理责任,但由于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缺乏管理成本补偿机制及相关激励机制、学生实习存在安全风险、实习影响企业生产效益等诸多原因,使得一些单位缺乏内外驱动,在学生教育管理方面责任意识不强,甚至不给学生安排具体岗位进行真正的顶岗实习。

学生。作为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独立工作的高职生应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应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负责,积极承担自我管理的责任。但客观上,在传统的学校管理中学生一直被看作被管理的对象,很少赋予其管理主体地位并承担自我管理的责任,其自我管理的能力、意识也自然受到压抑,习惯于被管理,因此学生容易失去积极参与、主动配合的热情,甚至产生抵触心理,这样不仅使管理成效大打折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此外,一些学生主观上并未认识到顶岗实习的价值,并且实习岗位不是自己理想的职业岗位,实习单位也不是理想单位。因此,他们把顶岗实习当成应付毕业的差事,缺乏内在动力,同时再缺乏强有力的外在约束,实习管理成效难以保证。

(二)管理理念落后

管理理念的落后必然阻碍管理实践的创新,变革管理实践也必先革新管理理念。管理理念体现在具体的管理过程、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管理模式之中,并一以贯之,是管理的灵魂。

在管理实践中,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事业单位,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管理理念倾向于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割裂开来,不能平等地看待二者间的关系,缺乏对被管理者的信任与支持,害怕出事担责,忽视被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僵化保守的管理理念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管理者的地位,其自我管理的能力、意识受到抑制。

由被动到主动、由他律到自律、直至无为而治才是管理艺术的至高境界。赋予学生自我管理的主体地位,激发自我管理潜能,增强自我管理意识,承担自我管理责任,充分信任学生,给他们犯错误的机会,并能给予及时耐心的指导与帮助,学生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能力、實现自我价值,这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此外,现代管理理念强调多元参与、平等协商;强调管理者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由管理转向服务;注重个体的价值实现与组织的管理目标相统一;强调统筹协调、系统整合、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尊重被管理者的价值取向、消除其抵触心理、满足其实际需求,从而打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界限,得到他们的支持与配合,使管理更富成效[2]。

(三)管理制度机制不健全

制度机制是践行管理理念、获得管理实效、达成管理目标的内外驱动和重要保障,同时也是科学管理的重要指标。然而,现实中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机制并不健全,缺乏运行管控、评价反馈、统筹协调的制度机制,尤其是科学有效的内在激励和外在约束机制。缺乏内外驱动且权责不明,管理主体易产生缺位现象。缺乏有效的管控与评价,对顶岗实习的支持与服务难以得到保障,对顶岗实习的目标与过程难以实时管控、及时改进、不断优化。缺乏统筹协调,各方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力量易分散,难以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自然会降低管理的质量与效率。通过设计、制定并完善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与机制,能够明确管理责任、增强管理主体的内外驱动、强化全面支持与服务、实现统筹协调提质增效。

(四)缺乏协同管理平台

顶岗实习涉及多方管理主体且时空分离,要实现资源、服务与管理的有效整合,实现动态实时管控,必然离不开协同管理平台。然而现实中由于校企间缺乏持久而深入的合作,双方在实习管理上常常各自为政,不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统筹协调、系统整合、协同管理,无法为学生提供及时、全面、个性化的支持与服务,难以实现科学有效的最优化管理。

三、实习管理的对策与建议——基于增值服务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基于增值服务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认为改善实习管理的关键在于:其一,变革管理理念,明确管理主体,强化学生自我管理的主体地位与责任;其二,增强管理主体的内外驱动,尤其是学生和实习单位的内在驱动,使各方管理主体积极主动参与管理、承担职责、共创价值、互利共赢;其三,强化资源共享、统筹协调、系统整合、协同管理。

