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程体系 加强课程建设
2018-02-22张大良
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是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一系列关于振兴本科教育政策文件的行动性研讨会,十分重要。本届论坛主题鲜明,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新时代高校课程建设的新要求、新任务、新内涵,抓住一流本科教育和一流课程这个关键点,聚焦“以本为本,植根课程”开展广泛深入研讨,对于推进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前不久胜利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课程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最基本单元,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课程支撑着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建设是高校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它涉及教师队伍、教材与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教学基本建设工作的诸多方面,是一项整体性教学改革和建设的系统工程。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下面,我结合本届论坛主题,谈几点学习体会和思考,与大家交流。
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着力优化课程体系
高校课程体系是办好专业的基础。课程体系是特定的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教学方式的综合,它直接反映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课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直接关系到学生后继能力结构的形成与全面素质的提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是大学教学得以发生的基础,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和必要载体。我们要在新时代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要构建科学性、时代性、开放性课程体系。理清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和衔接关系,同时要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和各专业的特点,优化各类课程学分和课时比例结构。通过优化整合,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融入课程体系,使得各类课程要素的配置更加科学,课程设置的逻辑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使得不同年级的课程有序衔接,避免课程教学内容低层次重复;使得各类课程的学分和学时比例更为合理,为学生自主学习预留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兴趣、特长和志向构建知识与能力结构。要更新课程内容,把学科前沿研究新进展新成果、科学技术新领域新技术、实践发展新理念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新趋势及时纳入教材,解决长期存在的课程内容陈旧单一的老问题。
要调整优化课程结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在解决培养什么人和立德树人的问题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加强思想理论课程建设,科学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类课程和素质拓展类课程,把握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的比例,合理设置体育课程、美育课程和劳动教育活动,通过立德树人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法治意识,拓展国际视野,树立科学精神,增强人文素养,涵养家国情怀, 激发使命担当,提高专业智能,拥有康健体魄。
二、以实现课程标准为目标,着力加强课程建设
通常,高校在应对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时,往往以课程为突破口,注重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课程结构、增设新的课程,以满足社会需求,进而达到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要求。
要突出课程价值标准。课程目标和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作为学生和社会、职业的结合点,必然要充分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标准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为毕业生走向社会、走向职场夯实基础。当前,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因此,要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要按照岗位要求、职业资格标准以及专业认证标准来科学设计课程目标与课程体系,尤其要紧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满足职业发展需要的新型课程群。还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好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全面打造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要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打造一批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
要强化“课程思政”。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做好整体设计,科学合理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要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出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三、以提升学生能力为导向,着力加强实践类课程群建设
实践类课程是高校各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增强能力的重要载体。加强实践类课程群建设是优化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
要构建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高校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课程教学比重,合理设置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理工农医类专业、师范类专业实践课程比重,形成突出实践能力培養的课程群或课程模块。要全面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实践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加强实践课程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要与行业企业协同共建实践类课程群。要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实践类课程群建设机制,通过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课程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发展需要对接。通过与行业企业开展协同育人,引导高校以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要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形成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促进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成长成才需要。
要提高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的实效性。当前,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存在着经费不足、利用分散、效率低下等急需解决的问题,部分高校对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校内教学,轻校外教学”的倾向,以致许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流于形式,沦为“形象工程”,只签约挂牌不落实协议,工作中虎头蛇尾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要统筹规划管理校内各类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的实践教学平台。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学生校内实验实训、企业实训实习和假期实习制度。要坚持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就业创业紧密结合起来,创新实践教学有效组织与运行模式,不断有效利用校外实践教学资源。
四、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抓手,着力丰富优质课程资源
进入21世纪以来,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新阶段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教育领域正在发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的信息化技术驱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近些年来慕课的兴起、虚拟仿真和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应用,引发了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学习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深刻变革。面对伴随多屏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如何适应他们阅读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变化,这是我们课程教学面临的新挑战。
要大力推进慕课等在线课程资源开发应用。要加大慕课建设与应用力度,尤其是要结合各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和需要,有选择地引入已建的优质慕课,不断丰富优质课程资源,发挥慕课在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制定慕课标准体系,规范慕课建设管理,规划建设一批高质量慕课,示范带动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同时,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协同开发在线课程,推进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要组建以课程标准研制专家、教材编写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组成的教师培训团队,通过培训提升教师规划设计课程的能力,开发优质课程资源。要适应信息化、网络化、数据化时代的教学特点,通过开展网络课程培训、研讨、教育技术大赛、申报高级别精品课程建设、申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等途径和方式,增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教师同步提升专业智能、教学水平与信息素养。
要打造具有互动式教学特点的课程教材。当下的课程建设要主动适应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现实需要,满足互联网时代学习者学习特性和终身学习需求,不断创新与在线课程相融合的新形态教材,推动单纯纸介质教材向多媒质教材转型,要促进教材与高质量多样化课程紧密融合,真正拥有知识传递、交互和测验等功能特征,逐渐模糊课程与教材之间的界限,促使“课程型”教材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有效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学习潜能。
要重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育教学生态。当代大学生是跟互联网同生共长的新一代,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传统的“一言堂”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也难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如果教师还固守知识灌输式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就会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吐槽”,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逃课”和“远离”教师。在互联网环境下的“翻转课堂”,其实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观看变为体验,充当“一小时老师”“一堂课老师”,这样将会促进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综合锻炼基本能力。为此,教师的角色定位要从过去学习资源的提供者转向学习资源的选择者和组织者,将在线课程元素融入教学,优化教学设计,适应当代学生的学习习惯,更好激发学生的志趣和活力。我们要最大限度地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学习方式变化的需求,满足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所需要的条件,促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践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要营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育教学生态,更多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智能教学环境和优质教学平台的支撑。
近年来,“互联网+教育”和“智能+教育”正在成为世界各国争夺下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主导权、话语权的重要阵地和焦点领域。我国在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教学相融合的在线课程建设方面起步较早、发展迅速,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尤其是“爱课程”等一批慕课共享平台的兴起和发展,使我国在这一领域实现了从跟跑追赶、变道超车到并驾齐驱的两次跃升,进入世界领先行列,成为助推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
中国大学教学论坛和系列课程报告论坛已经持续举办了150场次,11年来有1 200多所高校的6万多名教師参与,为全国高校教学校长、教务处长、教学院长和课程主讲教师搭建了一系列有关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的交流平台,得到高等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高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的积极响应、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为全面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本论坛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领域的品牌论坛,值得很好地总结凝练,纳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史的研究课题,写上浓重的一笔。预祝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圆满成功!
[本文是张大良同志2018年11月24日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的致辞摘要]
[责任编辑:周 杨]