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策略及实现途径

2018-02-22徐家庆

中国大学教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基本策略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路径

徐家庆

摘 要:当前,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不断发展,新技术、新产业与新业态层出不穷,急需增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数量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产教融合是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产教融合的主要阵地和主体,文中分析总结了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基本策略与实现路径。

关键词: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策略;实现路径

随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发展,整个产业链对科技含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大批跨学科交叉的新型卓越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1]。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的能够在生产建设第一线从事知识、技术应用与创新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是其重要使命,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实施产教深度融合,有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将学生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对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把深化产教融合作为一个基本办学理念,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助推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升级。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基本策略

1.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实行学校与企业“双主体”的育人机制。产教融合是一个企业和高校双向发力、双向整合的过程,两者都是产教融合的主体,只有两者合二为一,产教融合才能真正实现。产教融合不同于以往的校企合作。校企合作顾名思义,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学校为了谋求自身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更加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在这一模式之下,只有高校一个主体,所以校企合作是一个高校单向发力的过程,只是高校的一厢情愿,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2.构建以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科研—产业”闭环合作机制。在这个“双主体”育人机制下,学校和企业都必须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高校是人才培养基地、科技研发基地和学术交流基地,必须积极与企业联系,与行业企业协同培养各类优秀人才。企业应当发挥好连接器和融合器的作用,企业具有行业内先进的知识、产品、技术和研发体系,可以将行业最新的人才需求传递给学校,可以为高校提供自身积累的丰富经验,大量的软件、硬件、云平台和现金资源。学校和企业应当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共同设计培养过程和培养方案,共同研究符合新技术、新产业和新经济需求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构建以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科研—产业”闭环合作机制。

3.加强校企沟通与交流,构建产教融合长效机制。企业应当持续向学校投入资源支持,帮助高校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和改善实验教学和实践条件,协助高校在大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并支持大学生到本企业参加实习和实训。企业还应当持续将最新的技术(例如ICT企业投入软件、硬件、云平台)引入课堂。

4.大力发展产业学院,凸显其人才集聚示范效应。产业学院指的是为直接服务于产业和社会发展需要,高校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用人单位或组织融合资金、专业、平台、基地、人才、管理等多种合作资源及要素,以行业专门人才培养、企业员工培训、科技研发、文化传承等为共同目标指向而构建的全程融入行业、企业元素的二级学院或以二级学院机制运作的办学机构[2]。从目前产业学院建设现状来看,其人才集聚示范效应已经充分显现。例如,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集聚了国内众多优秀的集成电路高端人才和大量科研创新资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影响,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摇篮和科研创新的新高地。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建设带动了我国集成电路人才培养能力的快速提升,有力支撑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高速发展。在2017年12月公布的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结果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共有12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获得A类评价,其中11所是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所在高校,占比91.67%;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共有14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获得A类评价,其中9所是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所在高校,占比64.29%。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将合建产业学院作为实施产教融合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5.联合地方政府,服务地方经济,构建人才培养共建共享机制。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离不开地方政府及各界社会组织对其责任的强化。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沟通交流,建立合作关系。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积极服务地方经济,通过多元化的校地、校企、校所等合作模式与地方共建、共享办学资源,尤其是合作共建实验和实践教学资源,真正让政府、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根据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邀请具有最新技术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到学校进行教学,形成“平台共建、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共建共享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要组织力量主动调查和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自己在科技、人才、智力和文化等方面的特长和优势,积极为地方提供各种经济和技术咨询服务,积极开展科教下乡、文化下乡等活动,与地方政府共建科研、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从而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学校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区域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基础建设、公共事业服务等重大战略,通过与地方政府建立发展战略联盟方式,开展相应的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技术创新等工作。