(一)融价值创造于实习任务、变实习管理为增值服务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自我价值实现是重要的内在持续动力之源。若要强化学生自我管理的主体地位与责任,就要让学生成为价值创造的主体,在顶岗实习中实现自身的内外价值。若要增强各方管理主体的内驱力,就要使各方在顶岗实习中共同创造价值,满足各自需求。

因此,应以具体的实习任务为载体来创造价值,通过价值创造来达成实习目标。这需要将实习任务、实习目标与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的提升密切联系,与实习单位的需求密切联系,与学校的需求(如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密切联系。通过实习任务的完成,一方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素质、增强职业心理适应,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从而实现自身的内在价值;另一方面,也能为满足实习单位需求、促进学校发展贡献微薄之力,从而体现自身的外在价值。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是互为表里、一体两面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3]。而对于实习单位与学校而言,则应变革理念、转变角色,变实习管理为增值服务,为学生的价值实现提供舞台、创设条件,从而实现价值共创、互利共赢。

(二)共同创造价值、满足各自需求——内在驱动

1.价值创造

内在价值。作为价值创造的主体,学生首先要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实现自身的内在价值,即通过完成具体的顶岗实习任务来提升职业能力素质、积累岗位工作经验、培养生产实践能力、学习体验职场文化、增强职业心理适应,不仅要在职业技能技术上、更要在心理上为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基础。

外在价值。顶岗实习是实习生以员工的身份在实际岗位上进行生产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实习单位的用工需求,并为实习单位创造了产值,实现了实习生的外在价值。当然,外在价值还不仅于此,还应充分挖掘作为外部智慧的实习生所能创造的各种显性价值、隐性价值、潜在价值,这样既可提升能力、获得成就感,又能为实习单位及学校创造价值、满足各方需求、实现互利共赢,进而赢得尊重乃至就业机会。

对实习单位而言,实习生可以在胜任工作岗位的前提下,以研究者的角色反思实习过程,并基于专业知识为实习岗位的生产、研发、管理等方面提出专业建议,从而改进工作、提高绩效。实习生还可基于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心得、经验、教训、典型事件等来编制培训案例或实习纪要,这有助于培养自省能力,积累和分享工作经验,还可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有助于实习单位的知识管理、知识分享,并为实习单位的培训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提升实习单位的学习能力。

对于为人才市场供给职教人才的学校而言,可通过上述由实习生所编制的培训案例或实习纪要获得更为真实、具体、全面、及时的反馈,可由此检验人才培养质量,及时反思、改进、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并为后续实习工作或下一届实习生提供参考和借鉴;而且还能及时获取市場需求信息、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及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人才培养,并不断迭代、优化,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率,更好地服务用人单位并促进学生就业。

由此,顶岗实习是人才供需双方密切合作的载体,是教育界与产业界相互沟通的平台,是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桥梁。在顶岗实习中,实习生所能创造的价值不容小视,尤其是基于持续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进行长期的价值创造,其所显现的价值累积效应尤为可观。

2.增值服务

要实现互利共赢,离不开三方的共同努力,离不开实习单位与学校所提供的全面、全程的增值服务。其中包括:价值挖掘(设计实习任务)、价值衡量(建立评价体系)、价值实现(提供支持与帮助)。

(1)价值挖掘(设计实习任务)

将价值创造融入实习任务。首先,要挖掘有哪些价值可以创造。价值挖掘要充分,但要以内在价值为基础,即以职业能力素质培养、职业心理适应为基础,而不能单纯为了迎合某一方的需求。其次,价值挖掘可由实习生、实习单位、学校三方共同参与,这样能够更好地满足各方需求,增强各方对价值创造的认同感,确保所设计的实习任务更具有可行性。第三,实习任务作为价值创造的载体要进行精心设计。要明确任务的内容、目标、过程、条件等,并体现行业最新知识技能的应用,且及时更新;要能体现实践能力、反思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心理适应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并能够进行有效测评。

(2)价值衡量(建立评价体系)

为了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达到实习目的,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这也是促进价值实现的价值衡量体系。其对价值创造过程进行度量、对创造结果予以量化,并明确评价指标、权重系数、评价标准等,使价值创造的每一步都有明确的衡量标准,从而使价值创造更具实操性。

首先,评价既要重点突出,又要全面综合。评价要强化内在价值的基础性、重要性,可通过评价指标及指标权重的设定加以体现。内在价值的衡量可通过岗位胜任力模型进行科学测评,从而强化与岗位绩效密切相关的职业能力素质。此外,评价的内容及方式方法要体现综合性,可综合测评实习任务完成的质与量、过程与结果,职业适应性程度,职业发展潜质,工作态度、工作方法等,并鼓励实习工作中的各项创新,彰显创新的价值。

其次,评价要面向过程、促进发展、强化自评。面向实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促进个体发展的发展性评价和强化发展自我意识的自我评价要充分体现面向过程、促进发展、自主管理的先进理念。例如,运用档案袋评价法,可结合每周、每月、每季的实际岗位绩效及相应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客观评价;还可记录能够反映实习经验教训的典型事件,体现工作创新、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功案例、标志性成果等,从而展现生产实践能力的提升、工作经验的积累、岗位胜任力的增强。此外,要将所创造的价值量化为积分,使实习生能够切实体会到通过每一步的努力来积累就业资本、奠定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成就感,体验自我价值实现的愉悦,从而产生持续的内在激励效应。

第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实习单位、学校和实习生三方共同参与评价,尤其是实习生的参与,有助于其对评价工作的认同与支持,有助于发挥评价的指挥棒效应,也能更好地实现共创价值、互利共赢。此外,还可采用360度反馈评价法,使实习岗位的所有相关员工都能对实习生给予测评,从而更全面高效地提升岗位能力素质,增强职业心理适应,更快融入职场环境。同时,实习生也可对实习单位、学校所提供的实习条件、实习资源环境提供反馈意见,从而实现多元互动、相互促进。

第四,评价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要以先进的评价理念为指导,综合运用多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例如,强化岗位绩效的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评价法;体现评价多元化、全方位的360度反馈评价法;注重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及自我评价且开放灵活的档案袋评价法;重视过程评价、质性评价的表现性评价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等。

(3)价值实现(提供支持与帮助)

为了促进价值实现、互利共赢,实习单位与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全程全面的支持与帮助。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要针对顶岗实习的实习岗位、实习资源与环境、实习制度与机制、协同管理平台、校企合作平台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与完善,并不断发展与优化。通过顶岗实习这一平台有助于建立人才供需双方持续稳定、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通过该平台能够将企事业单位的人才诉求快速灵敏地反馈给人才的供给方——学校,也可以优先选择或量身定制、甚至共同开发符合实习单位需要的人才。此外,实习单位还可通过优化实习资源与环境,设立冠名岗、订单班等方式来吸引人才,同时也可以此来承担社会责任、传播企业文化、增强社会影响力、创造无形价值。

其次,组织建设。建设由实习指导教师参与的实习互助小组以开展经常性的团队学习、网络学习、职场学习,并形成相应的网络虚拟学习组织,以提供跨越时空的、持续且及时的经验分享、对策建议、心理辅导等全面的泛在支持,从而进行实时全程的跟踪服务。

第三,以内在价值为基础促进外在价值实现。以提升职业能力素质、增强职业心理适应、积累岗位实践经验为基础促进外在价值的实现,在外在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历练、提升内在价值。可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如建立完善实习案例库、岗位知识库、绩效支持系统等,促进内外价值的实现,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显性知识的分享与内化,促进知识、能力、素质、经验的相互转化,促进岗位绩效的提升。

(三)完善政策激励、强化约束机制——外在驱动

强有力的政策激励、外在约束不可或缺,内在驱动需要由外在驱动转化而来,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学生