二、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实现途径

1.企業参与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企业参与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在资金、技术、平台和师资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将本行业的最新发展技术带入课程,校企共同开发教学内容,共同推广和应用相关教学改革成果,从而满足当前和未来本产业的发展需求。例如,腾讯公司将自身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数据库等方面的积累和经验对接到学校,通过课程体系和内容研究、设立实验班等模式,与高校教师共同研究新时代符合新技术、新产业和新经济需求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目前已经与高校合作完成了12个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和新建,并建设了100余门课程;华为支持高校教师以华为公司职业培训认证课程为基础,开放华为公司相关技术资料与课程文档,开发满足高校教学需要的课程并出版教材。通过这些教材,最新的ICT技术将很快被融入课堂教学中。

2.企业支持高校改善条件,提升实验实践教学水平。企业为学校提供软硬件设备或平台,大力推动学校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为学校提供企业真实案例充实课程中的实验内容,或者与学校共同开发相关教学资源,从而帮助学校改善校内实验实践条件和提升实验实践教学水平。此外,在企业设置合适的实习或实训岗位,校企共同制定有关管理制度、共同加强学生实习实训过程管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校外实习实训的效果和质量。例如,腾讯公司已经在20多所高校建立创新俱乐部,建立7所校企联合实验室或者协同创新实验室;为高校提供云计算平台资源帮助学校搭建基于云的在线实践平台,方便学生应用新技术做实验、做工程和做项目;还在公司内部专门为参与新工科建设项目的高校申请专门的学生实习岗位,提升学生工程能力。

3.企业支持教学师资培训,提升教師工程实践能力和水平。企业为高校教师进行技术培训、合作项目研究等活动,从而提升高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例如,腾讯公司为高校老师设置访学岗位,配套腾讯内部培训体系和内容,增强教师对产业的理解和认知,并且帮助老师根据企业实际工程过程开发课程和培训内容;设立师资培训中心,将产业界的实际工程流程复制进来提升师资工程能力。每年20余名来自26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教师前往IMEC参加为期40天的“射频和混合信号传感器电路及SoC设计”培训班,参与教师对培训高度评价,表示该培训对未来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共同申报国际合作项目、共同组织国际会议、共同开展暑期学校授课等方面打下良好基础。

4.企业支持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由企业提供师资、软硬件建设、投资基金等支持高校创客空间和项目孵化平台建设,帮助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实验实践课程体系,支持高校通过线上教学、翻转课堂和创新实践等方式检验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3]。企业还可以鼓励大学生按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要求自主组建团队,积极申报或参与企业项目和课题研究,企业在资金、平台和等方面提供支持,并安排企业导师进行全过程指导和日常管理,为立志创新的同学们提供平台、支持和场所。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创新性实践,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营造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5.校企合作探索创新和拔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双方共建导师团队、课程师资,共同制订联合培养方案等形式加深创新和拔尖人才培养合作。例如,华为公司对学生参加华为认证考试提供优惠,还组织人才联盟招聘会,帮助近万名学生与华为公司上下游企业进行对接,获得就业机会。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通过“三段式”培养模式,即课程学习+企业实践学习+学位论文,每年向企业输送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将研究生的在职培训环节前置进入培养过程,将人才培养与产业密切对接,为集成电路产业输送更多产业急需的工程型人才。还有高级研修班,清华大学与IEEE共同举办高级CMOS大师班,山东大学联合山东省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联盟等举办微电子与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高级研修班,旨在推动微电子和集成电路企业新技术突破和加速转型升级,助力企业抢占应用先机和市场制高点。

参考文献:

[1] 徐晓飞,丁效华. 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2017(6):6-10.

[2] 李宝银,汤凤莲,郑细鸣. 产业学院的功能设计与运行模式[J]. 教育评论,2015(11):3-6.

[3] 徐晓飞,李廉,傅育熙. 发展中国特色的慕课模式,提升教改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J]. 中国大学教学,2018(1):23-24.

[责任编辑:余大品]

猜你喜欢

基本策略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路径
浅谈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实践与认识
探析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的基本策略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