在顶岗实习中,有些学生能够主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主动承担自我发展的责任并进行自我管理,尤其是那些将实习单位作为理想就业单位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内驱力。这些学生所需要的是在岗位知识技能、职业心理适应等方面获得及时的支持与帮助。而有些学生或是由于缺乏明确的努力方向、或是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是对顶岗实习不予重视、或是缺乏实践经验而自信心不足等多种原因而缺乏内驱力,这时就需要增强外在驱动。

首先,突出顶岗实习的重要性。顶岗实习是提升职业能力素质、积累岗位实践经验、增强职业心理适应的重要环节,更是决定能否顺利毕业、能否获得就业机会的重要前提。其次,明确努力方向。根据价值衡量标准,对实习任务完成的质与量进行评价,并量化为积分。积分的多少将直接影响毕业成绩乃至就业机会,以此明确实习目标、努力方向。第三,强化外在约束。可建立实习诚信档案数据库以形成长效机制,即由学校和实习单位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及评价标准对其实习过程进行如实记录、客观评价,并且该档案可向用人单位公开,作为其员工选聘晋升的参考,使实习诚信档案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对学生的顶岗实习产生重要的约束力。

2.实习单位

校企合作是顶岗实习的基础,持续稳定的校企合作还需要相关的法规约束、政策激励等来加以保障。

首先,法规约束。通过制定法规要求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承担必要的培训职责,尤其是享受人才红利的行业龙头企业,在社会人力资本开发方面须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同时,要明确行业协会在校企合作中应具备的重要职能,如参与制定行业培训的标准、流程;评选行业最佳实践、促进行业知识更新与分享;对企业的培训工作质量进行等级评定等。

其次,政策激励。政府可通过制定税收、保险、财政等政策引导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如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对企业在校企合作中产生的必要成本及损耗予以补偿;通过健全保险制度对可能产生的安全风险提供保障;对培训工作质量较高的企业则可通过颁发奖金、荣誉证书或提供优惠政策等形式予以奖励。

第三,互評机制。实习单位可以对实习生的顶岗实习进行评价,同样,实习生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亲身体验对实习单位所提供的实习条件、实习资源、实习环境、实习指导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并可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之一。

3.学校

学校是人才市场的供给方,其服务的主要客户是学生和用人单位,客户满意度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因此,学校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对来自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与评价高度重视。通过顶岗实习能够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初步检验,从而及时发现问题,例如专业设置、知识体系、课程开发、教学模式、培养方案、实训内容等是否能够满足最新的职业岗位需求。因此,实习单位给予实习生的评价对于学校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学生也可基于顶岗实习针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进行反思,可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学校反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则应将这些评价与反馈作为学校评价的重要参考,进而改进学校教学,促进学生就业。

(四)系统整合、协同管理

首先,空间与时间的协同。学校与实习单位需要密切配合,共同打造协同管理平台,实现实习资源与环境的统筹协调、优势互补、整合共享。双方还需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基于协同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进行分工协作,共同设计实习任务、整合协同各方的需求、目标,使实习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每一任务都与实习目标相切合,实现过程与目标的整合协同。学校与实习单位要共同为顶岗实习创设条件、提供舞台,在实习过程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帮助,并实现评价、管理、服务的整合协同,从而为实习生提供全面、及时便捷、个性化的增值服务。

其次,制度、机制、政策、法规的协同。为保证顶岗实习目标的达成,需要配套相关的制度、机制、政策、法规等。如积分制度、互评机制、实习诚信档案制度、税收政策、校企合作法规等。若要使其充分发挥实效、产生协同效应,不仅需要教育界、产业界的密切配合、贯彻执行,有时更需要在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统筹安排、协同一致。

参 考 文 献

[1][2]达夫特,马西克,著.管理学原理[M].高增安,马永红,李维余,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36.81.

[3]刘春雷,等. 职业教育的核心属性及其规律剖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7):77-80.

猜你喜欢

顶岗实习高等职业教育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SPOC混合教学模式设计探讨
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教学实效性探究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校企合作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